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14年,是革命烈士金维映一百一十周年诞辰,无数后辈对她进行了深刻的缅怀和纪念。
金维映是邓小平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斗士,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她跟随党的脚步前行,参加各种运动,走过漫长而艰险的长征,为革命事业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然而,1941年,前往苏联养病的金维映,却不幸在战火中牺牲,年仅三十七岁。
金维映有怎样短暂而热烈的一生?她与邓小平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走上革命道路
1904年,金维映出生于浙江岱山的一个县城里。
金维映的父母十分疼爱这个女孩,他们思想开明,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盛行的年代,也十分支持女儿读书,接受教育。
八岁的时候,金维映进入定海女子小学读书,她冰雪聪明,又努力刻苦,在学校里成绩十分优异。
小学毕业后,金维映顺利考入了宁波
竺洲女子师范学院。在这个时期,金维映成绩依旧十分优秀,在学生中遥遥领先。
在小学的时候,金维映就开始接触到爱国思想,并开始参与爱国活动了。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金维映就已经和同伴们勇敢地走上街头游行演讲,为学生和工人运动筹集捐款。
上了中学后,她更是积极地参与各种学生活动,也因此接触到了很多爱国人士和进步思想,她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地升华。
因为各方面都十分出色,在校三年,金维映一直担任着学生会主席的职位,在学生群体中颇有威望。
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金维映和很多爱国学生一样,渴望靠着自己的能力,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现状。
金维映就读的学校是师范学院,一开始,她想去做一名老师,通过教育的方式,启发民智,唤醒大家的爱国热情。
但渐渐的,金维映意识到,想要全面改变当前的困境,必须用斗争和流血的方式,走上革命道路。
因为表现积极,1926年,金维映加入了我党,她和同志们一起在定海县发起了工人运动,创立了定海党组织。
金维映在农民与工人之间奔走宣传,在群众中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燃起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在当时的舟山地区,盐业是主要经济产业之一,尤其又以岱山为产盐的主要地区。
然而,当地的官府却刻意压低盐的价格,盐民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产出大量的盐,却仍然食不果腹,还要受尽欺压。
金维映决心改变盐民们悲惨的现状,她想要发动盐民们,对腐败昏庸的政府进行反抗,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地的盐民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他们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每次发起斗争,规模都很小,很容易就被镇压下去。
而且官府们十分痛恨盐民的反抗斗争行为,每每抓住反抗者,都会对其使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折磨。
这种杀一儆百的行为深深地威慑住了当地的盐民,因而他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痛苦的折磨和压榨,将血泪咽到肚子里。
金维映对当地官府的残酷行径十分痛恨,但她也知道,想要改变盐民的现状,必须发动大规模的反抗。
于是,金维映找来了一些盐民代表,准备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她拿出好菜招待着大家,用平易近人的语气与大家沟通。
盐民们一开始看到金维映只是个年轻姑娘,并没有把她放在心上,但随着金维映和大家关系的拉进,大家对她也开始渐渐改观。
金维映为了鼓舞盐民们团结一致,拿出了一根筷子,很轻松的折断了,但随即她又拿出了一把筷子,怎么使劲都没能折断分毫。
金维映用这个行为告诉大家,之前的抗争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人太少,势单力薄,但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会像一把筷子一样牢不可破。
金维映的言行深深鼓舞了在场的盐民们,他们当场便高喊,要追随金维映一起起义,为自己争取美好生活。
就这样,金维映跑了很多地方,说动了很多盐民,唤起了他们的觉悟和昂扬斗志,还在各地成立了盐民协会。
不久后,全岱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盐民运动,他们围攻了盐场公署,大声要求提高盐价。
而官员们面对这样浩大的阵势,躲在屋里瑟瑟发抖。
这场盐民运动是十分成功的,盐民们收入得到了提高,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而金维映也受到了当地盐民的尊敬和崇拜,还被盐民们成为“定海女将”。
除了杰出的工作能力,金维映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她和邓小平之间的故事。
与邓小平的相识
金维映的行为,无疑让她成为当时反动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恐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人遭到了反动派的逮捕和屠杀。
而金维映也没能幸免,被反动派逮捕入狱。
党和组织费了很多力气,终于将金维映营救了出来,但金维映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革命事业,但家乡是不能继续待了。
为了暂避风头,金维映听从组织的安排,离开家乡来到了上海,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
金维映来到上海后,靠着自己师范生的身份,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小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她借着这层身份作掩护,表面上教书,其实暗地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身边的人会亲切地叫她“阿金”。
凭借着出色的能力,金维映当上了妇女委员会的书记。她知道,自己有幸接受到教育,看到了更广阔的的天地,但仍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在遭受封建的压迫。
于是,金维映鼓励妇女觉醒,为自己的利益斗争。当时上海纺织厂的女工备受资本家的压迫,她便鼓舞女工们罢工反抗。
金维映在上海兢兢业业地宣传着革命事业,而她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第一任丈夫,和她年纪一样大的邓小平。
1931年,邓小平获得中央批准,准备前往中央苏区工作。
而金维映此时因为身份暴露,不便在上海继续待下去,也被派遣到中央苏区。
两人刚好可以同行,于是日常的接触也多了起来,一种微妙的情感在两人之间产生了。
邓小平和金维映都是优秀的革命人才,两人年纪相仿,志向相投,很快将革命友谊升华成了相携相伴的爱情。
为了避人耳目,两人走的时候还乔装打扮了一番。
邓小平穿上长袍,戴上礼帽,打扮成商人的样子,而金维映则穿着商人太太的服装,头发温婉地挽成发髻。
两人站在一起,宛如天作之合,看起来十分登对。
他们此次前往瑞金,走的是党内特意开辟的地下交通线。二人先是做着黄包车来到外滩,又乘坐邮轮来到汕头,由当地的接头人带领前往革命根据地。
这段路并不好走,为了隐蔽起见,他们走的都是崎岖蜿蜒的山路,爬过高山,跨过溪流,条件十分艰苦。
而且,他们还要时不时地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因此经常夜间赶路,还不敢点灯,经常摸黑前行,身上时不时会被荆棘划伤。
但邓小平和金维映并不怕吃苦,他们风餐露宿,相互扶持,感情也愈发深厚。
两人就这么走了很多天,才终于抵达了瑞金,但到了瑞金后,他们却发现,这里的情况有些不太妙。
作为革命根据地,瑞金此时却弥漫着萧条和低沉的情绪,邓小平不明所以,赶紧找到当地的干部询问情况。
原来,此时的瑞金县委书记李添富,正在这里大搞“肃反”运动。
由于李添富的极端行为,这次“肃反”闹得非常大,已经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甚至开始滥杀无辜。
上一任县委书记便因为这次肃反运动遭到了杀害,另外,还有三百多名干部被关押了起来,等待他们的是未知的命运。
就是因为这所谓的“肃反”,造成了瑞金县内人人恐慌、噤若寒蝉的局面,人们怕受到牵连,甚至路上相见都不敢打招呼。
邓小平和金维映听到这个消息,对视一眼,立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时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外面虎视眈眈,内部却开始自相残杀了起来。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必须立刻制止。
于是,两人携手合作,调查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将李添富撤了职关押起来,洗刷了被关押同志们的冤屈。
不久后,作恶多端,将瑞金局面搞得一团糟的李添富被枪决,告慰了含冤而死的同志们在在天之灵。
邓小平和金维映经过此次合作,二人的羁绊和感情更加深厚了。但最后,二人还是走上了分道扬镳的地步,这是因为什么呢?
巾帼英雄,魂断苏联
邓小平和金维映同在瑞金工作,感情突飞猛进,很快便结了婚,成为一对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即使不久后金维映被调到了别的地方工作,两人聚少离多,感情也没有消减半分,反而更加炽烈。
但是,邓小平的坎坷人生才刚刚开始。此时,毛主席在党内受到打压,而一向坚持毛主席的正确道路的邓小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
最终,邓小平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压,他不仅受到批评,被调离了县委书记的岗位,还被迫写检讨书。
但邓小平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他不因为外界的打压和强迫而改变自己的内心。
后期,邓小平甚至还被扣上了“反党”的高帽子,被撤职下放。
政治上的打击让邓小平心灰意冷,而金维映心中也是十分煎熬。
金维映有自己的事业,她在党内的工作十分出众,自然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一切。
可是她和邓小平是夫妻,如果继续维持两人的关系,自己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这是金维映不愿意看到的。
一边是深爱的丈夫,一边是自己热爱的、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事业,一时间,金维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金维映权衡了很久,最终决定选择国家和事业,邓小平也对她的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两人离了婚,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就这样分道扬镳了。
随后,邓小平被下放劳动改造,金维映继续在党内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不久后,金维映认识了当时的中央部部长,三十七岁的李维汉,这个男人抚慰了金维映的心灵,两人互生好感,最后结了婚。
但她的第二段婚姻刚刚开始不久,中央红军便迫于局势,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几万红军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瑞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长征道路。
考虑到女同志的身体问题,中央这次战略转移,只带了三十多位女性干部,而表现一向出众的金维映便是其中之一。
金维映负责的是红军的后勤工作,她亲力亲为,跑前跑后,不怕艰苦恶劣的环境,只为了保障红军战士们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金维映生下了自己的儿子李铁映,这是她唯一的儿子,金维映十分疼爱他。
但长征条件十分艰苦,还要面临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哪里适合孩子成长呢?
为了不耽误行军,也为了孩子更好地生活,金维映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转交给一户农民人家收养,而自己擦干眼泪,再次踏上漫漫征程。
全面抗战打响,国共开始合作抗日之后,金维映才终于得以喘息,但常年的劳累和繁重的工作,让金维映的身体越来越差。
党组织非常关心金维映的身体状况,当时国内战火纷飞,组织便安排金维映前往苏联学习,顺便也能养病。
金维映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祖国,临走前,她还千叮咛万嘱咐,让李维汉记得把儿子接回来。
然而,金维映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1年,苏联也没能逃脱战火的洗礼,而敌军的炮弹轰炸了金维映所在的医院,她没能逃脱出来,最终长眠在异国他乡。
这一年,金维映只有三十七岁。她将炽烈而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国家,为人民和革命而奋斗,最终壮烈牺牲。
结语
金维映的一生,是奋斗、激情的一生,在她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便矢志不渝、坚贞不屈地走在这条路上。
任何恶劣的条件、生活的打击,都没有消磨她坚定的意志,反而让她越挫越勇。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金维映便靠着一腔热血,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而她最终牺牲在苏联,结束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不由得让人惋惜哀叹。
但人们会记住她,革命会记住她,灿烂而庄重的青史也会有她的大名,亘古不朽。
你对金维映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
[1]未明.战火中,金维映和邓小平走到一起[J].共产党员,2007(12):18.
[2]桂玉麟.英年早逝的金维映[J].党史纵览,2002(07):32-34.
[3].杰出的红军女战士——金维映[J].今日浙江,2001(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