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22日下午,罗少亚长篇历史小说《铁腕拗相王安石》作品分享会在长沙图书馆举行,百余位历史文学爱好者聚集一堂,共同穿越千年时光,探寻北宋熙宁变法的风云变幻,解读“拗相”王安石的精神内核与理想坚守。
《铁腕拗相王安石》一书依托《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权威史料,以故事化叙事串联起北宋中期的社会图景,既还原了朝堂议事的紧张氛围,又穿插了文人交往的细腻细节,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深入了解北宋的政治生态与社会民生。全书以熙宁变法为主线,生动描写了北宋中期社会变革与历史人物命运沉浮,是一部兼具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历史小说力作。
分享会上,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陈善君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实现了“老眼光里见新视角、老人言里见新语态、老章法里见新手法、老生常谈里见新名堂、老作家里见新担当”。
“作品实现了历史文学叙事的当代转型,以微观叙事达成历史主体的‘人学’回归,融合史家笔法与说书传统构建双重叙事距离,既营造出历史临场感,又保持了批判性审视。”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晏杰雄表示。湖南日报高级编辑易禹琳从媒体人视角出发,坦言作品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性”十分难得。长沙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朱敏表示,翻开该书,千年前的“拗相公”便以破壁之势走进读者心中,不仅呈现了一个在朝堂上披荆斩棘的改革家,更让读者触摸到一个为政事食不知味、将清廉与仁爱刻进骨子里的鲜活灵魂。
《铁腕拗相王安石》作者、87岁高龄的湖南本土作家罗少亚,凭借六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经验与详实的史料积累,为观众生动还原了熙宁变法的壮阔历程与诸多历史细节。他围绕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内核,结合自身创作历程,深入解读了这位改革家在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下,力排众议推动青苗法、募役法等改革举措背后的政治智慧。
人物介绍:
罗少亚,1939 年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楚弦绝》、自传体小说《北上南归》、散文诗词集《不系之舟》等,主编散文诗歌集《花溪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