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27日,紫禁城的建福宫突发大火。溥仪怀疑宫中的太监为了私利,将珍贵的宝物偷偷藏匿,担心被查出后会受到惩罚。为了掩盖罪行,太监们决定放火焚烧建福宫,毁掉所有证据。 溥仪对这一事件勃然大怒,决定彻底清除宫中的太监。他命令将所有在紫禁城中的太监赶出去,其中有一位名叫夏的太监,他当时年约五十多岁,是隆裕太后身边的重要人物。溥仪把200块大洋交给夏太监后,将他驱逐出了紫禁城。
这些曾在宫中任职的老太监们,虽然被迫离开紫禁城,但他们并不容易过。许多老太监转行做起了生意,一些被古董店老板雇佣,成为了店里的外柜掌柜;有些则进入大户人家,担任管家。夏太监在宫中工作了多年,擅长为太妃和太后们采买绸缎布料,他的能力引起了天津四海聚绸缎庄赵老板的注意。赵老板很看重夏太监的经验,于是派自己的儿子赵睿在北京开设了四海聚绸缎庄的分店,而夏太监则成了分店的业务总经理。 按照绸缎庄的经营方式,赵睿本该和一些上层社会人士,王府贝勒等建立联系,但夏太监却与各府的管家打起了交道。他承诺,如果管家们到四海聚购买绸缎,年底可以拿到三折的返银。这个策略果然奏效,四海聚绸缎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半年后,它一跃成为了京城的大生意。 夏太监的成功使得他再次为赵睿出谋划策,建议开设一家绣厂,力争做京城的绣品第一,这样比经营绸缎生意更有利可图。赵睿信任夏太监,立即拨款5000大洋支持他的计划。夏太监首先请来了一位曾在宫中服务的经验丰富的老宫女,并从众多候选者中挑选了20名刺绣技巧出色的年轻姑娘,要求她们签署五年内不能结婚、不许回家的合同。于是,绣厂正式开张了。 这家绣厂被命名为瑞义成,由李知义经营。瑞义成不仅聘请了许多刺绣名师,还特别注重雇佣有十年刺绣经验的老绣娘,显然,想要超越他们并不容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太监的绣厂取得了显著进展。老宫女每天带领20名小绣娘勤奋练习,经过半年的努力,这些小绣娘的技艺已经不逊色于瑞义成的老绣娘。就在这时,法国大使馆有意高价征集一批刺绣作品,准备参加欧洲的万国博览会。夏太监看到这是一个展现实力的机会,便让小绣娘们赶制了一批刺绣作品。这批作品一经展出,便超越了瑞义成的刺绣。 李知义得知此事后,疑心重重,亲自来到法国大使馆,询问参赞情况。参赞拿出一件四海聚绣厂的刺绣,告诉李老板:他们的刺绣质量就是比你们的好。李老板拿着那件刺绣仔细端详,心里不禁惊讶。虽然四海聚绣厂的刺绣技术并没有比瑞义成好得多,但那刺绣散发出来的灵动与艳丽,是瑞义成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李老板意识到,夏太监一定掌握了宫廷刺绣的独门秘技,于是他带着丰厚的礼物亲自上门邀请夏太监。他希望能从夏太监那里学到这种秘技。夏太监听了李老板的提议后笑道:我离开四海聚绣厂不可能,但我倒是可以告诉你一些关于宫廷刺绣的秘密。 李老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忙问:您真肯告诉我宫廷刺绣的秘密?夏太监随即分享了一个独特的技术要点,这个秘密李老板无论如何也学不到。原来,宫中的刺绣技艺之所以精湛,是因为宫里的绣娘们除了刺绣,其他任何粗活都不干。她们的双手保养得非常好,柔软光滑,因此在刺绣时不会对布料造成损伤。与此相比,瑞义成的绣娘们每天要做家务,手上经常受伤,结果在绣制过程中会导致布料表面产生细小的丝绒毛,使得刺绣的质量大打折扣。李老板听后若有所思,回去后立即解散了瑞义成绣厂,并转行开起了粮店。而四海聚绣厂依靠独特的技艺,稳稳占据了京城的高端刺绣市场。李老板深知,即使他花一年时间让自己的绣娘们养手,最终也无法追赶上四海聚绣厂,因为在那时,四海聚绣厂已经牢牢把握住了市场的先机。 李老板做出了明智的决定,退出绣品行业,不再与四海聚绣厂竞争,而四海聚绣厂则继续稳步发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