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恩来逝世3个月,杨振宁见邓颖超含泪说一番话,所有人失声痛哭
迪丽瓦拉
2025-07-16 22:03:22
0

自新中国成立,周恩来总理积极争取身在海外的我国科学家返回祖国,为百废待兴的祖国事业贡献才智。

据资料统计,在新中国的召唤、周总理的积极争取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科学家、学者、留学人员达数千人。

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杨振宁先生的回国之行格外受关注,已过古稀之年的周总理更是为此操劳不已。

周总理与杨振宁

1971年夏,杨振宁阔别祖国近三十年的时光,终于回到故土,成为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此次回国,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与热情宴请。

事实上,早在二十年代,那时候杨振宁还不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无名之辈时,大洋彼岸的周总理就关心牵挂着他。

昔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是杨振宁妻子杜致礼的父亲,是杨振宁的岳父。五十年代早期,杜聿明还被关押于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改造。

杜聿明给女儿女婿写了亲笔信,在周总理的关心与指示下,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教授通过英国驻美国大使馆,代为转交到杨振宁夫妇手中,也让他们及时得知杜聿明在北京一切都好,让他们不用诸多担忧。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激动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当即做出指示:派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向杨振宁祝贺。周总理所说的代表团,就是张文裕教授及其夫人王承书。

张文裕夫妇出发前,周总理指示他先与杜聿明见一面,让杜聿明以岳父的身份给杨振宁再次写信。

信中,杜聿明向女婿杨振宁道贺: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杜聿明即草

杜聿明将这封亲笔信交到张文裕的手上,由他带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现场,当面转交杨振宁。

自杨振宁1945年赴美学习,杜聿明1949年战败被俘,杨振宁与杜致礼1950年结婚以来,杜聿明与杨振宁这对翁婿就从未见过面。

杨振宁收到岳父杜聿明的亲笔祝贺信,心中感动,他拜托恩师张文裕,代为转交回信,信中杨振宁向杜聿明表示真挚感谢,并特意表示,来自岳父的关怀使他很受感动。

而这一切,都少不了周总理背后的努力与付出。

杨振宁在大洋彼岸始终牵挂着家乡,牵挂着亲人,只是碍于各种原因,他始终无法成行。

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杨振宁看到重返故土的希望,立刻给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写信,表达他要回到祖国看望亲人、朋友的强烈愿望。

杨武之将此事上报,得到周总理的关注与重视。

由于当时杨振宁还无法获得回国的签证,周总理便亲自作出指示,回复杨武之:请杨振宁到加拿大或者法国的中国大使馆办理签证。

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1971年7月19日,杨振宁与夫人杜致礼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踏上回国之旅。

8月4日,杨振宁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尽管二人之前从未谋面,但皆知其名已久,初次相见便一见如故,周总理与杨振宁相谈甚欢,一聊便是五个多小时。

73岁的周总理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建设,他询问杨振宁很多问题,包括美国的大学是怎么组织的?美国的大学办学方针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些,周总理之前就研究过,这次他要与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做更多的探讨。

而对于这些问题,杨振宁也一一为周总理解答。

五个多小时的时间,他们聊了许多。从社会问题、科学研究、国际动态到家庭生活,他们都有谈及,并且聊得特别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回国,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岳父杨振宁。杜聿明于1959年得到特赦,曹秀清也在周总理的周密安排、杨振宁杜致礼的积极联系下,于1963年来到北京与丈夫杜聿明重逢。

1971年,杜聿明一家人终于团圆,周总理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团圆时刻。

相比起岳父杜聿明,杨振宁与岳母曹秀清更为熟悉一些,他们曾经在美国共同生活,当天在人民大会堂见面,杨振宁习惯地称呼曹秀清为“妈妈”,但称呼杜聿明时,他却叫了“杜先生”。

周总理一下子就关注到这一点,还赶紧纠正杨振宁:“你应该称呼岳丈大人。”

席间,周总理也不断发表风趣幽默的话语,让现场气氛融洽起来。比如他会跟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

他的一句话,让在场各位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不仅让人们感受到领袖周总理的平易近人,也让初次相见的杜聿明、杨振宁很快拉近关系。

以后,杨振宁便十分关心岳父母的生活,杜聿明夫妇在北京生活,杨振宁还给他们买了各种生活家电用品,以让他们安度晚年。

在与周总理见过面后,杨振宁后来参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览馆时,告诉当时的旅游局负责人岳岱衡:

“总理那么忙,大事小事都关心,连我在北京、上海活动的情况,他都很清楚。”

让杨振宁更觉佩服的一点是,他说:

“我非常惊奇的是,周总理已是七十三岁的高龄了,精神还那么好。”

当然,此次回国之行,杨振宁不止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还得以与多年未见的好友重逢,他的好友就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列出的想要会面的人员名单中,杨振宁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在同一时期,他们都为祖国做着不同的贡献。

邓稼先为我国导弹事业殚精竭虑,而杨振宁则凭借着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在中美之间架设起一条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1972年2月21日,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热情欢迎。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也意味着,杨振宁有更多的机会回到祖国。

就在尼克松访华的5个月后,1972年7月,杨振宁第二次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再一次受到周总理的热情招待。

周总理亲自会见并宴请杨振宁,二人交换关于国际形势、科学研究等问题的看法。

杨振宁向周总理提出建议,表示我们应该重视科学理论研究,既要开展学术交流,又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构,培养科学人才。

周总理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他以真挚的态度告诉杨振宁:“你有的好的意见,我们应该听取,我们应该能够学到一些东西,不要自高自大,听不进去你的意见。”

应杨振宁的建议,周总理两周后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参观团和美籍华人学者访问团时,专门强调一点:要办好教育,提高基础理论水平。

对于杨振宁回国后提出的建议,周总理始终都有在认真思索,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事实上,就在杨振宁第二次回国与周总理相见时,74岁的周总理已经身患重症。

1972年5月,周总理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但他仍然坚持抱病工作,杨振宁自1971年首次回国之后,几乎每一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

1973年杨振宁第四次回到祖国,这次他与毛主席相见,周总理在一旁抱病陪伴。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周总理的病情已经不容乐观。

周总理逝世

自从确诊患癌后,周总理始终是边工作,边治疗。

据资料统计,1974年1月至5月期间,周恩来的实际工作量为每日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

此外,从3月中旬到5月底的两个半月内,除日常工作外,共计参加中央各种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

由于过度劳累,让周总理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支撑不住,他的病情又开始加重。周总理的病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1974年6月,周总理住在医院,为了让他全心治病,中央决定在周总理治病疗养期间,由邓小平代他主持会议、呈批主要文件。

但即使在医院,周总理也时刻牵挂着国家事务,他每天要听报纸,关心国内外的各项事务,他的病房里也开辟出专门的会客室,病中的他也需要常常接见他人。

1975年初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周总理难得出现在大家视线,人们很快发现,周总理已经被病魔折磨得面容憔悴,身体也虚弱了许多,他告诉大家:

“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医院是不想放我出来的,但我还是想争取每个星期来和大家见一次面。”

表面上,周总理住进医院,专心开始治疗,可实际上他脑子里装着的还是国家与人民。

吴阶平医生说:

“本来治病是很不容易的,放下了工作算是住院了,他好像在那里治病,可是他脑子根本就没有离开过工作,一会一个问题,都是工作。”

在医院的日子里,周总理接见外宾、关心老百姓生活、关心许多领导人的的事情。1975年的四届人大会议,周总理支撑着瘦弱的身躯出现,参会的全体代表看见他,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或许是自知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会议期间,周总理在会见天津代表团时语重心长地表示:“我得了癌症,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但我要努力和疾病作斗争,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奋斗。”

在场的许多人听着周总理的话,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掉,大家都无比地盼望着,周总理都康复起来。

可惜事与愿违,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关切下,在妻子邓颖超的守候下,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我们最终还是没能将一生为人民操劳的周总理留下来。

1976年1月8日,在人们的不舍与难过中,周总理永远闭上了双眼。

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到全国,传到全世界,震动了无数人的心,当然,包括杨振宁。

再也无法见到如此受人爱戴的周总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悲伤的情绪。

人们来送别周总理的遗体,几乎都是眼泪不止,泣不成声,有人眼睛完全哭肿,更有人悲痛欲绝,当场哭晕过去。

杨振宁从广播中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同样是难以接受,他在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悲伤与难过。

1976年1月11日,长安街头,男女老幼,人们面带悲伤,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一堆一堆的人群伫立着,无一人离开,所有人都在默默守候着,送别伟大的周总理最后一程。

1月15日下午,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追悼会刚刚开始,就有人在默默抽泣,等致悼词的邓小平念到“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人群中呜咽声四起,更有人压抑不住情绪,当场失声痛哭起来。

在无尽悲伤的氛围中,周总理的追悼大会结束。

周总理去世前曾留下遗言,他的骨灰不要保留。于是在追悼会结束的当天晚上,周总理的生前卫士张树迎、高振普从邓颖超大姐手中接过周总理的骨灰盒,乘坐抛撒骨灰的专机奔向长空。

而这一切,同样是按照周总理的遗愿,没有任何仪式,没有惊动任何人,一切都用最简单的方式。

在万米高空,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在密云水库、撒在天津海河、撒在黄河入海口,撒在祖国的江河湖海,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从此他将永远长伴人们身旁。

从周总理逝世到追悼会结束,杨振宁虽然无法回到祖国,但他始终在关注着周总理身后事的点点滴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达对这位伟人的缅怀。

1月16日的早上,广播向全世界宣告周总理的骨灰已经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这一消息无疑让所有人惊愕,大家怎么也没想到,周总理的骨灰竟然都没有留下来。

随之而来,便是无限的思念与敬意。

1976年4月15日,彼时周恩来总理离世已经3个多月,杨振宁再一次回到祖国,他来到西花厅,这个周总理生活了多年的地方。

在邓颖超大姐面前,他满含深情说出一番话:

“我对周总理不仅非常敬佩,还有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感情。当我从广播中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时,我十分悲痛,我还要控制自己。但当听到周总理遗言要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里和土地上时,立即在我心里引起十分强烈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我实在控制不住了......”

杨振宁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也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即使周总理已经离开大家三个月,人们慢慢接受这个残酷事实,但听到杨振宁的这番话,西花厅在场众人都压抑不住心中难过,失声痛哭起来。

邓颖超也在极力控制难过与思念的感情,不让眼泪流出来。

从此,周总理永远活在人们的思念中,而杨振宁则始终肩负身上的使命,为我们的祖国持续不断地付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纪... 纪实:我国对“性交易”持零容忍态度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当我们了解了德国的现状后,或许能得...
原创 咸... 咸丰皇帝(1831-1861),是中国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他的统治期仅仅持续了十年,便在31岁时早早驾...
原创 以... 史上规模最大的地下皇陵,动用72万人修建39年,其奢华程度设计之精妙,数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盗墓贼,他是...
原创 浅... 能够被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一般都要具备几种条件,就是独特的文字与语言、高度发达的文明城市与高度复杂的远...
原创 文... 文以载道,这是著文章之人所追求的毕生理想。宋朝作为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
原创 刘... 一个新兴政权的建立,或者说是一个国家要想有长久的发展,除了有武艺高强的将领镇守疆土以外,还要有足智多...
原创 客... 文|柯静 编辑|柯静 前言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对后来欧洲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背景 西欧封建制度的确...
原创 夏... 三国名将众多,而猛将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吕布,张飞,赵云,关羽等就是超一流武将,张辽,张郃,徐晃等...
原创 为... 众所周知,韩国人发明历史的功力一直很强,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甚至号称其先祖曾经和华夏分庭抗礼,开...
原创 朱...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
原创 敢... 安禄山在中国古代史上算是一个自带流量的人物:因为安禄山挑起的安史之乱,差不点推翻唐朝。虽然在唐肃宗的...
原创 湘... 马英九回大陆祭祖探亲,他的故乡湘潭县白石镇广为人知了。 今天我们来说几位湖湘杰出人物老家相隔的距离。...
原创 司... 在我们印象中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聪慧的风云人物似乎向来都是处变不惊的,就连令人忌惮的曹操,他都没有畏惧...
原创 一... 要说清朝与洋人打交道最多的大臣,莫过于李鸿章李中堂,他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共签署了14项条约,但是大...
原创 秦... 从小在大人们的熏陶之下,让我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位极其“残暴”的皇帝,他也是第一个称帝,并且将天下统一合...
原创 日... 文|阿明 编辑|青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
原创 灭... 熟悉三国末期历史的读者,一定对吴蜀两国的灭亡时间并不陌生,蜀汉在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大军打击之下...
原创 狄...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罗... #历史开讲# 罗马皇帝尤利安,对安条克城市建设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