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席绝尘嚣,草木清且淑。即此凌霞标,何须三十六。”这是一首乾隆写的赞美景色的诗句,而这个被乾隆皇帝钟爱的景点名叫“别有洞天”。如有现代人跟着古人诗句,想要一睹这个仙境一般的美景,恐怕要失望了,因为这处胜景早已消失,它就是位于圆明园中的“秀清村”。随着圆明园几经破坏,现在人与这个美景恐怕很难再见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西方曾经评选出几大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其中包括: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和“东方夏宫”。而这里的夏宫,就是西方对于圆明园的别称。
可见即使审美和中国人大相径庭的西方人,对于圆明园的美轮美奂也是赞誉有加。虽然圆明园被毁,但近期英国却公布了一些圆明园被毁前照片,从照片上仍然可以看出完整的圆明园犹如仙境,难怪会在世界领域得到关注。
天下第一园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为当时的国家强盛,税收丰盈,所以康熙皇帝拥有多余的银两来修建园林。圆明园最早是被他建成赏赐给自己喜爱的皇子的,而这位皇子就是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因为康熙本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所以在圆明园中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种植牡丹,这处园林也因为康熙本人的经常临幸而声名大噪。
雍正即位以后,对于这一处先帝赏赐的园林更加重视,在他登基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扩建,并亲自设计了整个园区的结构。不但采用了自己钟爱的精巧建筑的方式,还把人造景致和自然之美和谐的融为一体。
整个园林的面积也大幅扩张,从西山一隅到整个西山,这也为后来的历代皇帝在原有基础上,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添加景观,打下了地理面积基础。
处于对圆明园的喜爱,雍正帝甚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在这里度过的。也正因为雍正的大兴土木,也使得圆明园达到了占地面积上的高峰。
它占地三千余亩,共有宫殿建筑两百座,珍品,孤品植物花卉无数,甚至还有专人照料的各种珍奇动物活动其中。这种规模的纯娱乐性质园林,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说是人间仙境也丝毫不为过。
火烧圆明园
盛极必衰似乎是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乾隆朝前半期的国力巅峰过去,清朝自那时起开始走向衰落。国家的衰落,迟早会引来外敌的觊觎,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西方先进国家终于向中国露出了獠牙。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摇身一变,从善良温和的鸦片商人,变成了船坚炮利的殖民者。经过激烈的炮战,英法联军顺利登陆天津,并向大清国都北京逼近。
1860年,占领了北京的英法联军开始对整个城市进行洗劫和破坏,其中一支法国军队率先占领了圆明园,但暂时没有劫掠,原因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英国军队对于法国人想要吃独食的作法提出抗议。所以两国军队在第二天达成一致,一起开始了抢劫和搜刮圆明园的恶行。
这群强盗进入圆明园后,前一秒先是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后一秒就陷入了和其他士兵争夺金银珠宝的争斗中。他们把小件的珠宝塞满口袋和背包,把携带不便的古董和古玩装上车,一趟趟的运上军舰。
剩下认为没有价值的字画等物品撕毁,带不走的家具和雕梁画柱就打碎或者毁掉。做完这一切之后,为了不留下抢劫的证据,他们甚至放火烧园,把这个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事后,他们以毁于战火为由,拒绝承认自己对于圆明园的劫掠和破坏。
后世的努力
圆明园在八国联军的破坏和纵火焚烧以后,又在接下来的军阀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屡次收到破坏,留存至今的遗址已经百不存一了。如今的圆明园在人们眼中,只剩下残垣断柱来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也让人很难想象曾经的圆明园是怎样的人间仙境。
于是经过多年的古籍考证和推演研究,我国考古学家一直在致力使用高科技手段,还原圆明园原貌的电子版本,这项研究也在近期取得了成果。
无独有偶,在一次海外的拍卖会上,为了证实所拍物品的真实性,英国某公司出示了一系列圆明园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忠实的记录了圆明园被毁前的美丽景色,也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老照片上的圆明园实在太美,所以在与现代遗址对比时任何一个观众都会对这种野蛮暴行产生愤慨的情绪。
自建国伊始,我国就开始想办法追讨流落在外的国宝级文物了,虽然过程困难重重,可是经过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其中圆明园中被抢的文物以“十二生肖首”最为著名。这十二尊铜兽首堪称巧夺天工,是被侵略者使用利器割下,并夹带出境的。
后来因为海外爱国人士的慷慨解囊,十二尊兽首中的牛,猴,虎,猪,鼠,兔,马已经回归大陆,龙首被收藏于台湾省博物馆。此外仍有四尊遗落海外,未曾找回。这十二生肖兽首的故事只是中国文物流失的冰山一角,追回遗失在海外的国宝不但是这一代人的任务,也是以后的每一代炎黄子孙的使命。
结语
华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既有鼎盛时期的璀璨光鲜,也有低谷时期的落魄屈辱。可是对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虽然无法总是处于巅峰,但是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拥有大国心态,强而不骄,不恃强凌弱;弱而不馁,坚持自强自立。这恐怕才是我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数千年不倒的根本原因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