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节节败退,主力部队接连被歼,败局基本已定,蒋介石不得不为自己和残余势力谋划退路。当时可供选择的方向不算少,但最终定了台湾,并非蒋介石临时起意,背后其实有高人帮他分析利弊,一步步帮他拿定了主意,这背后藏着不少实打实的局势考量和前期铺垫。
当时蒋介石身边的人提了三个主要退路,西南、海南还有台湾,他一开始没少纠结,甚至先偏向了西南。毕竟抗战时期国民党曾以西南为大后方,重庆当陪都守了八年,那里山地多,地形崎岖,按老思路来看易守难攻,他还想着靠西南残兵休养生息,伺机反攻中原。可没等他把西南方案落地,解放军就发起西南战役,仅两个月就歼灭国民党九十多万大军,他的两员大将胡宗南落荒而逃,宋希濂直接被俘虏,西南军阀邓锡侯、刘文辉本就和他面和心不和,根本没真心拥护他,所谓的西南防线没撑多久就破了,这下西南这条路彻底走不通。
之后蒋介石又把目光转向海南,觉得琼州海峡能当天然屏障,当时解放军没像样的海空军,渡海作战不容易,还让薛岳带十万部队驻守,建了所谓的“伯陵防线”。可这个想法很快被泼了冷水,指点他的高人正是张其昀,此人是史地学家,还是蒋介石的老乡,经陈布雷介绍成了他的幕僚,陈布雷去世后接替其职,蒋介石对他的建议几乎言听计从。张其昀直接点破海南的短板,说琼州海峡最窄处不到二十公里,解放军就算靠木船也能渡过去,岛上还有冯白驹带领的两万琼崖纵队,国民党残兵连自己都顾不过来,根本清剿不了,而且海南被桂系控制,李宗仁、白崇禧和他矛盾极深,他根本没法真正掌控海南,后来解放军果然靠木船突破防线,解放海南,证明这个退路确实行不通。
张其昀帮蒋介石排除西南和海南后,直接推荐了台湾,还一条条分析了优势,让蒋介石动了心。他说台湾海峡比琼州海峡宽得多,浪高海阔,解放军没海空军支撑,根本没法追击,能留出喘息时间;台湾1945年才光复回归,当时中共在当地的党员不足百人,势力薄弱,民众对大陆政党认知浅,蒋介石过来后容易重建统治权威,不像大陆民心早已丢失;日本殖民台湾五十年,留下了三百多公里铁路、十七座港口和八百多家工厂,高雄炼钢厂、基隆造船厂都是战略资源,还有八十万公顷耕地,水稻一年三熟,粮食自给自足,养活几十万残兵不成问题;更关键的是台湾在第一岛链中枢,属于美国太平洋防线范畴,美国不会放任不管,能争取国际支持。其实蒋介石1946年游台湾时,就觉得这里没被渗透,是片干净土,当时京沪杭警备副司令祝绍周也劝过他,万一东南战事受挫,可把台湾当基地,配合国际形势谋恢复,再加上张其昀的详细分析,他心里渐渐偏向了台湾。
为了退守台湾,蒋介石早早就做了铺垫,1948年底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还让他兼警备司令,总管军政事务。陈诚到台湾后立马行动,搞三七五减租,地租不超收成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稳住农民;推行币改,整顿经济;1949年5月颁布戒严令,封锁岛屿,严查出入境,控制人员进出,只让忠诚部队和技术人才进岛,防止中共渗入,还清理异己,帮蒋介石稳住了台湾局势。与此同时,蒋介石下令分批把大陆的黄金、文物运往台湾,光黄金就运了约八百万两,为退守后的政权打经济基础。1949年西南战役惨败后,蒋介石彻底放弃其他念想,12月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最终退到了台湾,之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也迁到了台北,两岸分离的局面就此形成。
蒋介石选台湾,看似是高人指路选对了退路,实则不过是败局之下的无奈之举,靠地理优势和外部势力暂时苟存。可他这一选,让两岸同胞被海峡相隔,亲人分离、故土难回,七十多年过去,统一大业仍未完成。说到底,分裂从来不符合民心,就算当时有再多算计,违背民族大义的选择终究留不下根基,不知道要是没有当年那番谋划,两岸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可无论怎样,祖国统一都是大势所趋,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不该再被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