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华原创作品
我们在看一些清朝时期的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情节,一个满清的大员对着皇上下跪磕头,口称“奴才”。
其实这是编剧不懂历史,真正的满清奴才,那不是一般人能够自称的,得有资格才行。
满清入关之后鼎立中原,满朝文武之间有满官和汉官,整个满清三百年,包括皇帝在内,满人都是看不起汉人的,而汉官在满官面前,也低人一等。
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八旗子弟因口角杀了汉人平民,根本不用抵命,最多罚一些银子。不过,到了乾隆之后,为了体现对汉人的器重,规定八旗子弟杀了汉人平民,也要接受刑罚,罚二十杖,坐监两年。
满清三百年,满人是最尊贵的,排在第一位,
其中以镶黄旗为至尊,然后依次是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入关后的清军,收拢了不少汉人的军队,增加了汉八旗制度,但是汉八旗比满八旗,低了好几等,类似于附属。可就是这样的附属,在清朝的中后期,作战力最强,稳固了朝廷的统治)
第二位的是蒙古人,
由于蒙古与后金联盟且联姻,帮助后金统治了东北,后追随一起入关,所以功劳很大,封了八大蒙古王公,1、那王,即超勇亲王;2、僧王,僧格林沁;3、罗亲王,也称阿拉善王;4、卓王,即科左中旗的卓哩克图亲王;5、那木济勒色楞达王;6、达尔罕亲王;7、色布腾巴拉珠尔的达尔罕亲王;8、奈曼亲王,即旗札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
第三位是抬旗的人,
抬旗有两种,一种是下等旗人,抬到上三旗,通常是皇帝的亲信或者妃嫔。雍正五年,河南巡抚加兵部尚书田文镜,以政绩突出,以正蓝旗身份抬入正黄旗;乾隆宠信的和珅,原先是正红旗,后被乾隆抬旗,入了正黄旗。另一个是咸丰皇帝喜欢的妃子慈禧,原先是镶蓝旗,被抬旗到镶黄旗。
二是包衣抬旗,就像李卫那样,起初只是王府内的包衣,后来雍正宠信他,把他抬旗,有了身份之后放出去当官。
旗人是主子,那么,奴才又是怎么来的呢?
那就不得不说八旗下面的包衣了,根据《满洲实录》记载,最初的包衣就是女真部族的下层成员、统治家族收养、接纳的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氏族成员和部分外戚族众等。这种人的身份,才是真正的奴才。
包衣下面是贱民,就是没有任何田产和主人的人,即便是做生意的、有功名在身的、当大夫的。只要是汉人或者其他民族的,都属于贱民。贱民获得旗主的恩准,可成为包衣。
清朝初期的李士桢,原先是昌邑姓姜的,在“壬午兵燹”中被清兵掳去,是贱民身份,后来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看中,认为义子,直接由贱民成为旗人,后官至广东巡抚。但在顺治和康熙面前,李士桢都没有自称“奴才”的资格。
在旗人面前,包衣就是奴才。在清兵入关之后,奴才的称呼只允许在某些旗人的府内所用,还有皇宫大内的太监,公共场合不允许出现。康熙中期一度放开,有些汉官大臣为了拍马屁,也自称奴才,康熙默允。
而在朝堂内(乾清宫)商议国事的时候,无论是满官汉官,一律称“臣”,只有在御书房那样的私人地方,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才有资格自称“奴才”。在皇帝私自召见某位汉臣的时候,汉臣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忠心,也会自称“奴才”。
诸如《康熙起居注》中记载: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腊月十三,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入宫,伏地口称“奴才”……
“奴才”是一种荣誉,也是满汉阶级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雍正即位之后,曾经下旨禁止汉官自称奴才:
“上以奴才既称奴才者,而大臣亦称奴才,甚不合体,禁止之……
”
有些满官在奏折中自称“奴才”,也是允许的,但是汉官却不行,就连湖广总督那样的从一品地方大员,都没有资格自称“奴才”。
雍正年间,连汉军正白旗出身的湖广总督、太子少傅杨宗仁,在奏折中自称“奴才”,都被雍正用御笔改正为“臣”,也就是说,像杨宗仁这样的朝廷大员,都没有资格自称“奴才”。
类似的还有一个叫高其位的人,是文渊阁大学士高天爵的长子,汉军镶白旗出身,帮助康熙平定三藩,远征噶尔丹,立下汗马功劳,雍正四年抬旗至汉军镶黄旗,官位是江南总兵,领提督衔,从一品。
就是这样的大官,在奏折中自称“奴才”,都被雍正给改正过来了,因为他还不够资格。
那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呢?
李卫就够资格,雍正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李卫就是雍王府内的包衣,也就是府内的奴才,是名正言顺的“奴才”。
那什么人面见皇帝不能称“奴才”呢?除了汉官之外,还有三种人,这三种人绝对不是奴才,而是主子。
第一种、皇亲。
皇帝的兄弟、叔伯、堂兄弟、表兄弟,还有子侄等等。这种人是皇族,天生就是主子,在皇帝面前,也是自称爵位和名字。比如雍正的十三弟,奏折中都是署名“总理事务和硕廉亲王臣允禩”,面见时,口头上自称“臣弟”。
第二种、八旗的旗主。
旗主是什么身份,我就不多说了,电视剧里演得不错,旗主就是那么狂,连和珅都不用放在眼里,乾隆也要给旗主几分薄面。
第三种、异性王。
异姓王包括蒙古王、新疆部落首领、西藏BC、DL,以及清朝初期的藩王,就像吴三桂那样的藩王,都是不用称奴才的。
所以,奴才这两个字,不是一般人能够自称的,有些汉官辛辛苦苦一辈子,就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样的人物,都换不来这两个字,反倒琦善那样的人,却有资格。
这项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才被淹没到历史长河中。
但是这几年,奴才这个词好像又被人利用起来了,在洋人面前,温顺得像个奴才,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