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古时期实行禅让制,即部落首领在无法继续执政时,会将自己的位置让给更加贤能的人。例如,尧帝被后人称为贤君,他将皇位传给了舜帝,舜帝又将其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但随着禹的去世,禹的儿子启继位,这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君主世袭制开始成为主流,直到后世广泛实施。
除了君主的血脉世袭外,有些历史时期,君主身边的宰相也展现出世袭特征。宰相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在某些家族中,若宰相的子孙后代也能继任这一职务,则该家族通常能兴旺发达,获得巨大的政治影响力。那么,历史上是否有祖孙三代都曾担任宰相的例子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宰相并非指特定的官职,而是指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随着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和官制改革,大司徒、中书令、同平章事等职务在一些历史时期实际承担了宰相的职责。 了解这些后,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末年司马懿一家的祖孙三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代为相的例子之一。公元249年,司马懿作为曹魏的托孤重臣,在被大将军曹爽排挤后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曹爽,最终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此后,曹魏的君主曹芳曾下诏任命司马懿为丞相,但他多次推辞。虽然他并未正式担任宰相,但实际掌握了曹魏的最高权力。司马懿死后,他被追赠为功高爵尊,显示他在政治上地位非凡。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师担任过军政大权的抚军大将军,而司马昭则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任命为相国,并先后封为晋公和晋王。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任相国,后来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可见,曹魏时期的丞相、相国职务实际上是权臣通过个人权力控制政局的产物。 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所在的晋朝则实行多相制,即多个职务同时担任实质上的宰相职能,如录尚书事、尚书令、中书监等都承担了重要的执政作用。东晋时期的王家和谢家是当时的两大望族,王导家族的祖孙三代也是三代为相的一个典型例子。王导出身于琅琊王氏,他辅佐晋元帝司马睿东渡,并帮助建立了东晋政权,因此成为东晋的开国功臣。王导在东晋的政坛地位极高,先后担任侍中、录尚书事、中书监等职务,辅佐了三代帝王,影响力可想而知。 王导的堂弟王彬从小以品行端正闻名,后在司马睿即位后被任命为侍中,并在晋成帝时期担任尚书右仆射,即尚书令的副职。王彬的儿子王彪继承了父亲的影响力,官至尚书令,并且和另一位宰相谢安一起掌握了朝政。 王导的第五子王劭也曾担任尚书仆射,他的儿子王谧在后期提拔刘裕,帮助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王谧也因此得到了显赫的职位,最终担任了侍中、扬州刺史等职务。王导的另一个孙子王珣,也曾在隆安元年担任尚书令。王家在东晋政坛的影响力非常大,可见东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政治实力。 尽管唐朝时期门阀士族逐渐衰落,但仍然有家族保持着三代为相的传统。例如,张嘉贞和他的儿子张延赏,三代连续担任宰相,成为唐朝的佳话。张嘉贞在唐德宗贞元三年拜相,随后其子张延赏也成为宰相。唐宪宗时期,张延赏依然继续担任宰相,形成了张家三代为相的局面。 此外,在唐宪宗时期,李吉甫两度拜相,辅佐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而其次子李德裕则辅佐唐武宗,缔造了会昌中兴。李吉甫被誉为李吉甫三代为相,但实际上,李吉甫家族的宰相职务仅为父子两代,且赵郡李氏的其他家族也分别出了李绛和李藩等宰相。 综上所述,虽然司马懿的推辞、王导家族的三代并非完全一脉相承、李吉甫实际上是父子为相,但严格来说,张嘉贞家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三代连续担任宰相的家族。这一现象反映出司马家族、琅琊王氏、赵郡李氏等门阀世家在各自时代的重要地位,宰相职务的世袭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与君主的世袭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