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其中元朝和清朝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两个,因为它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两朝的统治下,民汉之间的矛盾与融合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在元朝时期,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有许多描述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残酷暴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描写让人感觉元朝的统治者好像是高高在上的外来侵略者,而不是治理国家的合法统治者。那么问题来了,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究竟是否视自己为中国人?他们内心真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只把自己当成外来者? 许多人认为元朝并非中国的正统王朝,认为元朝时期的中国更像是蒙古扩张的殖民地,然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元朝并不等同于蒙古帝国。 诚然,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帝国曾经有过征服整个亚洲大陆的计划,而不单单是某个国家。但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则完全不同,因为忽必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视元朝为中国的正统王朝,这一点在元代的官方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当忽必烈称帝时,他发布过一份《建国号诏》,其中写道:“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他参考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一语来决定国号,并且选择“元”这个字,代表一个全新开始,象征着帝国将永世传承。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已经开始从汉族的经典文化中寻找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这是蒙古逐步汉化的标志之一。同时,忽必烈选用“元”字的意义也表明他已深入了解并积极采纳汉族的文化,愿意融入其中。 此外,忽必烈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也体现出“我即中国”的态度。例如,他曾给日本发过一封诏书,信中写道:“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这段话的意思是:日本和高丽都是中国的邻国,曾经经常与中国进行交流,而如今中国的代言人换成了我,为什么你们没有派人来表示友好呢?显然,忽必烈认为元朝的统治是中国内部的更替,他并没有把元朝当成外来政权,这也表明了他自认是中国的一部分。 再看清朝的情况,清朝统治者对自己与中国的关系则更加明确,他们的“中国观”非常直接,就是:清朝即是中国,王朝与中国是密不可分的。清朝的官方历史文献对此有详细记载。 例如,《大清历朝实录》是清朝官方编纂的历史资料,内容涵盖了清朝各个时期的皇帝活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在这部史书中,“中国”一词一共出现了1615次,其中有1477次是用来称呼清朝的。这表明,清朝统治者完全视自己为中国的代表,认为自己就是中国。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许多国家的文献中也将清朝直接称为“中国”。 事实上,关于元朝和清朝的这些认知,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特别是元朝。以往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元代历史的种种描述,认为他们是那些把百姓分成等级的野蛮统治者。但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无法改变的,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实际上,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之所以如此看待自己与中国的关系,是因为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他们都需要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而“中国”这一称呼无疑是必须争取的。虽然古代的“中国”多指的是一个地理概念,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国家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更为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