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文概述:突厥汗国的前世今生
迪丽瓦拉
2025-07-16 13:33:34
0

#头条创作挑战赛#

学界普遍认为,有着游牧传统的突厥人,

大约在公元6世纪中叶崛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在灭亡了柔然汗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延展到了蒙古高原及中亚的广大地区,长期左右着漠北、中亚乃至东亚地区的政治形势。

进入公元7世纪中叶,突厥汗国日渐衰弱,

最终在8世纪中叶被“后来者居上”的回鹘汗国(

拓展阅读:

一文概述:回鹘人是谁?

)取而代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大批突厥人西迁至中亚乃至更远的地区,

与当地部族融合后形成了多个新的民族。

那么问题来了?突厥人究竟源自何方?巅峰时期的突厥汗国究竟有多强?最后又是如何走向衰弱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1)什么是“突厥”?

1)“突厥”的词义

我们所说的“突厥”,

是突厥语“Türk”的复数形式“Türküt”的对应音译

,最早见于《周书·宇文测传》中的

“(大统)八年(542),(宇文测)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测因请置戍兵以备之”

一句。

对于“突厥”一词的释义,

《隋书》

的编撰者们认为,因为突厥人

“世居于形似兜鍪(dōu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的金山之阳”

,因

“俗号兜鍪为突厥”,

因此这些人便“因以为号”,以“突厥人”自居。

不过,

《突厥语大词典》

的编撰者们认为,“突厥”有着

“最成熟最旺盛之时”

的含义。

在其他文献史料中,“突厥”一词还有着“

联合”、“强有力”、“盛大”、“刚毅”、“存在”、“发展”

等内涵。

由此可见,至少截至目前,

“突厥”一词的释义,尚没有“标准答案”。

2)突厥人源自何方?

关于突厥的族源,

中文史料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海右遗黎说:最早见于《北史》,作者认为,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可能为咸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

漠北索国说:最早见于《周书》,作者认为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海神胤裔说:最早见于《酉阳杂俎》,

“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

平凉杂胡说:最早见见于《隋书》,

“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

对于“突厥”的源流,

《周书》中的记载更具神话色彩,

其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本是匈奴分支的突厥,一度被邻国所灭。在俘获的突厥人众中,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念其年幼,没忍心杀死他,便在砍掉了他的双脚后,将他扔到了荒草当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并与之结为了“夫妻”。

在得知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后,本着“斩草除根”的目的,邻国国王便派人将他杀害了。“庆幸”的是,母狼侥幸逃过了追捕。它一路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中,生下了10个男孩。后来,其中一个男孩的后裔,一路迁徙至阿尔泰山后驻牧生息了下来。因为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因此当地人称其为“突厥”,他们也以“突厥”为族号了。

对于突厥族源的观点,时下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匈奴说”、“丁零/铁勒说”和“杂胡说”,

且均有一定的根据。当然,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只能期待相关领域专家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了。

3)突厥兴起的前夜

根据《周书·突厥传》中的记载,“居于金山之阳”的突厥,

在公元6世纪叶之前,一直“为茹茹(柔然)铁工”。

比如柔然可汗阿那瓌(?—552)就曾蔑称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553)是自己的“锻奴”。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突厥人,

大概率是柔然部族的附庸或奴隶。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

得益于阿史那土门的苦心经营,

突厥人才具备了与柔然“叫板”的底气。根据《周书》记载,在他的统治下,

“(突厥)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

公元545年,

“(西魏)太祖遣酒泉胡安诺盘陀使焉。其国皆相庆曰: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

次年,土门遣使回谢西魏并“献方物”,突厥与“中国(

拓展阅读:

什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观”

)王朝”有了“第一次连接”。

结合史料看,突厥的兴起十分迅速。

大约在546年左右,

“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降其众五万余落”。

这就意味着,

漠北的铁勒诸部被阿史那土门尽数兼并,

突厥变得更为强势。

于是,“恃其强盛”的阿史那土门主动“求婚于茹茹”,但惨遭了对方的严词拒绝。大为光火的他旋即“杀其使者,遂与之绝”,

双方关系彻底宣告破裂。

不久,他向“大国”西魏提出了通婚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对方的许可。公元551年,西魏“以常乐公主妻之”。

至此,双方成为了“政治—婚姻联盟”。

4)灭亡柔然,突厥兴起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发动大军进攻柔然。

这一次,突厥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曾辱骂他是“锻奴”的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汗国宣告灭亡。不久,他“自号伊利可汗”。至此,

“突厥汗国”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遗憾的是,阿史那土门在称汗后不久便去世了。在他之后,其子科罗即位,被称为乙息记可汗。但只过了一年,他也因病去世了。

考虑到儿子摄图年幼,因此乙息记可汗在临终前,立自己的弟弟俟斤为新任可汗。不过,乙息记可汗的这一任命,为日后突厥汗国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2)突厥汗国的崛起与分裂

乙息记可汗去世后,俟斤即位,史书中称其为木杆可汗。在他统治时期(553—572),突厥汗国的疆域有了显著增大。

1)突厥汗国的急剧扩张

在东方,突厥人荡平了柔然残余势力,彻底统一了漠北;在西方,突厥人跨过天山,与萨珊王朝联合消灭了“白匈奴”嚈哒(塞种人与大月氏人的后裔)势力。战事结束后,双方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了中亚的广大地区。

待国家局势稳定后,

木杆可汗将汗庭迁至都斤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一带。

于是,沿色楞格河上游及其支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的辽阔草原,成为了突厥汗国的核心地带。

据《北史》记载,这一时期的突厥汗国,疆域

“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极其辽阔。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突厥汗国没有直接进军中原腹地,但已经具备了左右北方局势的综合实力。

比如在北周讨伐北齐的进程中,突厥人就“刷足了存在感”。

公元564年,木杆可汗亲率十万骑兵南下,与北周合力攻打北齐重镇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因为没能成功啃下这款硬骨头,郁闷的木杆可汗只能“纵兵大掠而还”。

这次战略失利,让他坚定了“左右通吃”的战略。

一方面,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北周武帝宇文邕为皇后,与之建立了“政治—婚姻”联盟;另一方面,他又“复贰于齐”,主动缓和与北齐的政治与外交关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北齐和北周两国,皆对突厥汗国“恭顺有加”。

对此,《周书》中如是写道:

“自俟斤(木杆可汗)以来,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中原)志。(北周)朝廷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綵十万段。突厥在京师(长安)者,又待以优礼,衣锦肉食者,常以千数。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

2)独具特色的“汗位继承制”与“分封制”

与中原王朝严格的“嫡长子制”不同

,突厥汗国的汗位继承人,通常从可汗之子或其最具实力的弟弟中进行选择。

另外,相对远支但实力更强的阿史那家族成员,也具备竞争汗位的权限。

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公平”的汗位继承制度,为突厥汗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在突厥汗国,可汗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威”,还拥有自己的直辖领地。为了方便管理,

汗国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别隶属“小可汗”节制。

其中,管辖东部的“小可汗”被称为“突利可汗”,实际地位略高于西部“小可汗”。至于其他的阿史那家族成员,分别被封为叶护、设、特勤等官职,享有不同等级的封地。

坦诚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分封制”,在对外扩张时期能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

当扩张陷入停滞的时候,负面作用就迅速显示出来了。

对物质和政治权力的贪婪,必然招致相互兼并的情况发生,与之相伴的就是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等一系列恶果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汗国的分裂、衰败和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突厥汗国的分裂

公元572年,木杆可汗去世,

他的弟弟佗钵可汗(?—581)即位。

在他在位期间,突厥依然全面压制着北周和北齐两国。

他在与臣僚交谈的过程中,就曾“弥复骄傲”地表示:

“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

不过,

突厥汗国的对外扩张,基本上已处于停滞状态。

公元580年,北周加封赵王之女为千金公主,嫁于佗钵可汗。次年,佗钵可汗去世,

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被拥立为新的可汗,史称阿波可汗。

与前几代可汗相比,

“母贱”的阿波可汗,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比如居于汗国东部的

土门之子“小可汗”摄图

,不仅反对新可汗,还擅自拥立佗钵可汗之子菴罗为“可汗”。不久,菴罗主动将汗位“禅让”给了摄图,自己做了“第二可汗”。于是,实力最强的摄图,成为了名义上的可汗,史称沙钵略可汗。

因此,在581年的阿尔泰山以东地区,

出现了“三汗并立”的局面

摄图(沙钵略可汗),驻牧于杭爱山一带;

菴罗(第二可汗),驻牧于土拉河一带;

大逻便(阿波可汗),驻牧蒙古高原西部的阿尔泰山一带;

学界认为,

西突厥汗国的雏形,早在土门之弟室点密(?―576)担任西部“小可汗”时,就已初步形成。

资料显示,在没有得到可汗授权的情况下,他就擅自向波斯萨珊王朝和东罗马帝国派遣使团,并与之签订了外交条约。

室点密死后,其子玷厥即位,史称达头可汗。

实际上,他的即位同样也没有得到最高可汗的授权。

在沙钵略可汗成为了名义上的最高可汗之后,达头可汗不仅没有予以支持,还在公元583年联合阿波可汗,向他发起了进攻。

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军事行动让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二部。

3)东突厥汗国的兴衰

名义上维持了可汗权威的沙钵略可汗,一直同分离势力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但是,连年的内斗,早已让突厥汗国“不复当年之勇”。面对日趋强大的隋朝,

突厥人不得不向对方上书“称臣”,

以换取休养生息的机会。

1)东突厥汗国的复苏

公元587年,沙钵略可汗去世。

考虑到自己的儿子雍虞闾性格懦弱,因此在临终前,将汗位“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处罗侯,史称叶护可汗。学界普遍认为,

叶护可汗是东突厥汗国的首位大汗。

坦诚说,

沙钵略可汗的选择是非常合理的

。一直以“勇而有谋”著称的叶护可汗,“以隋所赐旗鼓”,行兵讨伐阿波可汗。因为对方人众以为叶护可汗“得隋兵所助”,因此“多来降附”,阿波可汗本人也被其生擒。

可惜的是,叶护可汗在位仅二年,便战死在了疆场。

在他死后,性格弱势的

雍虞闾被众人推举为新的可汗,史称都蓝可汗。

在他在位期间,东突厥汗国多次主动向隋朝遣使通贡“以示友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都蓝可汗)遣使请缘边置市,与中国(隋朝)贸易,诏许之”,与此同时,“突厥遣使贡马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

2)隋朝的离间计划

但需要指出的是,

一个“安定团结”的东突厥汗国,是隋朝君臣们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隋朝“故技重施”,开启了又一个的“离间计划”。

公元597年,隋朝官方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嫁于叶护可汗之子、新任“突利可汗”染干,

成功挑起了都蓝可汗与“小可汗”染干之间的战争。

公元598年,

都蓝可汗与西突厥汗国的达头可汗联合举兵,讨伐染干。

染干一方遭遇到了惨痛失利,他的子侄几乎被屠戮殆尽,本人“仅以五骑”康贝逃至隋朝境内。于是,

隋朝以“拥护染干”为由兴兵北上,击败了都蓝可汗。

待局势稳定后,隋朝不仅加封染干为“启民可汗”,还在“朔州(山西朔州)筑大利城”供其居住,又一次将“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了他。

在隋朝的支持下,染干的势力迅速壮大,

“(突厥)部落归者甚众”。

可即便如此,不甘心失败的都蓝可汗,不仅频繁率兵讨伐染干,还大肆侵掠隋朝边境。于是,隋朝决定集结优势兵力,旨在一举消灭都兰可汗。只不过,大军尚未开拔,都蓝可汗就被部下诛杀。

至此,东突厥汗国进入了动荡期。

3)东突厥汗国的二度复兴

依仗着隋朝经济和武力上的支持,染干的地位艰难地维持了下来。公元609年,

染干因病去世,其子咄吉世继位,史称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在位期间(609—619),

隋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

这样的历史大背景,无疑给了他休养生息的绝佳契机。

在始毕可汗的用心经营下,

东突厥汗国很快便出现了复苏迹象。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东突厥汗国不仅“控弦百万”,还相继征服了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地方政权和游牧部落。

另外,割据一方的梁师都、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等地方军阀“为了争取援助,都极力与突厥统治者勾结,有的甚至向突厥可汗称臣”。实际上,

即便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不能免俗”。

他在“起义太原”时,就派遣谋士刘文静主动拜见始毕可汗寻求军事援助。作为回馈,李渊方面提出,倘若大军顺利拿下长安,

“民众土地入唐公(李渊),金玉缯帛归突厥”。

于是,始毕可汗派出二千骑兵,协助唐军顺利攻克了长安。作为交换,突厥军队入城后大肆洗劫了长安城,在缴获了大批财物后扬长而去。

对于隋朝离间计一直心有余悸的始毕可汗,同样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给予了李渊很大支持的同时,对其他寻求帮助的中原军阀均“来者不拒”。

客观地说,始

毕可汗的这一举措,给唐朝的大一统进程,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4)东突厥汗国的全面崩溃

元619年,始毕可汗卒,

其弟俟利弗设即位,史称处罗可汗。不过,他在位仅一年便因病去世。不久,处罗可汗的弟弟咄苾即位,史称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579―634)在位期间,不仅继续支持盘踞于华北的军阀割据势力,还频繁率兵南下,大肆攻掠。史料记载:

公元622年

,突厥军队

“攻围并州(太原),又分兵入汾、潞等州(山西汾阳、潞城),掠男女五千余口”

公元625年

,突厥

“集兵十余万,大掠朔州(山西朔州),又袭将军张瑾于太原,瑾全军并没”。

公元626年,颉利可汗

“自率十余万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兵锋直抵渭水河畔。时任唐军统帅李世民“驰六骑”,冒险至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

后“(李世民)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

这便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登基。

与此同时,“剿灭突厥”的计划也被提上了官方日程。

因为不堪颉利可汗的剥削和打压,

东突厥汗国境内的薛延陀、回鹘、拔也古等部,相继起事造反。

颉利可汗问讯后,委派始毕可汗之子、时任“突利可汗”的侄子什钵苾领兵镇压。不过,突厥军队遭遇到了严重失利,几乎全军覆没。愤怒的颉利可汗严厉惩处了“最高责任人”什钵苾,甚至将他监禁了起来。

打了败仗的什钵苾越想越委屈,很快便出现了反叛之心。

公元628年,什钵苾向唐朝“遣使奏言与颉利有隙,奏请击之”。次年,薛延陀自称可汗,在主动向唐朝遣使“贡方物”的同时,请求与唐军合击东突厥汗国。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国内外局势本就十分紧张的东突厥汗国,境内

“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饥荒)”,

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可即便如此,颉利可汗依然

“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

最终

“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

可谓民心尽失。

为了挽救国家颓势,走投无路的颉利可汗,一度提出向唐朝“称臣”并“请修婿礼”。

不过,“复仇良机”就在在眼前,唐太宗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诏征讨东突厥汗国。同年九月,

“突厥俟斤九人率三千来降”;“拔也古、仆骨、同罗、奚酋长并率众来降”;

十一月,唐军从东到西分五路出兵,全面进击东突厥汗国。

次年二月,李靖大破颉利可汗大军于阴山;三月,颉利可汗被唐军擒俘。

至此,东突厥汗国宣告灭亡。

公元634年,颉利可汗去世,追赠归义王,谥号荒。

不久,唐太宗诏令其国人来葬,并按照突厥人的礼节予以火化,最终葬于灞水之东。

5)昙花一现的后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设燕然都护府(后相继更名为瀚海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统辖漠南突厥与漠北铁勒各部的羁縻府州。

时光荏苒,

进入7世纪下半叶,

吐蕃日渐兴起(

拓展阅读:

吐蕃王朝的“唐朝印象”:中原汉人在西藏的魔幻漂流

),一度将势力延展至河西走廊以及更西部的广大地区。

为了制衡吐蕃的扩张,唐朝不得不将优势兵力抽调至西北一带。

因此,唐朝对于突厥故地的统治力出现了减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直驻牧于阴山一带的阿史那骨咄禄积极聚集力量,最终于682年脱离唐朝,自称可汗。

在大臣暾欲谷等人的辅佐下,他历经十余年统一了整个漠北,

建立了独立政权——“后突厥汗国”。

根据突厥文暾欲谷碑铭中的记载,阿史那骨咄禄的军队一度进入阿尔泰山以西地区,击败了西突厥别部的突骑施:

“(后突厥军队)俘其可汗,将其叶护和设在那里杀死。…听到那消息后,十箭诸官员和全体人民全都来了,臣服了。”“我让十箭的军队出兵,我们也出兵。我们一直到达铁门(关)。从那里,我们班师。大食人、吐火罗人以及(住在)这边的以asuq为首的粟特人民,全都来臣服小可汗”。

不过,即便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

后突厥汗国也一直未能将境内的其他部族彻底降服。

在突骑施又一次叛离后,阙特勤(685—731)发动了旨在平叛的军事行动。历史记载,他在31岁时就“征服了葛逻禄”,并在征伐阿热(az)、思结(izgil)、九姓乌古斯的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

后突厥汗国的西征始于708年,

大约712年左右进入粟特

“但是,突厥军队在撒马尔罕附近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被切断后勤,受到相当大的损失;他们历尽艰险于713—714年回到阿尔泰山区。”

另外,尽管后突厥汗国的统治者们一直以“突厥正统”自居,

但其政治影响远不及东突厥汗国。

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快速崛起,他们在中亚的统治地位可谓微乎其微;再加上阿史那家族内部的争斗以及铁勒诸部的不断反抗,汗国的统治一直都不牢固。

公元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汗国。次年,他的军队击败并杀死了后突厥汗国的白眉可汗。

至此,后突厥汗国宣告灭亡。

4)什么是西突厥汗国?

就在木杆可汗将汗庭迁至都斤山的同时,

西方的室点密可汗将牙帐设在了鹰娑川,

即今天山中部开都河上游巴音布鲁克一带。

根据史料记载,室点密可汗账下有“十大首领”,“

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

势力极为强大。在阙特勤碑中,

他与汗国“奠基人”阿史那土门有着一样的地位:

“当上面蓝天、下面褐色大地造成时,在二者之间(也)创造了人类之子。在人类之子上面,坐有我祖先布民可汗和室点密可汗。他们即位后,创建了突厥人民的国家和法制。”

1)“瓜分中亚”的进程

结合史料看,

早在6世纪50年代,西突厥就与居于中亚北方的“白匈奴”嚈(yan)哒关系不睦。

因此,处于上升时期的突厥汗国,发动了针对嚈哒的长时间征战。

与此同时,他们与波斯萨珊王朝互派使臣并结成同盟,旨在合力夹击嚈哒。

需要指出的是,

西突厥与萨珊王朝结盟,肯定是不符合嚈哒利益的。

因为突厥使臣前往波斯时必须通过粟特,而该地一直为嚈哒所占据。于是,前往萨珊王朝的突厥使臣队伍,遭到了嚈哒军队的毁灭性打击,除了一人幸免于难外,其余人被尽数杀死。

恼羞成怒的突厥人,很

快便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他们在越过锡尔河后一路向南推进,与嚈哒寻求决战。与此同时,嚈哒也集结优势兵力,做好了充足的战斗准备。

不久,双方在布哈拉附近展开了最终决战。据史料记载,会战经过了整整八天,

最终以嚈哒人战败南逃而告终。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突厥人与嚈哒决战的同时,

萨珊王朝的霍斯劳一世也派遣大军抵至嚈哒境内,

与突厥人形成了东西夹击之时。

战役结束后,双方就“瓜分嚈哒”的问题展开了谈判。对此,阿拉伯史学家塔巴里在《先知与帝王编年史》中如是写道:

“辛吉布可汗(普遍认为是室点密)是突厥人中最强有力的、勇敢的、有势力的人。他杀死了他们(嚈哒)的国王和他的全军,夺取了他们的财富和统治了他们的国家,除去早被忽思老一世(霍斯劳一世)侵占去的那部分。”

可以预见,室点密可汗不仅对自己谈判战果不甚满意,更对坐享其成的波斯人颇为不满。因此,

两大盟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日趋微妙了起来。

2)与波斯人的缠斗

当然,关于战争成果的分割问题只是“小意思”。实际上,双方关系日趋不睦的更深层次原因,

无疑是因为经过中亚的商道——“丝绸之路”给沿途各国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问题。

进入6世纪中期,尽管西方的拜占廷帝国引进了蚕种,但养蚕业和丝织业均未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因此,他们一直需要从中国和中亚诸国进口丝绸产品,供本国人民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

“最具性价比”的一条商道正通过波斯。

因此,身为丝路“中转站”的萨珊王朝,肯定不希望拜占廷帝国同丝绸的“供应者”们取得直接联系。

以经商闻名的粟特人,自然不可能放过“兜售丝绸”这一发家致富的良机。

突厥人征服粟特后,也想在丝绸贸易中“分一杯羹”。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加入,肯定会让波斯人的切身利益蒙受损失。

为此,西突厥汗国特意派遣了一支以粟特人马尼阿赫率领的使团,出使萨珊王朝,旨在寻求“共赢”的解决办法。

不过,霍斯劳一世不仅当众拒绝了对方提出的贸易要求,甚至在购买了粟特人运来的全部丝绸后,当着使臣们的面将其全部烧毁。

室点密可汗得悉后,决定再派出一个全部由突厥人组成的使团,赶往萨珊王朝。

坦诚说,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弄清波斯人的真正意图”。

波斯人的回馈是非常明确的,因为这个使团只回来了几个人,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波斯境内——尽管霍斯劳一世宣称与自己无关,

但两国的关系已经变得截至冰点。

很快,

西突厥汗国与更西方的拜占廷帝国取得了联系,旨在共同对付“黑中介”波斯人。

公元568年,室点密可汗派遣了一支由马尼亚赫率领的使团,带着自己的信件和许多“珍贵的丝绸”礼品,沿里海北岸,经过高加索,顺利到达了拜占庭帝国的境内。使者们不仅拜见了查士丁尼二世,还顺利地签订了“共同针对波斯”的条约。

使团返回后,拜占廷也派出以蔡马库斯为首的使团,

随同他们回访。

拜占庭使团受到了突厥汗国的热情接待,双方的军事与政治同盟关系,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经过了一系列缜密的准备,西突厥汗国挑起了针对萨珊王朝的战争

公元588年,突厥军队在强渡阿姆河后,兵锋一度直抵哈烈(阿富汗赫拉特)城下。因为主力部队一直与拜占庭帝国作战,因此直到公元616年左右,萨珊王朝才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反扑。不过,

“尽管他们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但很快被突厥人赶了出来。”

3)西突厥汗国的“东方野望”

室点密可汗去世后,达头可汗即位。

在他统治期间(576—603),除在中亚继续寻求扩张之外,他还全程参与了汗国内部的斗争当中。

公元583年,达头可汗与阿波可汗组成联盟,合力向沙钵略可汗发动了武装进攻。

很快,整个漠北被纳入到了他的麾下。

公元585年,愈发被动的沙钵略可汗不得不向隋朝求援。很快,隋文帝派晋王杨广领兵支援,达头可汗遭遇到了重创。

公元588年,叶护可汗生擒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不得不退出漠北,暂时推出“汗位争夺战”。

公元597年,突厥汗国内乱又起,达头可汗再一次率军卷土重来。与此同时,隋朝也派出大军进行了武装干预。不久,都蓝可汗被杀,他“自立为步迦可汗”,突厥汗国的政局变得更为混乱。

公元600年,隋军由朔州和灵州(宁夏北部)进攻达头可汗

。为躲避隋军锋芒,他选择“不战而遁”,但也没有蒙受什么损失。从这以后,他一直驻牧于汗国东部,并不断派遣军队,侵扰隋朝边境。

次年,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的隋朝以杨素为元帅,

统领隋军和“正统”启民可汗(染干)的军队北征达头可汗。

在隋军的打击下,达头可汗的权威被极大撼动了。

公元603年,

“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乱,铁勒仆骨等十余部,皆叛步迦降于启民(可汗)。步迦众溃,西奔吐谷浑,(隋朝大臣)长孙晟送启民置碛口,启民于是尽有步迦之众”

沦为了孤家寡人的达头可汗,狼狈地逃到了吐谷浑境内,最终在610年左右去世。

达头可汗去世后,

西突厥汗国的局势变得更为混乱。公元612年,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基本统一铁勒各部,控制范围

“东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

颇有复苏的迹象。

射匮可汗去世后,

他的弟弟统叶护即位,史称统叶护可汗。

在“勇而有谋,善攻战”的统叶护可汗的经营下,西突厥汗国迎来了“二度复兴”。对此,《旧唐书·突厥传》中如是写道:

“统叶护可汗…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受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胜,未之有也。

4)西突厥汗国的崩溃

在局势日渐稳定后,

统叶护可汗将汗庭从鹰娑川迁至“千泉”。

史学家们认为,“千泉”位于天山之北、从楚河西支上游的诸多河流至塔拉斯河上游的众多河流一带,拥有着水草丰美的辽阔牧场。当然,

鷹娑川依然是汗国的重心

,是稳固汗国东部的重要屏障。

为了稳固统治,统叶护可汗在巴里黑,即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建立了牙帐,史称“南牙”;另外,

碎叶城

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

据史料记载,

西突厥可汗就是在这里接见了前往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

西突厥汗国境内的人众,主要以游牧部族为主。因此,即便他们相继征服了河中地区与呼罗珊等地,

但依然是个如假包换的“游牧帝国”,

并一直将天山山脉及其以北的广袤牧地,视为“国家本部”。

西突厥汗国的另一构成部分,

是天山山脉以南的“城郭诸国”,

即在西域各个绿洲上形成的地方政权。这些地方政权的统治者们居于城郭之中,当地居民也主要以从事农业或家庭畜养业为主。

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西突厥汗国在当地推行着“因俗而治”的治理政策。

学界认为,西突厥汗国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方式主要有三种:

汗国保留原有王朝,但派出吐屯监国,督征赋税;原国王依然享有绝大部分实际权力,但需接受突厥封号“颉利发”。

派遣突厥贵族担任国王。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称,“活国,其王突厥也,管铁门以南诸小国”。

派遣突厥贵族担任“摄领”,如对石国,因为它“曾贰于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之,令特勤甸职摄其国事”。

结合史料看,西突厥汗国对臣属国家的统治普遍比较宽松,

大多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

。因此,这个疆域庞大的帝国,有着很强的“散装性质”。

遗憾的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

统叶护可汗本人日渐膨胀了起来。

他对下作威作福,大肆欺凌百姓,最终引起了各个部众的怨恨,以至于连葛逻禄部都叛离了他。

公元628年,他被自己的伯父诛杀。

至此,西突厥汗国进入了内战不息的动荡期。

在西突厥汗国最后的30年间,可汗先后换了7个,可谓离谱。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内的游牧部族和绿洲城国纷纷独立。

657年,沙钵略可汗贺鲁被唐军俘虏,西突厥汗国灭亡。

5)尾声

西突厥汗国灭亡后,部落大规模西迁,并逐渐进入中亚,

一些突厥部落继续向西迁徙。

大约在12世纪,一个被称为奥斯曼的“突厥别落”,迁至小亚细亚地区并定居了下来。

有着游牧传统的他们,在1453年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一举摧毁了拜占庭帝国,建立了疆域庞大奥斯曼帝国。截至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到了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相继占领了非洲北部、欧洲东部和整个伊朗,

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奥斯曼人征服小亚细亚后,除了主动与当地居民通婚外,还一度强迫他们改说突厥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了血缘和文化上的融合,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土耳其人”。因为“混血”的缘故,土耳其人的外貌特征,呈现出了“东西结合”的特点。

不过,鉴于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因此“向心力”也一直比较弱。因此,最终以“解体”告终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拓展阅读:

一文概述:为什么土耳其一直对“突厥”念念不忘?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几个保留皇室的国家之一,除了这个国家之外,像英国、柬埔寨、泰国和瑞典等国家都保留...
原创 巧...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千千万万个历史人物就像满天繁星 他们虽然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却以一个个文...
原创 易...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中国的帝王枭雄本纪中甚为浓墨重彩之一笔,他像是一颗穿越时代的流星,...
原创 宋... 宋仁宗赵祯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皇帝。 有人评价宋仁宗是千古明君,也有人认为宋仁宗相比起汉武帝刘彻,明太...
原创 颜... 历史时刻录,品三国!大家好,我是历史时刻录,今天与您一起聊聊三国故事。 颜良 前言 在《三国演义》...
原创 顺...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康熙帝之所以八岁登基和顺治皇帝的出家有莫大的关联,这部由历史改编的电视...
原创 秦... 秦始皇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全长八百多公里,媲美双向8车道!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文化遗留到现在有些甚...
“保存异常完好”,丹麦出土50... 参考消息网10月16日报道据美联社10月14日报道,在丹麦中部的一个村庄,考古学家有了里程碑意义的发...
原创 西... 李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原本是当朝太子,后因“玄武门之变”而丧命,死后被葬在陕西西安。 2012...
原创 都... 先来论证一下征服者的不同。 一、民族 西班牙人本来就是混血,以伊比利亚人、克尔特人为主体,吸收了腓尼...
原创 一... 一个小国,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他不是中国,不是美国,就连中美联合都不是他的对手。 这个国家就是中...
原创 为... 秦始皇身上有一个最大谜团就是,谁是他的皇后,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第一皇后,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千古一...
原创 水... 导语:水浒传漏洞,动不动就切二斤牛肉,那么在宋朝吃牛肉到底犯法吗?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巨作了...
原创 林... 林肯(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同时,林肯也是美...
韩国济州岛:参观国立济州博物馆 2001年6月15日,在韩国济州市旧城区东郊,国立济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以“岛屿文化”为主题,...
原创 我... 我们总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个人身体皮肤过敏体质,炎黄子孙收下了,龙的传人是不敢接的,一想...
原创 最... 前几天笔者给大家写了不少关于孔子后人的故事,由于孔氏一族对伦理纲常非常重视,所以不论人口怎么繁衍,他...
原创 为... 《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形象被塑造成高大上,从他三顾茅庐,携万民过江,为赵子龙而怒摔阿斗,在每一处地方都...
原创 大... “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能妄进”在《旧唐书》有这样一段记载。 啥意思?李靖为了自证清白,闭...
原创 嬴... 商鞅变法确实给秦国带来了实质性的改革效果,通过各代秦王的礼贤下士和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家,秦国逐渐成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