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这让他对贪官污吏心生深深痛恨。他认为,农民的困苦生活,很大程度上源自官员的贪腐行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开始制定严格的法律,意图严惩贪官,让百姓生活得更好。然而,尽管他积极推行这些法令,明朝官员的腐败问题却愈发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官员的俸禄过低,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有现代文学家指出,明朝官员的腐败行为,大多是因低薪逼出来的。朱元璋设定的俸禄标准并未考虑当时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工资数额固定,没有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朱元璋原本希望通过这种安贫乐道的薪酬制度,引导官员遵守法律、不贪私欲,但现实却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 以明朝官员俸禄为例,一品官每月俸禄为87石,二品官为61石,而七品官仅有7石,八品和九品更低,分别为6石和5石。按当时物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可购2石粮食,相当于现代约6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七品县令月薪7石,折算下来也只有21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更别说养家糊口,可想而知官员生活的困窘。 谈到明朝的胡蓝之案,朱元璋曾任命234名郡县长官,并严厉警告他们不得滥用职权压榨百姓。然而,部分官员通过行贿获得职务,成为胡惟庸的党羽,行贿腐败盛行。三年后,胡惟庸因谋反被捕,朱元璋下令彻查。调查结果显示,200多名与胡惟庸勾结的官员被查出,许多人参与贪污。胡惟庸的家产被抄查,私吞白银超过十万两,还占有三千亩土地。最终,此案导致三万多名官员被捕,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贪腐案件之一。 在胡惟庸案平息后,另一位功臣蓝玉因私吞财物而被处死。蓝玉在讨伐北元时俘获大量皇室成员并获得丰厚财富,却未上缴朝廷,而是私藏起来。朱元璋得知后,剥夺其爵位并下令处死,将其皮剥下并交给蓝玉女儿,以警示其他官员。 为彻底根治贪腐,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严厉措施。他下令对贪污超过六十两白银的官员施行极刑——剥皮实草,即将贪官皮剥下,再填入草料,极为残酷。同时,他颁布《大诰》,分发到每家每户,不识字的民众也会派专人讲解。这些措施在初期确实对遏制腐败起到一定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百姓因对官员的恐惧而不敢举报腐败,即便举报也可能遭报复。直到郭恒案爆发,朱元璋才开始深入反思腐败根源。郭恒是当时户部侍郎,利用职务私吞大量粮食,并在各地征收杂税。案件曝光后,朱元璋下令斩首七万多名官员,整个朝廷陷入恐慌。通过此案,朱元璋意识到,贪污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是数字记录存在漏洞。为改进此问题,他指派户部官员和翰林院大臣共同研究,最终发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写数字。这种数字方式相比传统计数法更难篡改,为反腐提供了技术保障,使贪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