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羽,从公元184年随刘备征讨黄巾军起,直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10月兵败麦城,三十多年间,关羽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战绩斐然。他曾讨黄巾、斩华雄、与吕布激战、三度约定土山、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拒曹军、围襄樊、擒于禁、灭庞德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不下数百场,堪称沙场老将,智勇双全。然而,在荆州失陷后,面对曹吴联军的围剿,关羽却未能认清形势,反而在麦城这样一个残破的地方坚守,等待援兵到来,令人费解。 一、经历过无数大战的关羽,在荆州被袭后为何做出天真幼稚的错误决定 当刘备出征西川、汉中时,因关羽忠诚可靠,能力出众,便将四面受敌的荆州交给他守卫。早期,关羽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凭借单刀赴会的胆略震慑了孙吴,又成功围困襄樊,擒拿于禁,杀掉庞德,威震曹魏。 本应智勇双全的大将,关羽为何在荆州被吕蒙偷袭成功后,依然做出了极为天真的决定?当时,关羽竟然听从赵累的建议,派遣使者送信给吕蒙,要求吕蒙为背盟行为向他解释。关羽认为,吕蒙曾在陆口时写信约定两家友好合作,结果现在却反而背叛曹操,进攻荆州。这种决策显得过于理想化。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关羽应该立刻评估形势,果断做出战斗、撤退、坚守等合理决策,而不是试图与敌人讲道理。即便要沟通,也应等到自己安全后再说。 由于这一失误,吕蒙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通过动员城中百姓的情感,使得关羽的数万荆州本地兵马被诱骗投降,致使关羽失去了重新夺回荆州的机会。
此时,关羽应该立刻带领剩余的兵马进行战略转移,保存实力,寻找反攻机会。可惜,关羽由于心急如焚,可能过于执着于恢复荆州,导致继续派人督促粮草运送,派人求援,错失了最好的战略撤退机会。 当时,东吴为了攻占并守住荆州,投入了大量兵力,吕蒙带领的主力有两万多人,而其他大将也抽调了大量兵力,总数超过五万。与此同时,曹操派出大军四五十万驻守摩陂,随时准备进攻关羽或防守孙吴。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应该清楚,自己绝非敌军对手。 然而,关羽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退守麦城。手里只有四五百残兵,他竟幻想着能够固守麦城等待援兵。面对敌人如此强大的兵力,这个决定显得极为幼稚,几乎注定了失败。 二、为何关羽不选择上庸城而选择在麦城孤立无援地等待 或许有人会说,关羽在当时已经被东吴兵力包围,退无可退。但事实上,吕蒙的主力并没有在关羽退往麦城时与他正面交锋,而是主要以防守为主。只有在关羽败退数小时后,孙吴的兵力才赶到,围困麦城。 此时,关羽如果选择退往上庸(现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其实并不会面临太大的阻碍。首先,敌人并未完全包围他;其次,麦城距离上庸不到二十里;再者,即便关羽率兵向上庸进发,刘封、孟达等人未必会反叛,关羽仍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有人或许会问,退到上庸就真的安全吗?答案是肯定的。 上庸城地势险要,三面环山,背靠大水,易守难攻,且临近汉中。如果局势不利,还能退往汉中,保全性命。此外,上庸是防范曹军的重要前沿重地,驻兵不下两万,若加上周围的防守力量,自保应该绰绰有余。 然而,对于关羽这样忠诚、坚毅的性格,心中可能早已被愧疚与自责所困扰。他没有防守住荆州,内心充满自责,可能因此无法理智地评估形势,执着于夺回荆州,甚至不顾自己的生死。这种心态导致他忽视了理智,依旧在明知退守麦城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坚守在那里。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项羽。项羽明明可以在乌江处逃生,但出于极强的自尊心和对失败的执念,他选择了战死沙场。关羽此时的情况,与当初项羽的抉择何其相似。尽管他知道突围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仍然选择继续挣扎,这无非是他心中不甘失败的决绝。对于关羽这种最终选择牺牲自我的决定,大家又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