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跟着李鸿章学说话——超强辩论,硬是让翁同龢闭上了嘴
迪丽瓦拉
2024-11-01 01:45:39
0

原标题:走向共和:跟着李鸿章学说话——超强辩论,硬是让翁同龢闭上了嘴

爱新觉罗·奕譞,和硕醇亲王,清朝八位“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皇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光绪皇帝的生父、宣统皇帝的爷爷。也就是说,奕譞的父亲、哥哥、侄子、儿子、孙子都是皇帝,唯独他自己“避开”了这个倒霉差事。

《走向共和》中的“七爷”,就是历史上的爱新觉罗·奕譞,清朝第一代和硕醇亲王!奕譞的嫡福晋为叶赫那拉·婉贞,乃系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兼妹夫,这也是其子载湉能够成为光绪皇帝的重要原因。

原本想让李鸿章帮忙解决“修园”款项的慈禧太后,反倒接到了李鸿章为北洋水师索要军费的奏请,慈禧太后索性让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接任“户部尚书”,并明确给出了指示——“有事多和七爷商量”。

和翁同龢差点对骂起来的李鸿章,眼见从户部要不来钱,便只能去找醇亲王奕譞想办法。可担任“修园”总负责人的奕譞此时也正在犯愁,甚至想到了挪用北洋水师的军需以保证“修园”工程能够及时完工。无奈之下,李鸿章决定用清廷凡遇财政困难就会使出的一招——卖官鬻爵!

只是,这个奏请刚刚上呈光绪皇帝,就遇到了来自翁同龢的强烈反对。于是,这对冤家甚至不顾御前礼仪,直接开战。

卖官鬻爵,对于天下学子,尤其是寒门学子而言,绝对是一件极为残酷的现实。作为当时的清流领袖,翁同龢自然要替“天下学子”发言:

“官职是朝廷的名器,多少学人士子,十载寒窗,甚至皓首穷经而不可得,怎么可以因为几两银子,拿出去叫卖!”

理是正理,但从翁同龢的口中说出来到底有着几分别样滋味。清朝取仕虽然以“科举制度”为主,但清朝的科举制度早就变了模样,改了性质,为官的永远为官,有钱的永远有钱,真正通过科举制度翻身的寒门学子少之又少。就好像翁同龢一样,父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哥哥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另一位哥哥翁同爵官至“湖广总督”、姐夫钱振伦官至“国子监司业”。有着如此背景,就算不考中状元,翁同龢也能实现仕途的迅速升迁。

朝廷名器、国之根本,永远都是上位者的工具而已!

当然,寒门学子也绝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只不过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而已!

当然,翁同龢之所以反对李鸿章,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天下学子发声,更多的原因在于这个奏请是李鸿章提出来的。

翁同龢再次出现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李鸿章不再客气,直接怼了回去:

“几两银子?翁师傅说得可真轻巧!既然这样,您去弄这几两银子试试?”

既然从户部要钱已经没有可能,李鸿章自然不用再客气;更何况,一代理财名臣阎敬铭都没办法弄来钱,只能靠道德文章混日子的翁同龢自然更没办法。怼人,就得往墙角里怼,就得往无解里怼。

我们来看翁同龢的“强词夺理”:

“我是弄不来这几两银子,可我也不会做这种不要脸面的事!李中堂,你丢得起这个脸,朝廷还丢不起这个脸呢!”

先不论翁同龢的对错,就凭一个堂堂“户部尚书”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我是弄不来这几两银子”,你就知道翁同龢到底是啥变得了!有亏职守,成了理直气壮;辜负圣恩,成了光明正大;这难道就是饱读圣贤书的好处?

可就算这样,翁师傅还是有着自己的理由——最起码,我不给朝廷丢脸啊!

好了,话题上升到朝廷层面了,李鸿章终于抓住了回怼的关键点,调整好身姿,开始进攻:

“给朝廷丢脸?缺钱卖官,本朝不乏先例。乾隆年间,国力是何等的强盛,可甘肃遭灾时,皇上特旨捐出了一批贡生、监生,救民于水火呀,照你这么说,乾隆爷也是给朝廷丢脸喽?”

缺钱买官,乃系清朝惯例,各级官职甚至有着明码标价,而且还能随着具体情况予以合理变动。注意李鸿章选择的案例——乾隆年间,乾隆朝时期,清朝国力发展至鼎盛状态。如此辉煌的时期,朝廷尚有“缺钱买官”的情况,如今财政紧张,怎么就不能卖官鬻爵了!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还将翁同龢的言论予以了延伸,既然都是“卖官鬻爵”,我是给朝廷丢脸,那乾隆皇帝自然也是给朝廷丢脸,就问你翁同龢敢不敢承认?

承认?给乾隆爷抹黑,你不想活了?

不承认?那就把刚才的义正言辞嚼碎了,咽回去!

一段话噎得翁同龢结巴了,可没等翁同龢做出反应,李鸿章趁热打铁,继续进攻:

“另外,本朝雍正、嘉庆、咸丰、道光,哪一代没有用钱捐官的事?你敢说,列祖列宗都给朝廷丢脸了吗?”

光是一位乾隆皇帝就足能让翁同龢喝一壶的了,李鸿章又搬出了清朝不同时期的几位帝王,将翁同龢泼出的脏水引到了列祖列宗的身上。现在,翁同龢就只能将自己的话咽回去了。

将翁同龢彻底逼到墙角以后,李鸿章开始缓和语气,转向了光绪皇帝:

“皇上,臣也知道靠海防捐捐钱,不是个办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权宜之计!”

注意,这句话说完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进攻过程:

将对手怼到无话可说,在于压制对方的反对声音、强调自己所为的合理性,但这绝非最终目的。征得领导的认可,才是辩论的最终目的。

所以,压制了对手以后,要趁着对方尚处在懵圈的状态,及时调整话锋,改变对话对象,回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上——争取领导的同意。

但是,面对光绪皇帝,李鸿章就不能再强调“卖官鬻爵”的合理性,更不能将其视为列祖列宗的惯例,毕竟这绝非什么光彩的事。就算列祖列宗认为“卖官鬻爵”合理,当今圣上如此英明,也只能用作“权宜之计”。

刚刚被怼到差点背过气去的翁同龢,终于缓过来一口气,趁着光绪皇帝不便给出回应便赶紧接过话锋,展开回怼:

“权宜之计?纲常名教、国之根本,难道,这也是可以权宜的吗?”

所谓“饱暖思淫欲”,你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考虑什么“纲常名教”、“国之根本”?等到日本海军打到威海卫,“道德文章”、“圣贤教诲”是能击沉船,还是能打掉炮?

因为和李鸿章不对付,翁师傅就大力反对“洋务运动”;因为和康有为不对付,翁师傅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又从力挺变成了诋毁。对于李鸿章提出的“海防捐”,翁同龢真就不知道这是当前唯一的权宜之计吗?他当然清楚,只是因为这是李鸿章的奏请,他就拼命反对而已。

“只对人不对事”,慈禧太后对翁同龢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正常情况而言,李鸿章定会再次反击,翁同龢被逼到墙角的情况会势必会再次出现,但光绪皇帝并没给这个机会,赶紧阻止了两人的相互进攻。

“好了好了,都别吵了,事关重大,我看还是请懿旨吧,让她老人家圣裁!”

“请太后懿旨”、“请亲爸爸圣裁”,光绪皇帝恐怕也就只会这两句话了!

(文章仅基于《走向共和》的剧情解析,不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烦请读者辨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叶... 《——【·前言·】——》 1900年,八个列强瓜分了中国近十亿两白银的赔款,他们当时意气风发,觉得这...
原创 蒋... 蒋介石,近代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除了广为人知的蒋经国和蒋纬国外,还有一位...
原创 进... 要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他的一生既传奇又充满无奈,而且短暂异常。原本与皇位毫不相干的他,靠着好运和关键...
原创 土... 土耳其一直以来对中国新疆有着特别的关注。尽管两国相隔甚远,但土耳其对新疆的热情似乎从未减退,甚至可以...
原创 罕... 这是一张民国初期,1910年代的北京大栅栏老照片,可见其繁华热闹的景象,商号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
原创 抢... 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一天,襄亲王博果尔奉皇帝之命入宫,顺治帝对他说:“我爱上了你的福晋,如果没...
原创 原... 刘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夏朝,随着历史的变迁,刘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
原创 蒋...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的心情格外激动。他从1929年1月到1930年10月,接连战胜了对手,成功实现...
原创 结... 中国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灭亡,历经了2132年的漫长岁月,期间共经历了20个朝代的更替。但真...
原创 原... 自从西汉黄巾军起义以来,中原的战争从未停歇,只有西晋曾一度实现过短暂的大一统。然而,晋朝因为发生了八...
原创 拿... 拿破仑·波拿巴,这位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崭露头角的历史人物,最终成为世界历史中举世闻名的帝王。他如何从一...
原创 明... 医生这个职业,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古代,许多医生以仁心救人,他们医术高超、德...
准噶尔究竟干了什么,清朝要花七... 在清朝历史上,能让三个皇帝轮番上阵、打了整整七十年、最后还下狠手“灭族”的敌人,准噶尔可以说独一份。...
原创 历... 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国相。管仲的治国才能,使得齐国逐渐变得强大,国力充实,内部整...
原创 八... 晚清最耻辱的战争就是与多个国家宣战,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庚子国难让晚清失去了权威,彻底沦为外国列...
原创 李...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1901年11月5日),李鸿章在京城的病床上奄奄一息,已经无法发声,四周是...
原创 原... 清宫秘史一直是电视剧和小说中常见的题材,深受人们喜爱。清朝几百年的统治中,有一位女性不仅抚养了两位皇...
原创 日... 解放战争是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不过,在与我解放军作战的国民党军中,居然有大量...
达拉特旗:河流沧桑巨变,治理之... 1973年,千万巨资打造的现代治水工程,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而一百年前,一个民间水利专家仅用土法,就...
原创 刘... 长坂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很多忠实的刘备支持者会幻想,如果当时曹操进驻襄阳后稍微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