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时期”是气象史上的一种称呼,大约从1305年到1850年这段时期内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时期都要低的现象,温差造成大旱大涝相继出现一些负面事件。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史上有一段时间的温差是相对平衡的,在温差比较平衡的7000多年内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相对良好的条件。但是你是否知道在我国发展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动乱都和出现温差较大的“小冰河时期”有所关联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冰河时期的确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就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来讲并非吏治失败所引起,而是和历史上的几次小冰河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发生的第一次小冰河时期是在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到了东汉末年、三国、西晋这三个时期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横跨了元代到清代这三个朝代。
在小冰河时期由于气温温差巨大,气温骤降造成了北方干旱无雨,粮食产量也随之锐减,粮食减产物价飞涨,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所以说小冰河时期作为造成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粮食减产,人类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加上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原本在殷商时期人口已经达到7000万,但是经过东汉末年的小冰河时期,人口一下子锐减到七百多万,随后又经历了大家熟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人口在农耕时代是相当致命的,没有了劳动力的社会是无法向前稳定发展的。
史书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最为寒冷的几年,这段时间的温度温差甚至达到了42摄氏度,一到冬天更是雪上加霜,粮食作物大量减产,幸好有外来物种土豆和红薯才度过了灾荒年月。
清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北游录》中记载道:中国江南遭遇的寒冷程度是可以恢复的。谈迁于顺治十年的7月从家乡出发至北京,11月上旬到达天津的时候运河就上冻了。在北京居住了三年的谈迁于3月上旬运河开冻时乘船南返。
从《北游录》中可以看出北运河每年都会有110天的时间是处于冰冻状态的,这个数据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华北最寒冷时候的北运河上冻的时间还要久一些。当小冰河时期出现时中国全国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北方的酷寒也波及到了温暖的江南,被波及到的江南地区都出现了连降大雪的天气,高温差直接导致河水结上厚厚的冰层。
史书记载在顺治十一年11月吴江运河一直到到嘉兴运河的冰层厚度就达3尺多,每天都需要借助凿冰才能往前挪动一点点距离,要知道在温暖的江南11月就上冻是少有的迹象,可见当时的天气是多么寒冷。粮食减产也是小冰河时期造成的后果之一,甚至全国各地都遭受到了连年的灾害,干旱水涝民不聊生。
冰河时期的连锁反应造成各地的自然灾害还没结束,鼠疫又开始蔓延,在明朝末年甚至波及到了京畿要地,经年累月的自然灾害加上疫情的快速传播,外加各种民间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据相关年刊指出,1660年之后的二十年和1850年之后的三十年间气温才进入最寒冷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农业社会利益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损害,农业的衰落成了社会进步发展的绊脚石。
野史上有记载说明朝的灭亡完全是由于小冰河时期的极端天气造成的,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太过武断了。在历史上到了明朝后期由于皇帝宠信宦官导致宦官乱政的情况时有发生,且明后期官员贪污纳贿导致民不聊生,严格来讲内部原因是明朝的灭亡大原因的之一,自然灾害只是其灭亡的导火索。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军事力量逐渐衰败、明朝末年逐渐发生的党争问题是内部诱因,而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几个小冰河时期社会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见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而又无能为力,我们对大自然还是要带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