在清朝末年,宋育仁在游学欧洲的途中,得知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后,内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组建自己的军队,前往攻打日本。他开始广招兵员,四处筹集资金,甚至欠下了巨额债务,计划一旦成形便立刻启程。然而,就在他即将启程之际,慈禧太后的阻挠让这一切梦想化为泡影。倘若没有慈禧的干预,历史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日本会不会在宋育仁的手中,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呢?
提起宋育仁,许多人会联想到他是著名的维新派人物,亦是四川历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那位人物。事实上,宋育仁对封建王朝的批判,早在他年少时便已萌芽。他自幼失去了父母,由伯父抚养,读书习文。18岁时,他中得秀才,恰逢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在全省选拔人才,宋育仁便如愿进入书院。这也成了他与张之洞结缘的起点。张之洞主张变革,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宋育仁。宋育仁在书院长王闿运的教导下,写下了《周礼十种》,为后来的维新运动种下了种子。
宋育仁的才华和见识让他迅速崭露头角。1886年,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作为朝廷中的新人,宋育仁不畏权势,敢于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他撰写了《时务论》,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革,提倡“君民共治”,这一论点震动朝野。后人评价他时,常说他“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可以说,宋育仁早在那个时代就深知清朝的腐朽已经到了无法避免的地步,改革已是刻不容缓。1891年,他在担任广西学政期间,提出了加强军旅,注重边防的建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改革理念。
随着名声的不断传播,宋育仁于1894年出使欧洲,开始了考察欧洲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行程。就在他们出发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清军的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遇惨败,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早在战争前,宋育仁就曾预言过,日本“兵少财乏”,而清军可以与其打持久战,但这一意见并未得到重视。
在甲午战争失利的同时,宋育仁和随行的使团成员面临另一重困境。原本李鸿章指示他们购买军舰,但由于北洋水师态度含糊,英国政府下达禁令,阻止了军舰的交易。尽管如此,宋育仁仍设法采购到了一艘鱼雷舰,可是运输问题却难以解决。此时,公使龚照瑗因为其他事务提前回国,宋育仁成为了临时代理公使。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攻打日本。
通过与英国海军军官的沟通,宋育仁得知,如果以军官名义购买舰船,可以规避英国的禁令。由此,他认为,若能获得足够的船舰,哪怕没有足够的军人,他也能招募外国军人参与,再从菲律宾北上直接攻占日本的长崎。宋育仁意识到这个机会不能错过,便开始与其他几位官员商讨并落实具体计划。他深知此事不能告知朝廷,决定“先斩后奏”。
宋育仁积极联系张之洞等改革派人士,希望得到支持,并且与美军退役上将夹甫士建立了联系,迅速谈妥了购买5艘兵舰、10艘鱼雷艇等船舰的事宜。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安排船舰伪装成澳洲商人的护航舰队,利用英国对澳洲的管辖,悬挂英国国旗以便顺利出港。此时,所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唯一缺少的便是最终的时机。
然而,在宋育仁准备行动时,清朝与日本的战事不断恶化。黄海海战中,清军惨败,数千官兵阵亡,威海卫被日军占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即便宋育仁的计划能够成行,他的行动也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协作。尽管如此,宋育仁依旧没有放弃他的计划。他背负着300多万英镑的债务,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宋育仁的计划最终还是遭遇了挫折。公使龚照瑗回国后,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认为此举完全不现实,于是将此事上报朝廷。李鸿章得知此事后,也感到十分意外,不敢相信宋育仁居然有如此胆略。慈禧太后接到奏报后,立即下令阻止,认为宋育仁的行动有悖于朝廷的立场,会引发更多的麻烦。由于当时清朝正在与日本谈判和解,慈禧不希望发生任何意外,于是迅速下令召回宋育仁,并要求他停止所有相关活动。不久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宋育仁无奈地回国,途中叹息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未能实现。
回到国内后,宋育仁开始主持重庆、四川的商务工作,并在辛亥革命后逐渐退出了政坛。然而,后半生的失落和落寞,似乎和他未能完成的奇袭日本计划,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宋育仁的计划是否有可能成功呢?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挠,或许日本真的有可能会在宋育仁的领导下,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毕竟,当时的日本大多将兵力集中在中国,南方并未做好防御。因此,在奇袭上,宋育仁或许有可能动摇日本的军事部署,迫使他们撤出中国。然而,要直接将日本击败并吞并成省份,可能性则较低。毕竟当时的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社会各方面的水平已远远超过晚清政府,而清政府自身的软弱,也使得即便有了宋育仁的计划,能否成功依然充满疑问。毕竟,单凭宋育仁个人的力量,远不足以改变整个国家的局势。
(摘自裘伟廷的《宋育仁突袭日本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