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事变发生仅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
历史上对于“玄武门事变”争论纷纷,而当时身为最高统治者的李渊,仿佛从来都没有出面,默许了这次的兄弟相残事件。
实际上,“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可以说是李渊造成的。
李渊的犹豫不决
隋朝末年,在隋炀帝杨广的统治下,民不聊生。当时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一百二十多起。
太原留守李渊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自然也有他过人的才能。
真实的李渊,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政治远见的人。
发动“晋阳兵变”后,他立刻领兵南下,直取长安。
《新唐书》卷1《高祖本纪》: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
进入长安后,李渊又自立为唐王,等走完了一套行政程序后,才“合法”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从起义到成功,显示了李渊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和丰富的政治经验。
既然如此,李渊为何在玄武门事变后被迫退位呢?
实际上,虽然李渊并不像史书中记载的懦弱无能,但他在某些事情上,确实缺乏一些领袖应有的气度和果断。
大业十三年,李渊领兵进入长安。进入长安后不久,李渊就因私情想要杀李靖。
其实李靖当时本属隋朝官员,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李靖举报李渊谋反乃是尽自己的职责。
后来在李世民的哀求下,李靖得以在李渊的手下免死。
在李靖去往前线后,李渊又动了要杀他的心思。不料其后不久李靖以八百人大破敌军近万人。靠着显赫的战功,李靖再一次得以死里逃生。
《旧唐书》卷67《李靖传》: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李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每次出发打仗,李渊总是让李靖以一个副手的身份前去作战。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与曹操相比,李渊的胸怀显然略逊一筹,从他对李靖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其性格中优柔寡断的一面。
而他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是导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爆发的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李渊才在政治斗争中逐渐被架空,成为没有实权的皇帝。
武德元年,李渊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此时看似王位继承人已定,实则为以后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早在晋阳起义之初,李渊就对李世民说过,如果能够成就大事,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而随着这么多年的征战,李世民早已立下了赫赫战功。论文才武略,李世民皆有胜任皇室继承人的资格。
面对曾经的承诺,此时的李渊却装起了糊涂。看着长兄李建成成为太子,李世民又怎能甘心做一个秦王。
李渊称帝后,天下尚未平定,太子留在了长安处理政事,而秦王李世民便率军四处征战。
此次的征战叛乱后,唐朝的天下就此安定,而李世民的军功也已无人能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开始激化。
在朝堂之上,李世民的威望隐隐有压太子李建成之势,而朝中大臣也默默站队,二人之间的争斗逐渐到了不可调和之势。
身为皇帝的李渊,面对朝堂之上出现的分裂局面,本应止戈干息,团结兄弟,巩固新生的政权。
但他却对此听之任之,时而倾向太子,时而倾向秦王。
正是他的这种举棋不定的态度,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为何能胜出
大业十三年,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李渊心中已经有起兵的志向,可却迟迟下不了决心。
而李渊之所以下定决心起义,则是听了李世民的劝告。
实际上,李世民在李渊的整个起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从李渊举起起义的大旗后,李渊就开始考虑起义军的下一步行动方向,当时的李渊处于太原,而太原此地距离关中较近,此时的隋朝首都长安,兵力空虚,人心浮散。
从位置来看,李渊与其他起义军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说在此时攻下长安是一个极有利的时机,但对于李渊来说,却不亚于一次生死抉择。
首先,要进攻长安,就必须彻底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太原根据地,这无疑于自断后路,一旦失败则再无翻身之地。
其二,太原地处北方,而在隋朝末年,政府无力管辖边境地区,此时的突厥在北方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苏辙:唐高祖起太原,其谋发于太宗,诸子不与也。及克长安,诛锄群盗,天下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盖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于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倘若李渊领兵南下,那么后方的突厥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隐患。
有鉴于此,李渊深感进退两难,一直在思索对策。
而李世民,再一次劝说李渊作出了关键性的决定,在他的劝说下,李渊决定放手一搏,带领起义军队三万多人南下。
最终,在李世民等各将领的指挥下,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短短一百多天内就成功入主长安,李渊就此建立唐朝。
武德九年,此时的李世民被李建成解了兵权,他的众多亲信也都被调离长安。
在此危难之际,李世民果断选择聚集身边最后一批将士,做殊死一搏的最后准备。
而此时的李建成以为李世民的羽翼已失,对他的太子职位已经造不成什么威胁,便对李世民放下戒心。
《敦煌变文集》里讲过: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更何况这次被逼到绝路的,是他那有勇有谋的弟弟李世民呢?
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成功杀死李建成及李元吉。
古语有云,成大事者须有杀伐果断之气。
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他在面临重大抉择时,英明果断,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这一点,正是李渊所不具备的,但李渊的犹豫不仅仅是他的性格原因。
与二十多岁的李世民相比,李渊年事已高,又登上了皇位。他的心中所要顾虑的事情就太多了。
或许李渊为了调和两兄弟的矛盾,也曾做过一些努力,但他的犹豫不决,客观上却加剧了兄弟二人的竞争,最终导致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被杀害。
在书中,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为了维护政权安定,才迫不得已杀害兄弟的流血事件。
而此次事件的另一位主角李建成,也被塑造成一个贪财享乐,资质平庸之人。
李渊不是愚钝之人,隋朝杨广的例子又摆在眼前,倘若李建成真的如此不肖不贤,那他为何不改立李世民呢?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说过:“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
因此,这些事件很有可能是李世民为了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而歪曲捏造的,
那么真实的李建成又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虽然不像李世民那样耀眼,但他在这些战争中,也颇有功德。
自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又在后方处理政事,在朝中大臣中也很有威望。
一位贤能,又没有重大过错的太子,李渊是断不会废了他的。
李建成之所以会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魏征曾经多次建议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但李建成都没有动手,因为他仍旧念及兄弟情谊,不愿手足相残。
况且此时的他处于正统地位,自认为可以稳操胜券的李建成,认为兄弟俩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的势力在朝中过大。一旦杀死李世民,势必会造成朝廷动荡。
为了顾全大局,李建成决定稳妥一些,他计划先剪去李世民的羽翼,再一步步夺他的兵权。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是有效的,李世民最后也确实是被逼到了绝路。但李世民并没有就此认输,他选择了最后放手一搏。
李建成死后不久,李世民就被改立为太子。
玄武门事变的影响
玄武门事变可以说对于整个唐朝乃至整段古代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世民赢得了这场储君的战争,最后成功登上了王座。
即位后的李世民,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兵力强盛,国库富裕,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在唐太宗时期,唐朝还多次对外征战,彻底消除了自隋朝以来的边境威胁。唐朝鼎盛时期,迎来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李世民也被称为“天可汗”。
中国在经历多年战乱后,又迎来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大一统王朝。
在很多人眼中,唐太宗是“一代千古明君”。
但即使唐太宗做的再好,“玄武门事变”始终是他身上一个抹不去的污点。
李世民在即位后也一直很在意“玄武门事变”,他还想办法伪造史实,企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维护江山社稷而不得不杀害兄弟的正义形象。
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玄武门事变”的本质,而唐朝在之后的皇权交替时期也屡屡出现问题,这都是“玄武门事变”的带来的苦果。
结语
李世民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圣贤君主,依他的个人能力,李建成失败是注定的事情。
在“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果断出击,趁李建成放松之际发起最后的攻击,最终成功杀死李建成。
也许李世民的行为不怎么光彩,但倘若是李建成来做皇帝,“贞观之治”的局面也就不一定会出现了。
参考文献
①郅永果.唐朝“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起因探微[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9):
②刘炬.谁是大唐王朝的真正缔造者[J].社会科学战线,2014(07):79-89.
③单筱凤.论李渊应有的历史地位[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6(01):53-56.
④王乐群.李渊何以称霸天下[J].安徽决策咨询,1995(05):45.
⑤王炎平.关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相互关系的几个问题──评玄武门之变的是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82-90.
⑥宋家钰.李渊、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J].学习与研究,1982(10):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