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是跨境民族,最初在明朝的末期清朝初期迁入东北。随着朝鲜国内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水深火热的朝鲜族人民沿着图们江和鸭绿江沿岸进行开星、劳作。
起初朝鲜族人民春天从朝鲜半岛来图们江一带进行耕作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就回朝鲜半岛,这一阶段只是停留在小群居的社会形态,并沒有形成一个大的社会形态。
随着清政府的废除封禁令的颁发,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招民开星,并且移民合法化,一批又一批的朝鲜族人民迁入到中国东北。随着朝鲜人民大规模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日本侵略者便把其魔爪从朝鲜半岛伸向了东北。
日本假借”保护朝鲜族”为名,不断干涉我国内政,制造事端,推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方针
。
伪满洲国的成立
九一八事件是1931年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一场蓄意的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终于露出了丑陋的嘴脸。
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这次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法西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正式点燃了战火,也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内部分裂不齐、纷争不断之时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一次战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亚洲的格局也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制约着中国,这次九一八事变更是最为屈辱的一次。
九一八事变不仅仅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身也的伤害,而且当局政府未经任何抵抗便丧失了大片国±,此等羞辱是全国人们永远的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彻底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试图把东北打造成他们侵略中国的
“战略根据地”
,借此入侵大陆内部完成他们的侵华计划。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法西斯统治,用也险恶,利用改变东北人口比例的方式来对东北进行长期的持久的殖民统治。次年,日本侵略者利用末代皇帝濟仪在东北长春成立了一个愧偏政府—伪满洲国,之所称么为愧偏政府,是因为伪满洲国没有自主行使其国家主权的权力,更无法自主的处理对内和外交的事务,其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特殊性质的集团,背后的真正掌管者是日本。利用此傀佩政府,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在东北地区实施了军事占领、经济掠夺、民族压迫等侵略手段。
日本帝国主义深知仅通过武力对东北进行统治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思想、教育、文化的统治。在伪满洲国成立后不久,作为殖民地的东北殖民教育就开展了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施教育的影响要远远比实施武力的影响更长远、更深刻。日本帝国主义么所在东北实行殖民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出于对东北人民的畏惧,担忧民族意识和爱国情节的觉醒。
日本帝国主义的“王权化”奴化教育思想
伪满洲国的成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当时的中国封建思想及亲日派势力强大,加之国民党的懦弱、不抵抗更加促使了日本设立伪满洲国之后器张的侵略。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伪统治者认识到
“且现我国建国之理想,就是东亚新秩序的建设,进一步讲,是努力于世界新秩序的确立,求世界人类的幸福与繁荣。这种光辉伟业的完成,实在是极有待于教育的”。
日伪政府通过麻婷东北地区人民的思想,美化和掩盖侵略主义,并宣称在文化上用“优等文化”姪救“劣等文化”企图通过文化的侵略来掩盖自己帝国主义的罪行。
在建立了伪满洲之后,日本政府急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
当地大部分“在满朝鲜人”既是满洲国的国民,又是日本臣民,具有双重身份和户籍。
日本政府看到这样的特殊性,把在东北的朝族人民作为其殖民统治的主要对象。伪满洲国成立不久,日伪政府当局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殖民教育体系,打着提商国民文化素质的假旗号,对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进行侵略和洗脑。
在建立殖民地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主要实施王道主义的教育方针,伪满洲国政府倡导的建国精神—王道精神,表面上看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仁义、礼让、亲仁善邻等准则。实际上伪满洲国所倡导的王道是根植于日本的神道,是敬顺天命的统治。伪满洲国所倡导的王道,作为日本皇道的体现和引申,是传统的日本国的理念来兴建伪满洲国,表面上的伪装根本无法掩盖本质上为巧化伪满洲国国民思想的目的。
日本帝国主义的“皇民化”奴化教育思想
“皇民化”教育是日本殖民教育的重要表现,1936年法西斯主义者南次郎任职朝鲜第7任总督。
给朝鲜族人民制造“同根同源”的假象,挑选个别民族败类为其所化挑拨与东北地区其它民族的关系,制造隔阔,发生冲突,产生民族内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
“皇民化”教育政策的特点
“皇民化”政策具有一定历史性、侵略性及欺骗性。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并发展起来的,日帝为了进一步加深殖民侵略,同时为了摧毁朝鲜族青年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一次次地提出新的殖民政策。
侵略性很容易理解,那为何讲具有欺骗性,“皇民化”的主张从表面上看是民主的思想,主张殖民地人民享有与“皇民”一样的权利、义务与自由,使当时很多人都陷入”皇民”的假象,甚至认为迎来了一个民主化社会。但实际带有一定的迷惑性,日帝所谓的”皇民化”只存在形式及文务方面,在权利方面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皇民”,”皇民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彻底抹杀殖民地人民化民族性和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制的教育、同化教育,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皇民”。
同之前的殖民政策相比,”皇民化”殖民政策是更为深刻的,而且对学校内部及学校之外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校内方面,首先表现在强制使用日语,禁止一切关于朝语的使用。日本帝国主义早就认识到了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从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学校里就把日语作为”国语”,九一八事变后,一些朝鲜族私立学校也受到波及,强行把日语教育作为”国语”,放进了课堂,而把原来的朝鲜语作为普通的语文课。
直到1938年,”皇民化”政策进一步加深,朝鲜语成为”随意科”,类似于现在的选修课,次年,甚至取消了朝鲜语等相应课程,彻底把日语作为国语及教学用语
。
更为不忍直视的是,日帝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语也进行严格的规范,严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任何朝鲜族语言,违背会受到相应处罚,控者体罚、罚款,重者甚至会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
战时体制下的“神道主义”奴化教育思想
随着东北地区的局势愈发的稳定,日本当局正在筹划一个更加庞大的侵略计划
,
1940年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虽然大东亚共荣圈“解放殖民地、互相尊重彼此独立”为口号,但其实质上共荣圈内的独立国家是没有完全的主权的,它们都被日本掌控着,共荣圈也是日本侵略计划的一部分
。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为了进一步融入国际大环境,需要加强外交方面的建设。伪满政府其幕后的统治者是日帝主义,跟随日本的步伐,愧偏政权将自己划定在日本为核也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一员。日本帝国主义打着振兴亚洲的旗号,大肆干预中国及亚洲其它国家的内政,日本要扩张武力侵略中国,进而统一亚洲,乃至称霸世界故戰也。
日本侵略者禁止一切“反共荣圈的思想”,使用各种手段镇压“反东亚文化”,同时规定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法规,在摧毁东亚各地区、各国家文化的同时,炼就大东亚民族。日本打着振兴亚洲的旗号,大肆的掠夺资源,为的就是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
在日本占领东南亚产油区么后,只顾一时之需进行破坏性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再如,当日军占领具有亚洲的谷仓之称的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时,对送些地区强行进行征胸粮食。该一切预示着失败即将到来,帝国主义称霸亚洲的思想是与人民的意愿所违背的,是注定要走向灭亡的。
总结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对朝鲜族的奴化教育,及朝鲜族人民奋勇抗日,进行一系列反奴化教育的斗争。日本侵吞朝鲜后在朝鲜实行殖民化教育思想,同化性、愚民性、奴化性的本质特点,力图把这种教育思想强加于朝鲜族移民身上。日帝为了强化殖民统治先后推行了“王道教育”、“皇道教育”及”神道教育”的奴化方针,试图对东北地区朝鲜族人民进行彻底的殖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