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部震撼人心的经典历史电影《东京审判》问世,淋漓尽致地还原了当年审判场景,使观众久久难以忘怀。电影中,梅汝璈以其爱国情怀和卓越法学知识,巧妙地与各方辩论,最终在巨大压力下成功将东条英机等七名甲级战犯绳之以法。
究竟,梅汝璈为历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梅汝璈的生平始于1904年11月7日,一个平凡的日子,他诞生于江西南昌的朱姑桥梅村。从小聪明好学,阅读诗书,父母要求严格。
1916年,年仅12岁的梅汝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8年刻苦学习后,优异的成绩使他成功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在美国,他攻读文学,并于1926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再次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法学,并于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学富五车之人。
学成回国后,梅汝璈以自己的学识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声望日隆,受到政府高官的赏识,成为宋子文、王世杰等南京国民政府高官的助手。
1945年8月15日,中国抗战胜利,为了清算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盟军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1946年5月3日宣布东京审判开庭。梅汝璈应邀成为审判席上的中国法官,代表中国参与审判,这对他本人和中国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
然而,梅汝璈却谦虚地表示经验不足,对庭审过程没有太多底气。在抵达东京后,他参加了由盟军最高统帅中国联络官为他举办的接风宴,获得了一把漂亮的宝剑。
这举动代表着对梅汝璈的尊重,因为他是代表中国和正义的英雄。在东京审判前夕,梅汝璈与美国等国的法官就座次问题发生争执。审判长韦伯违背规定,将中国安排在不重要的位置上,引起了梅汝璈的不满。
梅汝璈不畏强权,坚持按照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座次,最终争取到了中国的正当地位。
整个东京审判历时900多天,800多次开庭,400多名证人出庭,审理4000多件证据,英文审判记录长达4万多页,起诉书长达1千多页。
梅汝璈在审判期间深刻地引经据典,利用对欧美法系的熟悉和法学知识,驳倒了日本战犯们的无理狡辩。最终,以6:5的微弱优势判处七名甲级战犯死刑,对其他罪犯也做出了判决。
梅汝璈更在审判书上写下10多万字的控诉材料,详细说明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梅汝璈公开表示,他并非复仇主义者,但绝不会忘记过去的伤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梅汝璈被提拔为行政院委员兼司法部部长,但他拒绝了国民政府的高官职务,选择离开,转而前往香港。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行为,他深感厌恶。在东京审判结束后,右翼分子竟在靖国神社为甲级战犯设立牌位,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满。
梅汝璈亲自撰写《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一文,呼吁对日本侵华期间的史料进行研究整理。
如今,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穿的法袍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柜中神圣而庄严地昭示着法律的权威。
梅汝璈作为正义的代表,法律的化身,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悬挂在日本军国主义头顶,他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