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了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初步推断,武王墩墓主墓(一号墓)可能是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寿春城之后的楚国王级墓葬。历经将近5年的考古发掘,武王墩主墓的规模结构已明确,除了主椁室尚未揭开,8个侧边椁室所埋藏的文物已经显现出来,目前,考古发掘进入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阶段。
主墓规模结构已明确
位于安徽淮南的武王墩主墓(一号墓),于2020年正式启动考古发掘。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完成提取,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
截至目前,武王墩主墓最核心的椁室显露出来,其结构布局已经清晰:
墓坑底部接近正方形,边长约22米,中间区域用巨大枋木搭建起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大墓基本为正南正北走向,东、南、西、北共8个侧室,分别藏有铜礼器、生活用器、木俑、乐器等文物。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工作,它的整个埋藏性质相对是比较清晰的。东室基本上是埋葬各类青铜的礼器,就是包括鼎、簋等一些器物。北边的这个室,它应该是象征乐府,主要随葬乐器的。南室主要是随葬各类生活用具的,包括一些漆木器,可能还有一些兵马器。西室营造了乐舞和车马出行的场景。
从墓底到地表开口深度达19米,椁室顶部至地表则为15米。尤其是椁室盖板用巨大的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科学研究显示,填土从下往上,黏性较强、透水率较低的青膏泥含量递减。而填土还进行过层层夯筑。
在地表,武王墩大墓开口为正方形,边长约为51米。地表以上的封土高14米。
另外,在墓室东侧,有一条长达42米的斜坡墓道。墓圹四壁有台阶逐级内收,台阶表面用青膏泥加固。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领队 宫希成: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它是楚王级别的墓葬,能够反映当时整个楚国的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工艺的制造水平,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资料,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
武王墩墓提取漆绘木俑首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进入3月底4月初,随着椁室积水水位下降,大批文物逐渐显露出来。截至目前,考古队员已提取漆木器300多件。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主要是以乐器,还有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一些构件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就是木俑首,木俑的头部,目前提取上来两件。
由于长期浸泡在积水里,刚出土时,木俑首裹满淤泥。在实验室内清洗后,才显露出它的真容。
两件木俑首,均为木质胎体,红黑色漆彩绘制出人面造型,虽然都是方脸但略显圆润。不同的是,左边这件俑首脑后残留着鱼鳞状装饰,专家介绍,这可能是木俑的“发辫”。
最让考古专家感到惊喜的是,除了常规的黑漆红漆之外,右边这件俑首的眉毛和八字胡,使用了描金工艺。在造型上,看上去粗犷中饱含狞厉之气。然而,经历两千多年埋藏,描金只剩下细微的痕迹。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八字胡是描金的,另外眉毛也是描金的,眉毛和八字胡都是比较粗大、比较立体。木胎降解得比较厉害,下巴以下的部位大部分是残缺的,一个俑首的鼻子那块木材是比较糟朽的,有一个耳朵还残缺,另外一个耳朵看能不能在下面发掘中再发现。
描金工艺显示高规格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武王墩漆器的话,从目前来看,以黑漆、红漆还有一些黄彩,另外还有一些描金,然后这几种为主。黑色的漆,里面的颜料主要是炭黑。像黄彩的话,它的颜料主要是雄黄和雌黄的混合物。跟其他相同颜色的漆器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类似的。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由此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一页。红与黑搭配,几乎从漆器开始产生就得以确立。而战国时期的楚国漆器,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次高峰。
(总台记者 艾达 张立雷 王帅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