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用“对全体国民采用‘严刑峻法’的方式”的治国,希望最大化地控制“全体国民”。然而,这种做法是无法达到他的目标的,不要说他是个凡人,就是神仙玉帝也无法做到。
(1)贪腐其实不是重点,有没有用才是关键
朱元璋也是人,也知道问题有轻重缓急之分;
比如蓝玉、比如冯胜即是如此。冯胜贪污是早就很有名儿了,为何不杀?所以,“贪腐”并非是重点。那么,这叫什么?人治!
(2)人治反贪从来没有成功过
朱元璋就曾在《御制大诰续编》的《松江逸民》中提及过自己的“反贪”成绩,他说:自开国以来,惟两浙、江西、两广、福建所设有司官,未尝任满一人,往往未及终考,自不免乎赃贪。
这说明,反贪之下,官员确实被反掉了许多,而且后来的官员也不够用。即使如此,那么反贪结果如何呢?
朱元璋在第五《谕官之任》中更是慨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就算如此,朱元璋从来没放弃对“贪腐”地处罚。由此,我们对朱元璋的反腐决心的坚持实在应该是佩服。
(3)反贪是朱元璋得罪了知识分子,进而影响到了他的民间形象
因为,官员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都有同学、学生、学孙,而知识分子都是会写书的。因此,明朝私下甚至小范围内(亲人亲信间)对朱元璋的挖苦我想其实并不少见。
由此,朱元璋的形象在封建社会的民间也并不好,虽然,我们今人说朱元璋对老百姓还是好的。然而,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的民间对其印象并不好。
明朝的邓士龙(万历朝人)编纂的《国朝典故》中就有许多所谓的“埋汰”朱元璋的文章,并说朱元璋因为细事、捕风捉影之事虐杀、屠杀百姓。
其他故事还有不少,但我觉得很不靠谱。
(4)民间传说辩证看
比如说“淮西妇人大脚”这个民间传说。因马皇后脚大,老百姓开玩笑她,被朱元璋微服私访后发现就杀了人家全家。
其实,从缠足发展历史上看,也未必符合历史趋势。
“三寸金莲”这种事儿,其实虽然传于唐末五代,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时期。
缠足这种嗜好首先是从皇帝的变态心理引发,之后进入贵族,再后进入富裕之家,这时已经形成了普遍的畸形审美心理。但是,要想进入普通百姓家庭,那必须得是长时间的不用务农时间。所以,有些人认为:缠足流行只是在南宋在南方实行,进入元朝后,这种心理已经大为淡化。
朱元璋杀为此杀人从民众心理来说也没有可能。
朱元璋对百姓的大爱与铲头会的残忍
罪官费震竟然连升,朱元璋对其爱护有加,谁说他仇官
“空印案”时明朝有多少个省?死几万人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