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跟着李鸿章学说话——超强辩论,硬是让翁同龢闭上了嘴
迪丽瓦拉
2024-11-01 01:45:39
0

原标题:走向共和:跟着李鸿章学说话——超强辩论,硬是让翁同龢闭上了嘴

爱新觉罗·奕譞,和硕醇亲王,清朝八位“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皇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光绪皇帝的生父、宣统皇帝的爷爷。也就是说,奕譞的父亲、哥哥、侄子、儿子、孙子都是皇帝,唯独他自己“避开”了这个倒霉差事。

《走向共和》中的“七爷”,就是历史上的爱新觉罗·奕譞,清朝第一代和硕醇亲王!奕譞的嫡福晋为叶赫那拉·婉贞,乃系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兼妹夫,这也是其子载湉能够成为光绪皇帝的重要原因。

原本想让李鸿章帮忙解决“修园”款项的慈禧太后,反倒接到了李鸿章为北洋水师索要军费的奏请,慈禧太后索性让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接任“户部尚书”,并明确给出了指示——“有事多和七爷商量”。

和翁同龢差点对骂起来的李鸿章,眼见从户部要不来钱,便只能去找醇亲王奕譞想办法。可担任“修园”总负责人的奕譞此时也正在犯愁,甚至想到了挪用北洋水师的军需以保证“修园”工程能够及时完工。无奈之下,李鸿章决定用清廷凡遇财政困难就会使出的一招——卖官鬻爵!

只是,这个奏请刚刚上呈光绪皇帝,就遇到了来自翁同龢的强烈反对。于是,这对冤家甚至不顾御前礼仪,直接开战。

卖官鬻爵,对于天下学子,尤其是寒门学子而言,绝对是一件极为残酷的现实。作为当时的清流领袖,翁同龢自然要替“天下学子”发言:

“官职是朝廷的名器,多少学人士子,十载寒窗,甚至皓首穷经而不可得,怎么可以因为几两银子,拿出去叫卖!”

理是正理,但从翁同龢的口中说出来到底有着几分别样滋味。清朝取仕虽然以“科举制度”为主,但清朝的科举制度早就变了模样,改了性质,为官的永远为官,有钱的永远有钱,真正通过科举制度翻身的寒门学子少之又少。就好像翁同龢一样,父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哥哥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另一位哥哥翁同爵官至“湖广总督”、姐夫钱振伦官至“国子监司业”。有着如此背景,就算不考中状元,翁同龢也能实现仕途的迅速升迁。

朝廷名器、国之根本,永远都是上位者的工具而已!

当然,寒门学子也绝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只不过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而已!

当然,翁同龢之所以反对李鸿章,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天下学子发声,更多的原因在于这个奏请是李鸿章提出来的。

翁同龢再次出现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李鸿章不再客气,直接怼了回去:

“几两银子?翁师傅说得可真轻巧!既然这样,您去弄这几两银子试试?”

既然从户部要钱已经没有可能,李鸿章自然不用再客气;更何况,一代理财名臣阎敬铭都没办法弄来钱,只能靠道德文章混日子的翁同龢自然更没办法。怼人,就得往墙角里怼,就得往无解里怼。

我们来看翁同龢的“强词夺理”:

“我是弄不来这几两银子,可我也不会做这种不要脸面的事!李中堂,你丢得起这个脸,朝廷还丢不起这个脸呢!”

先不论翁同龢的对错,就凭一个堂堂“户部尚书”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我是弄不来这几两银子”,你就知道翁同龢到底是啥变得了!有亏职守,成了理直气壮;辜负圣恩,成了光明正大;这难道就是饱读圣贤书的好处?

可就算这样,翁师傅还是有着自己的理由——最起码,我不给朝廷丢脸啊!

好了,话题上升到朝廷层面了,李鸿章终于抓住了回怼的关键点,调整好身姿,开始进攻:

“给朝廷丢脸?缺钱卖官,本朝不乏先例。乾隆年间,国力是何等的强盛,可甘肃遭灾时,皇上特旨捐出了一批贡生、监生,救民于水火呀,照你这么说,乾隆爷也是给朝廷丢脸喽?”

缺钱买官,乃系清朝惯例,各级官职甚至有着明码标价,而且还能随着具体情况予以合理变动。注意李鸿章选择的案例——乾隆年间,乾隆朝时期,清朝国力发展至鼎盛状态。如此辉煌的时期,朝廷尚有“缺钱买官”的情况,如今财政紧张,怎么就不能卖官鬻爵了!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还将翁同龢的言论予以了延伸,既然都是“卖官鬻爵”,我是给朝廷丢脸,那乾隆皇帝自然也是给朝廷丢脸,就问你翁同龢敢不敢承认?

承认?给乾隆爷抹黑,你不想活了?

不承认?那就把刚才的义正言辞嚼碎了,咽回去!

一段话噎得翁同龢结巴了,可没等翁同龢做出反应,李鸿章趁热打铁,继续进攻:

“另外,本朝雍正、嘉庆、咸丰、道光,哪一代没有用钱捐官的事?你敢说,列祖列宗都给朝廷丢脸了吗?”

光是一位乾隆皇帝就足能让翁同龢喝一壶的了,李鸿章又搬出了清朝不同时期的几位帝王,将翁同龢泼出的脏水引到了列祖列宗的身上。现在,翁同龢就只能将自己的话咽回去了。

将翁同龢彻底逼到墙角以后,李鸿章开始缓和语气,转向了光绪皇帝:

“皇上,臣也知道靠海防捐捐钱,不是个办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权宜之计!”

注意,这句话说完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进攻过程:

将对手怼到无话可说,在于压制对方的反对声音、强调自己所为的合理性,但这绝非最终目的。征得领导的认可,才是辩论的最终目的。

所以,压制了对手以后,要趁着对方尚处在懵圈的状态,及时调整话锋,改变对话对象,回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上——争取领导的同意。

但是,面对光绪皇帝,李鸿章就不能再强调“卖官鬻爵”的合理性,更不能将其视为列祖列宗的惯例,毕竟这绝非什么光彩的事。就算列祖列宗认为“卖官鬻爵”合理,当今圣上如此英明,也只能用作“权宜之计”。

刚刚被怼到差点背过气去的翁同龢,终于缓过来一口气,趁着光绪皇帝不便给出回应便赶紧接过话锋,展开回怼:

“权宜之计?纲常名教、国之根本,难道,这也是可以权宜的吗?”

所谓“饱暖思淫欲”,你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考虑什么“纲常名教”、“国之根本”?等到日本海军打到威海卫,“道德文章”、“圣贤教诲”是能击沉船,还是能打掉炮?

因为和李鸿章不对付,翁师傅就大力反对“洋务运动”;因为和康有为不对付,翁师傅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又从力挺变成了诋毁。对于李鸿章提出的“海防捐”,翁同龢真就不知道这是当前唯一的权宜之计吗?他当然清楚,只是因为这是李鸿章的奏请,他就拼命反对而已。

“只对人不对事”,慈禧太后对翁同龢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正常情况而言,李鸿章定会再次反击,翁同龢被逼到墙角的情况会势必会再次出现,但光绪皇帝并没给这个机会,赶紧阻止了两人的相互进攻。

“好了好了,都别吵了,事关重大,我看还是请懿旨吧,让她老人家圣裁!”

“请太后懿旨”、“请亲爸爸圣裁”,光绪皇帝恐怕也就只会这两句话了!

(文章仅基于《走向共和》的剧情解析,不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烦请读者辨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海宁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他的想法... 海宁发布《悦读·潮文》栏目,期待与你一起以新视角、新形式,展示潮城人文故事;以朴实易懂的文字、生动形...
原创 张... 1955的开国大授衔中,虽然有两位被评为了十大上将,但是后世的很多军事历史迷们认为此二人完全有资格进...
原创 如...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说... 古典小说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其中除了《说唐》就属《说岳》中神祇、妖怪转世降生的人物最多。据...
原创 如...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过当人们真当上了将军之后,到达人生顶峰之后,往往又对应了那句话...
原创 1... 引言 17、18世纪之交,新英格兰地区经济中心的辐射效应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
原创 粟... 导语:粟裕大将的平反工作是十分艰难的,从1979年粟裕大将提出申诉申请后,总政治部卡了粟裕大将多年,...
原创 一... 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犯错,能进行改正,就已经非常好了。而清朝也有一位知错能改,后面还成就...
原创 “... 襄樊在三国时期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位于汉水和赤壁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
原创 1... 她13岁被顺治纳入后宫,幸运为皇帝侍寝,以14岁妙龄生下一位皇子,她22岁失去丈夫,儿子却幸运地继承...
原创 2... 文|二壮说历史 三国的一些历史事件我们基本上都是从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中了解,其实小说三国演义中很多与...
原创 为... 清朝,是中国经历的各个朝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它既有中国最鼎盛辉煌的康乾盛世,也有中国最耻辱的卖国...
原创 李... 说起唐朝,我们想到的肯定先是李世民,而李渊的名气和之比起来确实要差很多,有些人还说唐朝的江山基本都是...
原创 王... 引言: 有人说,西周社会兴盛于分封制,东周社会也亡于分封制。 分封制导致周天子的权力外落,也给了许多...
原创 李... 在《亮剑》中有这样的情节安排,那就是李云龙将手下的独立团派到各地打游击,李元龙的训话是:“原则只有一...
原创 1... 1957年5月17日,贵州省濯水县合作食堂对于经营问题召开了一场全体讨论会议。在会上,负责人张书记进...
原创 不... 第一位:秦武王 秦武王,又叫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叫赢荡,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特别的好战,四处征战,...
原创 故... 故宫在古代被叫做紫禁城,位置是在北京中轴线的正中央,是中国明代和清代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也是至高无上...
原创 周... 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
原创 孝... 孝庄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她一生如履薄冰,在后宫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大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