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立国五百年,貌似强大而持久。但真实的情况真的如此吗?在殷墟出土的众多殉葬者之中,其实隐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在商王朝统治时期,整个王国一直处于严重的食物匮乏状态。而出现在甲骨文上的一个字,却揭露出商王朝最后崩溃的真相。我们可以从考古证据上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殷墟里的小型墓葬主要埋葬的是商代平民
殷墟里的小型墓葬,绝大多数都属于商代的平民,作为人口最多的一个阶层,他们的健康水平可以直观地反应出整个王朝的社会发展情况。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小墓里的尸骸,存在着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医学上称为多孔性骨肥厚。通俗地说,就是头骨的前部、顶部、后部和两侧都有很多的孔洞,这种头骨损伤是因为缺铁性贫血造成的。那么,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到底有多高呢?
多孔性骨肥厚的病因是因为缺铁性贫血
专家提取了38名男性样本,其中患病的有37个,比例超过了97%;而在30名女性样本中,有24个患病,患病比例为80%;虽然男子的患病率比女性的要高很多,但总体患病率仍高达90%,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商朝的大多数百姓的营养摄取极不均衡,基本吃不上肉。因为肉里的铁元素比谷物里的更丰富,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一个人长期依赖谷物生存而缺少肉食,极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
多孔性骨肥厚的头骨剖面图
但真相不仅如此。专家还在这些遗骸身上找到了另一个更直观的证据:在它们中间普遍存在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现象,比例接近80%。而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换句话说,即使是谷物的供应,也是极为缺乏的。由此可见,整个商王朝的食物供应长期处于匮乏状态,营养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
牙釉质发育不全是营养不良的又一证据
商朝定都殷之后,曾有一段时期,气候非常温暖湿润。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殷墟时期的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两摄氏度,和今天长江流域的气温相仿。那个时候,中原大地还是一片亚热带雨林,今天已在河南绝迹的犀牛和大象,当年却在殷商王朝的疆域里四处驰骋。这一点也有考古证据,在殷墟曾出土了一副小象的骨骸,它的脖颈处还挂着一个铜铃,说明这是一只被人类驯养的小象。
殷墟出土的小象遗骸,脖子上还有铜铃
商朝虽然已开始农业生产,但农业技术水平低下,且高产作物还没有被引进中国,因此靠天吃饭成为常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农作物会有更好的收成,国家会有更多的粮食储备,也会养活更多的人口、劳动力和更大规模的军队。因此,殷商在王朝中后期四处征战、迅猛扩张,战车四处驰骋,一批又一批俘虏被抓回首都斩首祭神。整个商王朝信心满满,坚信祖先和鬼神会永远地保佑自己。
能征善战的殷商军队
然而,公元前11世纪左右,小冰河期的出现让中原地区迎来一次漫长的寒冷和干旱,它给古代农业带来的是灭顶之灾。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在商朝后期的一些卜辞里,“烄”字出现的频率突然暴涨。甲骨文“烄”的外形是一个人被放在火上炙烤,含义是“焚人”,即用活人来献祭求雨的意思。它的记录暴增,说明商朝后期气候已经严重干旱,焦虑的统治者不断将人烧死献祭,以求降雨。
甲骨文“烄”音“绞”,意为焚人求雨
从那时开始,商朝粮食减产造成的食物匮乏已成为一种常态,而这导致了整个王国的民心涣散和军队后勤的崩溃。同时,被饥饿逼入绝境的各方国、诸侯也铤而走险,试图挑战商王朝的权威。而饥饿和造反常常如影随形,饥民的起义此起彼伏,军队开始四处镇压。
商朝后期的食物匮乏导致起义不断
就在商朝统治者正在为应付内忧外患而焦头烂额之际,居住在陕西周原一带的周部落认为时机已到。在武王姬发的带领下,联合早就对殷商不满的各路诸侯,讨伐商军而决战于牧野。这时候商军的主力正在东夷激战,无法回援,因此纣王不得不将奴隶武装起来,仓促地投入战场。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
然而,纣王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忘了自己是如何对待那些奴隶的了,他忘了那些奴隶被斩首和肢解前绝望地哭喊,忘了他们的血肉之躯是如何被献祭给鬼神的。面对大军压境,这些长期被践踏和侮辱、被肆意剥夺生命和自由、而后又被当做炮灰的奴隶们,整齐划一地临阵倒戈,刹那间让殷商王朝灰飞烟灭。绝望之下的纣王站在鹿台之上,将自己焚于熊熊烈火之中。商王成了自己王朝覆灭之前,最后一个祭品。
纣王鹿台自焚,标志着商王朝的终结
从考古证据上看,气候的巨变导致资源匮乏,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使殷商灭亡。但是,商王朝野蛮血腥的杀戮,以及越来越不得人心的奴隶制度、人祭制度才是商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它必会被更先进、更文明的王朝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殷墟里和车马一起活殉的车夫
殷商覆灭后,周人建立了新政权,之前那些血腥的恐怖回忆和殷商一起被彻底埋葬。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逐渐摆脱了对天地鬼神不计代价的崇拜,转而用道德和礼制来约束和引导社会。此后三千年,中国社会的世俗力量一直牢牢占据着主宰地位,中华大地上再也有出现过一个政教合一的全国性政权,这一点,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埋进去的历史,挖出来的真相,持续揭秘古墓,若喜欢,请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