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读者向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左宗棠被誉为民族英雄,特别是在他收复新疆之后,但纵观整个晚清历史,左宗棠却始终未能进入最高的权力核心?第二个问题是:李鸿章虽然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但他在朝中的地位为何远高于左宗棠?这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晚清时期,很多人喜欢把左宗棠和李鸿章进行比较,且普遍认为左宗棠在许多方面要胜过李鸿章。事实上,左宗棠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他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手段方面,左宗棠的短板使得他和李鸿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左宗棠始终未能进入清朝的最高权力核心?所谓的最高权力核心,指的是能够在中央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如阁臣、军机大臣等。虽然左宗棠曾担任过大学士职务,并且在光绪七年一度担任过军机大臣,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没有错过进入权力核心的机会。然而,实际上,左宗棠并没有成为真宰相,也就是那个拥有真正实权的领导人物。 尽管左宗棠被提拔到了高位,他在京城的任职时间却相对较短,期间也没有取得特别显著的政治或军事成就。而且,在他待在京城期间,往往会受到同僚的排挤,甚至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他被调到外地担任两江总督。从这个角度来看,左宗棠与朝廷的核心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因此未能成为真正的权力中心人物。 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左宗棠本人的性格有关。从他与曾国藩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左宗棠与曾国藩因一些个人矛盾而断绝了多年的来往,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左宗棠常常表现出过于刚愎自用的态度。例如,在调任陕甘总督时,左宗棠担心曾国藩的影响力会干涉到他的决策和军事资金的安排。尽管曾国藩一直是他最强大的支持者,且在西征过程中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左宗棠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感激与合作。 事实上,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相当高,他曾赞扬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忠诚,而左宗棠却未曾对此表示感谢,反而在私下里诋毁曾国藩。梁启超也曾评论过左宗棠的性格,指出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最大区别在于:左宗棠有时过于直率,缺乏深思熟虑,而李鸿章则更擅长忍耐和策略。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左宗棠在复杂的官场中难以立足。 接下来,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李鸿章的地位远高于左宗棠?从表面上看,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担任了正一品的大员,但实际上,李鸿章在实际政治权力上,远远超过了左宗棠。李鸿章的巅峰时期是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那时候的他,掌握了海军、外交和军事事务,权力几乎覆盖了国家的各个方面。而左宗棠则一直局限在陕西和甘肃一带,离政治和军事的中心较远。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最大不同是,他非常擅长政治权谋,善于通过与权贵的合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鸿章不仅担任北洋大臣,负责清朝的外交事务和海军建设,而且他在朝中的关系网非常广泛,这使得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员,更是一个掌握实权的中央大员。而左宗棠则缺乏类似的政治手腕,他在朝中并没有稳定的支持力量,尤其是在招揽人才和建立人脉方面,李鸿章明显更加高明。 此外,尽管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但这一成就背后也离不开商人胡雪岩的帮助。然而,在李鸿章与胡雪岩的冲突中,胡雪岩最终败北,而左宗棠却没有出手相救,这也导致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总体而言,左宗棠更像是一位纯粹的军事将领,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战斗才能,但他在朝廷中的立足点并不稳固,政治智慧和人脉资源远不如李鸿章。因此,尽管左宗棠有许多优点,但在清朝的权力结构中,他始终未能进入真正的核心层。李鸿章则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广泛的外交关系和实际掌控的权力,稳稳占据了更高的位置。 最后,关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大家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两位大臣各自有着不同的贡献和缺点,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