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现在的人事考核制度是沿用曹魏时代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
当时陈群认为,吏部不能公平地遴选天下人才,所以就叫各地方政府设考选官(即中正),让这些中正负责考核本地的人才,然后让他们当官,特别有水平、有德行的就推荐到中央。
在考核中,把人分为九个档次,这就是“九品”。谁是第几品,都由中正说了算。
有一个例子,左仆射何邵死了,袁粲担任中正,前来参加追悼会。何邵的儿子何岐因为身上有病,不能前来迎接中正大人,弄得袁粲没人陪同在那里追悼,心里就生起气来。这家伙一出来,马上就宣布:“今年,我要把这个何岐的等级降到最下等。”
王诠说:
“以前何岐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你为什么不降他的等级?现在为了这点儿事就降他的级?”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中正是不中也不正的。国家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等于是种下了腐败的根源,只要你舍得巴结中正中,你就有机会。
而且很多中正都推荐自己人去当干部,久而久之,官员中都是那些人的亲朋好友,弄得社会中就形成了魏晋时期“士庶制度”和“门阀制度”,直接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现状。
有的大臣很清醒地看到,很多花花公子当上大官后,没当官的水平,就天天聊天,官场变成论坛,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人都在崇尚空谈。如果空谈能治国,那是很不错的,可空谈能富国强兵吗?
因此,左仆射和太尉司马亮、司空卫瓘都上书,要求进行一次政治体制改革。
司马炎看到他们的建议,觉得很正确,可就是没有行动。
他大概觉得自己都五十多岁了,头发越来越白,哪有时间和心情去启动什么政治体制改革?现在什么都做完了,衷儿还有什么可做,那个可爱的孙儿还有什么可做。
大家一看,司马炎一点儿动作也没有,知道这个改革又是“胎死腹中”了,回家去喝酒聊天才是正事,反正这个天下又不是自己的天下。
司马炎这么折腾几年后,身体就弱了下来,最后干脆卧床不起。司马炎的岳父杨骏看到皇帝女婿病到这个地步,知道他也活不了多久了,马上就启动夺权计划,以便在女婿死掉之后独掌大权,那时,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那多爽啊。
历史上像杨骏这样的人,当政治家不合格,但当政客,玩残害别人,做勾心斗角的技巧却十分上手。
他知道,司马炎一死,高层肯定又要进行一次大洗牌。而现在能跟他有得一比的只有司马家族中的那个牛人司马亮,得想办法把这个家伙搞定,这叫提前洗牌。
司马炎估计自己也差不多到玩完的那一天了,也开始安排一下后事了。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司马炎再一次进行人事调整:
以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徙南阳王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始平王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濮阳王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之国。立皇子义为长沙王,颖为成都王,晏为吴王,炽为豫章王,演为代王,皇孙遹为广陵王。又封淮南王子迪为汉王,楚王子仪为毗陵王,徙扶风王畅为顺阳王,畅弟歆为新野公。
这个皇孙遹就是司马衷的儿子。
司马炎之所以让笨儿子当太子,就是因为看在这个孙子的面上。
司马炎到处为这个孙子打广告、造舆论,说他很像他的爷爷司马懿,搞得人气狂旺,全国人民都知道司马炎有一个笨儿子,而司马炎的笨儿子生了个聪明的小帅哥,这个小帅哥是大家的希望。
为了这个小帅哥能健康成长,顺利接班,司马炎还是花了很多工夫的。
首先是坚定不移地稳住儿子的接班人地位,怕其他儿子当了家,这个孙子可就没戏了,甚至就会变成司马攸。然后采纳王佑的建议,任命他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衷的同母弟弟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分镇要害”。
司马炎对杨家也很不放心,怕自己一死,“三杨”会失去控制,他的这个担心,本来没有错,可错就错在既然有了这个担心,就应该彻底搞定杨家,让杨家的权势等于零。
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只是任命王佑“为北军中候,典禁兵”,以防“杨氏之逼”,然后再帮孙子挑选一班人马组成孙子的小集团。
在司马炎为他的第三代接班人做前期准备工作时,杨骏也加紧扫除他以后的障碍。
这家伙的政敌有很多,他可能数都数不过来,但他认为对他构成威胁的也就是那两个人,一个是司马亮,另一个是卫瓘。
司马亮是司马家的牛人,刚刚被提拔了,一时还动不了。这个卫瓘还是可以搞一下的。原来司马炎就想把卫瓘的女儿娶过来,当下一任的第一夫人。可后来让贾家和杨家联手搞黄了,因此,这个卫瓘跟他们杨家已经有了一点儿过节。
后来,这个卫瓘又吃错药,假装喝醉,指着司马炎的座位说:“此座可惜!”
司马炎一听,就知道卫瓘这话不是酒话,但一想人家也是为了自家好,没有当场发作。他为了堵卫瓘这些人的嘴,就决定让太子试着处理一下文件。他以设宴为名,把东宫所有的勤杂人员都叫来,而“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
可贾南风提前探听到这个消息,知道痴呆老公肯定回答不了,而痴呆老公要是回答不了,她这个未来的第一夫人就没有了。
她也不是简单的人,知道试题之后,马上请人来替考。替考的交过卷来后,那个张泓一看,全是古文,这么多典故,深奥得要命,一个痴呆能答得这么好?
马上对贾南风说,你老公本来学习就不怎么样。现在搞得这么深奥,弄不好要露马脚的,“不如直以意对。”
贾南风一听,说“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
张泓一听,哪有不做的道理?当时就重新写了一份答案,让司马衷抄了一遍,然后交给司马炎。司马炎“省之,甚悦”。他“甚悦”之后,又把答案给卫瓘看。卫瓘还能有什么话可说?
这么多人在场,可司马炎只把答案给卫老看,就知道这个卫老肯定在这个事上多了一嘴。贾家的人一看,对卫瓘这个老家伙就个个恨之入骨了。
历史上都把这个事件说成是贾南风为老公作弊,但有些人认为,真正作弊的人不是贾南风,而是司马炎。如果司马炎真正想考一下儿子,可以当场随机提出问题甚至让卫瓘提出。可他却没有这样做,硬是先做好试卷,再让他来考,而且“密封疑事”之后,贾南风居然提前知道,这里面的疑问跳多了。
司马炎以前就曾用这一招,赢得接班人之位,因此对这一招肯定很精通,能让贾南风蒙住老眼?
这件事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司马炎对卫瓘的感情已不那么好了。
杨骏当然也知道。因此,杨骏就决定先把这个老家伙搞定。要抓住卫瓘的把柄很难,但抓他儿子的却一点儿也不难。卫瓘的儿子叫卫宣,是司马炎的女婿。这家伙爱喝酒,而且一喝就醉,一醉就出事。
杨骏就抓住他的这个不良习惯,跟几个宦官联合起来,给司马炎打小报告,说卫宣天天喝醉太对不起公主了,不如让公主跟他离婚算了。
司马炎一看这个报告,马上就叫这对小夫妻离婚了事。卫瓘一看,就知道这事是冲他而来的,他要是还不表示,只怕儿子的命都保不住了,马上打报告退休。
司马炎也干脆,当场签上意见:进瓘位太保,以公就第。
司马炎的病情越来越重,很多人都知道他离咽气的时候不远了,可这家伙到了这个时候居然没有立下什么政治遗嘱。要知道,全国第一把手的政治遗嘱对他死掉之后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遗嘱都得在清醒的状态下做好,而且郑重宣布。
可这家伙到了现在,居然一个字也没有发布。
杨骏看到这个情况,觉得好爽,趁机把司马炎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掉。有一天,司马炎的病稍有好转,一看身边的工作人员居然一个也不认识,他稍用脑袋一想,就知道是岳父大人搞的鬼,马上把杨骏叫了过来,如果他在这个时候顺便处理了这个杨骏,
后面的事也许就不会那么坏,可他只是对杨骏进行了一次批评教育,然后什么也没做。可杨骏这样的人能接受你的批评教育吗?
这时,司马亮还没有去许昌赴任。司马炎就叫中书起草诏书,要司马亮和杨骏在他死掉之后,当首席和次席辅政大臣,然后再选几个有能力的人当他们的助手。杨骏等的就是这一天,他马上跑到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然后做起偷鸡摸狗的勾当,趁人家不注意,把诏书偷了过去。
中书监华廙回头一看,诏书不见了,马上就知道是杨骏干的,他立即“自往索之”。
这这家伙以为杨骏也是个老同志了,而且这诏书里也让他当辅政大臣,他肯定会还给他的。哪知杨骏却耍起无赖来,硬是不给。监华廙只是瞪着眼睛,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的无赖。
正在这时,司马炎又昏迷了过去。
皇后杨芷要求司马炎让她的老爸辅政。
司马炎这时连说话都已经困难,只是点点头。杨骏看到他这么一点头,心里高兴得很。
杨芷在司马炎病得不能说话的时候,马上把中书那一班人找来,说是传达皇上的遗嘱。这个遗嘱就是:
以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要他们根据这个内容起草诏书。诏书做成之后,杨芷就拿过去给司马炎看。
司马炎一看,怎么没有司马亮的名字?就知道他的老婆做了手脚,可他现在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对着那几行字。
皇上不说话,就算默认了,皇上一默认,这文件就可以发布。
这个诏书一发布,杨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催促司马亮赶快去新工作单位报到,不要老留在京城。
没几天,司马炎突然觉得自己能开口说话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人家:“司马亮来过了吗?”
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没有来。司马炎就知道坏了事,心里一气,当场就不省人事。
到了四月二十日,大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就头一歪,彻底死掉了。这一年,他54岁。
虽然是开国皇帝,但司马炎的一生并不是战斗的一生。他靠祖父两代打下的基础,然后把老弟搞下去,成为开国皇帝,
开始时倒也干得不错,比较称职,可灭吴之后,花花公子的本性暴露无遗,无心治理国家。他唯一的长处就是那两只耳朵可以装下难听的话。
不过,他听得最多的不是正确的意见,而是贾充、荀勖那几个家伙的话,在关键时刻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他最大的失误是确立了一个傻儿子作为接班人。他把那把龙椅留给了使儿子,但却没有给儿子留下一个有水平的团队。
现在他给司马衷留下的辅改人员一个是杨验,这个家伙连他都知道不是个好人,但他还是让这个家伙当他儿子的监护人。另一个司马亮也不是什么大才。
还有一个就是贾南风,现在一天到晚都在欺负着他的儿子,等他死后不搞鬼才是怪事,虽然他也多次想废掉贾南风,可硬是看在贾充的面子上,宽大了一次又一次。
一个领导人的周围全是这样的人,这个集团不大乱那就不太正常了。
司马炎死掉的当天,杨骏把他的女婿皇帝的尸体放到一边,等待处理,把皇宫装修得喜气洋洋,所有的人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先让司马衷当上新任皇帝。
司马衷就这样隆重登场。像所有新皇帝上任一样,当天就“大赦,改元,尊皇后曰皇太后,立妃贾氏为皇后”。这个贾南风终于当上了第一夫人。
这次换届,最高兴的不是司马衷,这家伙连皇帝是什么职业都搞不清楚,让他往那里一坐,他就坐下去,然后面对群臣发呆,因此,最高兴的人应该是杨骏和贾南风。
杨骏终于把大权彻底地握在手中,而贾南风终于当上了第一夫人。杨骏进入宫中,在太极殿中安居乐业起来。他善于搞小动作,因此也怕别人搞他的小动作,所以当司马炎的棺木从含章殿抬出来、杨太皇带领宫中全体女眷向司马炎最后一哭时,杨骏怕死,居然躲在殿内不出来,而且还“以虎贲百人自卫”。
司马衷当上皇帝之后,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任命“石鉴与中护军张劭监作山陵”。大家都知道,
司马衷大字不识几个,这个诏书都是按杨骏的意思做的。现在大事小事都是杨骏说了算的,皇帝只是个工具而已。
现在怕杨骏的人很多,但最怕杨骏的人却是司马亮。司马亮是司马懿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叔叔,可算是司马氏老一辈革命家了,本来司马炎对他很看好,想让他当首席辅政大臣,用来平衡杨骏。
哪知司马炎做事拖拖拉拉,一件本该早就决断了的事,却硬是“明日复明日”,等到鸣呼哀哉的那一刻也搞不定,最后弄成今天这个局面,一个好好的司马家天下,他才死了不到一天,就变成杨家说了算的天下。
司马亮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司马炎指定的顾命大臣,所以杨骏是不会放过他的。
按道理,司马亮应该出席他这个侄儿皇帝司马炎的葬礼,可现在大家左看右看,硬是看不到司马家辈分最高、官位最大的司马亮在现场。
很多看不惯杨骏的人都希望能看到他,希望他在现场,
当司马家的带头大哥,而且他现在的官是侍中、大司马、大都督、兼都督豫州诸军事,还假黄钺,头衔一大堆,不管哪个位子都是可以吓死人的。
可这家伙居然不到场,却只是到司马家门外且在保护之下,放开最大的音量痛哭着。杨骏是在殿内看着送葬队伍走过去,人们可以体会到他那个冷冰冰的目光,而司马亮却一头花白地在那里大哭,让人觉得可怜。
杨骏不敢出场,是怕人家暗杀他,司马亮不敢进来,是怕杨骏对他下手,都是一个“怕”字。
司马亮痛哭之后,就退到洛阳城外暂时住下来,然后给新上任的皇帝司马衷上书,要求等丧事结束之后再到许昌新单位报到。
这个报告,说是给司马衷,可处理这个报告的肯定是杨骏。
杨骏现在最提防的人就是司马亮,一接到报告,马上就请人来研究。有人说,估计司马亮现在要发动政变啊老大。
要不,为什么一定要等丧事结束后才离开首都?这一定是缓兵之计。
杨骏一听到“政变”两个字,脑袋一转,对付这种人只有先发制人。现在他唯一的优势是皇帝在他的掌控之中,要下个搞定谁的命令容易得很。
杨骏先去找他的女儿,新皇太后(这个称号,其实相当于新的寡妇,这种寡妇一般都在非常时期被人家利用,得以频频出镜,司马氏就曾多次利用那个郭太后)杨芷,叫杨芷把皇帝找来,让他抄好那份早就拟好的诏书,
命令那两个负责修王陵的石鉴和张劭,马上停止工程建设,带领工兵们去攻打司马亮,务必把他捉拿归案,陵墓以后再修也不迟。
一看就知道杨骏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去捉拿一个大司马,而且这个大司马又早已对他提防得要命,居然只派几个工兵过去,而且这队工兵的指挥官又不都是他的心腹之人。那张劭虽然是他的外甥,可石鉴却不是啊。
两人接到命令之后,张劭马上响应号召,叫部队放下工具,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可石鉴却不动。
他很冷静,认为司马亮是不会发动什么政变的,所以不能乱来。
在两人扯皮的时候,司马亮也得到了情报。
司马亮虽然是司马懿的儿子,但与他老爸的智商差距太大。如果他是司马懿,一接到这个情报,估计就会马上采取反制措施,未等人家的兵过来,就已经把杨骏搞定了。可司马亮不是司马懿,他叫廷尉何勖来,问他怎么办?
何勖倒是个干脆的人,马上对司马亮说:“
现在大伙都对杨骏有意见。只是缺乏一个挑头人。大家都把你当打倒杨氏集团的带头大哥,都盼望你出来带领大伙把杨家打倒在地。现在倒好,你还没有动手,反而让人家先动手了。天下哪有这个道理?你再不动手,人家都看衰你了。
”
哪知,司马亮这个家伙年纪很大、官位很高,胆子却很小,听到何勖的话,觉得年纪都这么大了,还冒这个险做什么?看衰就看衰吧。看衰总比冒险好千万倍。他马上就收拾行李,连夜摸黑狂奔到许昌,觉得能躲就躲,躲不了再说。
司马亮逃跑之后,杨骏居然也没别的动作。这两个家伙也算是棋逢对手了。
你想想,都以中央决议的文件指责人家搞政变了,可人家一离开首都,就没下文了,这种做法给人的印象,除了诬陷之外,还能做什么解释?
杨骏的老弟杨济和外甥李斌知道,这件事的后果会很严重,两个人都跑到杨骏那里,劝杨骏心胸要开阔一点,要主动跟司马亮搞好关系一这个司马亮都一大把年纪了,离死的那一天也不远了,何必跟他斗下去呢?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司马亮回到中央,一同主持日常工作。这样,他就没话说了,别人也没话说了。
可杨骏能听这话吗?一个人掌权的感觉比两个人掌权的感觉好太多了。
杨济又去找石崇,让他出面去劝杨骏。可让他去劝杨骏让司马亮回来跟他一起分享权力,他能答应吗?
不过,杨骏也知道自己的名声好像不大好,现在得想个办法把这个形象好好打造一下。如果他从开始就改变一下工作作风以及人品问题,跟同事团结友爱,发布几个以人为本、富国强兵的政策,任用一批有能力的人,那么这个形象不久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变。
可他不是这样的人。他认为他的形象不佳,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奖励过各级官员。
因此,他决定在全国掀起一股奖励官员的新高潮。这家伙以为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只要调高一级工资,提高一个级别,晋升一下职称,一定会高呼万岁,说杨骏是个好领导,一定拥护他。想不到方案刚出台,左将军傅祗就表示反对,
写信给他说,司马炎皇帝刚死,这可不是一件喜事啊。自古以来就没有皇帝死时做下属的就论功行赏的。
杨骏一看这个信,很生气。他到现在还以为自己是玩政治的高手,要不,哪能玩到今天这个份上?人家当权臣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现在自己,万人之上了,好像没有谁在自己之上呢。
司马衷虽然是皇帝,只不过是个名誉皇帝而已,自己说过的话,他连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改呢。你要是叫他改,估计他连这个皇帝也不愿做。
杨骏到现在只以为自己是靠玩政治玩到今天这个局面的,却忘记了自己原来是靠女儿爬到这个份上的,说得清楚点,目前他只是个外戚而已。
在很多人眼里,外戚当权是最不顺眼的,而且历史多次证明,外戚当权,最后下场都很难看。外戚的“外”字,说明你是个外来户啊,一个外来户,乱发言,乱做主,人家是容忍不了的。
可他没有想这么多,他以为自己现在跟以前的曹操、司马懿他们差不多。
当然,他现在的权力跟司马昭差不多。可他忘记了,人家司马氏靠的是真本事,是打拼过来的,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敢为他们干掉皇帝的死党,他靠的仅仅是个女儿,权力基础薄弱得很,朝中的死党数来数去也没几个,就连本家兄弟都不敢跟他走在一起,那个杨济老早就跟他划清界限。而且他在掌权的第一天,居然连门也不敢出,这是哪门子的大政治家?
五月十八日,也就是司马炎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司马衷按照杨骏的意思,下诏:左军将军傅祗群臣皆增位一等,预丧事者增二等。二千石以上皆封关中侯,复租调一年。这个诏书下来之后,石崇和何攀仍然反对,说哪有这么大规模的奖励?
比当初灭吴的奖励还要厉害。如果以后都按这个办法实施,全国人民岂不是个个都有爵位,不再有平民百姓了,到时全是贵族了,这不是太荒唐了?
杨骏一看,全是一群政治蠢材。我只管今天的事,以后的事管那么多干什么?
杨骏在奖励其他人之后,也提拔了自己一下:诏以太尉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己以听。
他终于得以名正言顺地站在朝堂上,说话最算话了。
这家伙虽然没有大智慧,但智商也不算低,也知道司马衷那个老婆贾南风是不好惹的角色,要是被她一抢风头,这个局面将难以收拾,因此也得采取积极措施压制一下她。这家伙在处理这个事时,跟司马炎没有两样。
司马炎早就发现这个贾南风不但丑得要命,而且人品巨坏。
她自己没有生男孩,最怕宫中别的女人生下男孩,那她这个未来第一夫人地位的安全系数又小了一点,因此最看不得宫中其他女人怀孕。只要看到人家的肚子一大,就气得吃不下饭,日夜不停地开动脑筋,想办法把人家搞定为止。
她还在当太子妃时,曾经“
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
司马炎“闻之,大怒”,曾下决心把这个女人废掉,而且已经派人去修金墉城,打算让她在里面待到死的那一天,这事对司马氏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可贾充那一群还没有死掉的死党,硬是不停地劝司马炎,看在贾充的面子上,而且贾南风也还年轻,不懂事,杀几个宫女算什么?
应让她改过自新,重新出人网。后来杨芷也在枕边劝他留下贾南风,这个杨芷当然想不到,现在她留下贾南风,其实是在留下一颗定时炸弹。
司马炎看到这么多人都在劝他,也就不再追究了。贾南风终于保住了这个第一夫人的位子。
本来,废掉这个皇后,杨骏现在有这个能力,而且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可这家伙却没有这个胆识,做事做得也不彻底,只是以“其甥段广为散骑常侍,管机密;张劭为中护军,典禁兵”。想用这两个外甥来把那个贾南风管住。
可这两个外甥也是两个蠢材,当初他叫张劭去干掉司马亮时就误过事,现在要让他来对付比司马亮厉害得多的贾南风,能对付得了吗?
为了防止贾南风在诏书上做手脚,杨骏还特意制定了个措施:凡有诏命,帝省讫,入呈太后,然后行之。这个措施就是让他最后把关。
这家伙很天真地以为,有了这几个办法,贾南风再怎么厉害也插不进手脚来了。
在这段时期,还是有很多人劝杨骏做人要大度点儿,要容得人一点儿。但杨骏不是司马炎,哪能听得进这些话。
杨骏掌了几天权,感觉越来越好,可别人只觉得他越来越危险,危险到什么地步?
他提拔人家,居然也有人不愿接受他的提拔。他想提拔王章做司马,王章居然跑了不见了。王章的朋友看到他这样,问他得到提拔了还跑什么?
王章说,历史已经证明,一家出两个皇后,都没有好的下场。
何况杨骏天天玩小聪明,你虽看他现在得意得很,好像是天下最牛的人,可这样的牛人,离全面崩溃已经不远了。谁跟在他的后面谁倒霉。现在我躲他都躲不起呢,怎么能接受他的提拔?我可以跟任何人打赌,没几天就可以看到他会死得很难看。
而杨骏那个表兄弟蒯钦做得更绝。他也跟王章一样,硬是把杨骏一跟看透,因此天天当着杨骏的面,只要有机会就炮轰这个大权在握的表兄弟。
人家看到他这么多次不给杨骏脸面,怕杨骏一不高兴,他可就没命了,劝他要当心点儿。
蒯钦却笑着说,我认识杨骏比你们认识得早呢。他虽然人品不好,但也知道无罪的人是不该杀的。我得罪他多了,他最多只不过不让我再见到他而已。
只有这样,我才能跳出他的圈子,跟他划清界限。要不,就会跟他一起得到灭族的苦果。
从这几个例子就可以知道,杨骏的圈子里还是有人才的,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这些人都不愿团结在他的周围,都宁愿丢下官职跟他保持距离。可见这家伙做人做事的失败程度已到了极限。
杨骏当然不知道自己现在已经很危险了。
这年八月二十六日,司马衷决定确立司马遹为他的接班人,而且还为这个接班人配备了一个团队:以中书监何劭为太子太师,卫尉裴楷为少师,吏部尚书王戎为太傅,前太常张华为少傅,卫将军杨济为太保,尚书和峤为少保。
这个团队相对于当时来说,还算是强悍的,都是当时的精英分子。
裴楷是裴秀的儿子,那个王戎不但是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也是竹林七贤里的骨干之一,虽然是七贤里人品最差的人,但这家伙自小就聪明。有一次跟一群小孩在路边看到一棵李子树,树上果实累累,其他的小孩都抢着爬到树上摘果。可他却一动不动。那些小家伙摘到李子,才咬了一口,马上就大叫苦得要命,然后纷纷跳下李子树,看到他之后,问他为什么不上去?
是不是早就知道了这个李子是苦的?他却笑着说,你看看,这个李子树是长在路边的,哪个过路的人看不见?
你们不要以为人家都是蠢材,不吃这树上的李子,专门留下来给你们吃的。人家不吃,肯定是因为这李子很苦。要不,还能留到今天?
这家伙不但聪明,而且抠门得要命。他家里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果很甜,他居然拿到农贸市场去卖,而且在卖李子的时候,居然把李子里的核全都挖出来。
人家一看,王戎不愧是竹林七贤的骨干分子,卖李子时连核都帮人挑走,这种服务态度实在太好了。可后来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却说,要是把核给人家带回去,以后人家也会有这种李子果啊,到时他能卖到好价钱吗?
这家伙不但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人,也是七条好汉中最吝啬的人。这家伙的脑子里全是发财的念头,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去发财,而且按照他当时的条件,他要发财容易得很。
很多人一发财,都要声色犬马一下,大钱从左手进来,也让小钱从右手流过去一下,可这家伙钱一进口袋,就不想让钱出去了,只要神志清醒,他都手执牙算自己的财产。
他的女儿嫁给裴颌时,小裴夫妇刚刚成家,经济有点紧缺,就跟他借了点儿钱。才借了不几天,他的脸色就不好看了,女儿回家省亲时,他就板着脸对女儿。女儿当然知道老爸脸黑是因为自己没还他钱造成的。只得想办法,尽快还了老爸的债务。
直到女儿连本带利地还了这个钱,老家伙才高兴了。
他的侄子结婚时,按道理,作为叔叔是要送点礼的。他没办法,就送了一件单衣。那个侄子一看,戎叔叔居然送来礼品,虽是一件单衣,也算得礼轻情义重了,要好好珍藏。可婚礼一结束,王戎就跑过来,又跟他要回那件单衣,搞得侄子晕倒现场。
这个叔叔不但在民间人气高,就是在官场上也混得不错,虽在西陵之战中,差点儿被羊祜“军法从事”过,但硬是活了过来,虽被免过官,但又把官当得更大,你有什么办法?
这家伙生了一个儿子叫王万,是个大胖子,名气也很大,他也很看重这个儿子。
他为了让儿子减肥,就叫儿子吃糠过日子,可这胖哥粗糠虽然吃了几大箩,但还是肥头大耳如故。他叫儿子坚持坚持再坚持,后来,坚持下去的结果是,肥没有减一点儿,这个儿子却死掉了。
那年,王万19岁,死时,嘴里都还含着粗糙的米糠。他能成为竹林七贤之一,是因为他的老爸王浑跟阮籍是好朋友。
阮籍常去王浑家喝酒,发现王浑的这个儿子聪明可爱,觉得人才难得,就把他发展进来,成为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成员。他也因此人气大涨,比他的老爸还要出名得多。
现在让他当太子的手下,估计是要借助一下他的人气。其他几个像张华更是老一辈,以前司马炎都很看好他。杨济既是杨骏的老弟,也是杨家名声最好的一位。
可以说,杨骏在这方面的人事安排,还算是为太子着想的。可现在为太子着想有什么用?
现在为皇帝着想才是当前首要任务啊。要是眼前的事都做不成,还谈什么下一步?只怕还走不完这一步,你就玩完了。
杨骏帮太子组织了这个团队之后,还提拔了一下太子的老妈,谢玖,让谢玖当了个“淑妃”。可你是知道的,不管谢玖是什么级别的人,只要她的编制还在宫中,她的直接领导就是皇后,一当然如果皇帝不是司马衷这样的人,皇后也只是有职无权的家庭主妇而已。
可现在贾南风却是有职又有权。她没有办法不让谢玖当“淑妃”,但她却有办法让谢淑妃不好过,常叫她到别的宫里去住,硬是不让她跟儿子见面,弄得谢玖郁闷得很。
杨骏觉得做人事调整最能体现自己手中的权力。
十月十六日,他任命那个石鉴为太尉。
从这个任命上看,就知道杨骏也越来越笨了,居然忘记石崇曾经抗拒过他的命令,拒绝执行把司马亮抓获归案的事。
这家伙太相信手中的权了,以为自己多加人家几级工资,以后人家就都拼老命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来,最后都变成自己的死党。
哪知,现在很多人都在忙着跟他划清界限呢。他又任命陇西王司马泰为司空。
接着,他还提拔了一个后来大大有名的人物,刘渊,让他当建威将军兼匈奴五部大都督。
当然,这个建威将军没什么用,但匈奴五部大都督却实在得很,一下就让他成为匈奴的第一把手,手中的资本变得超级雄厚起来,最终得以向大晋王朝公开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