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为何这4人能活着?
迪丽瓦拉
2025-07-17 22:33:26
0

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在家里排第四,因在家族兄弟中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至正四年,濠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因官吏贪污,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这场灾难中先后去世,此时的家里已经没有足够的钱财能安葬他们了,好在好心的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便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又被迫与剩余的家人分开,各自逃生。

当朱元璋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是这么说的。

“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凤阳县志》

可以说朱元璋是深受早期灾荒生活的影响,所以他深知百姓的痛苦,便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予农民一定的救济资金、物资。

经过不懈的努力,社会生产力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洪武之治。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清楚打击受贪官污吏的重要性,又有元朝政治混乱的前车之鉴,故选择以猛治国。

朱元璋在登基后便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的运动,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绝不心慈手软。

就目前看来,明太祖朱元璋统治下的社会是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可就是这样一个爱民的皇帝,却被后人冠上“暴君”的名头,原因归咎到底是朱元璋杀掉了陪他打江山的30个人。

一、善始善终,一大幸事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一共有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的4人分别为:郭英、耿炳文、汤和、沐英,有人问了,他们为什么能善始善终?

其实朱元璋在登基后也曾在朝堂上谈及作为臣子的保全之道,即“保守之道,惟敬谨而已。不以功大而有骄心,不以爵隆而有怠心”,说的其实很简单明了,作为臣子一个要敬谨,一个是要戒骄戒躁。

洪武二十三年以前,凡是有僭越皇权之嫌的臣子,朱元璋绝不姑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因为这是他的底线。

对那些没有僭越乱权的臣子,朱元璋则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武定侯郭英,他虽因私养家奴被弹劾,但朱元璋并未计较,郭英一生保有爵位。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郭英是朱元璋的大舅子,郭英的妹妹郭宁莲是朱元璋的宁妃。自兄长跟随朱元璋后,她也被遣往侍奉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即位,封郭氏为宁妃,后又代行皇后职权。

历来都有妃嫔在皇帝耳边吹耳旁风的例子,如北齐后主高纬之妃冯小怜。但郭英的“善终”是否在宁妃的协助下得以实现,此事还有待考究。

其次是长兴候耿炳文。耿炳文的父亲曾随朱元璋渡长江,最后又战死沙场,在父亲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父亲的军队继续为朱元璋征战沙场。

在耿炳文任命的时间里,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使得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但耿炳文能活着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低调。

耿炳文功成名就后曾邀请翰林学士为自己撰写碑铭,这种碑铭通常是吹嘘自己的劳苦功高,但耿炳文恰恰相反,他再三叮嘱学士措辞一定要低调,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战功都归于明太祖朱元璋。

甚至借用了汉高祖刘邦的“功狗功人”论,把自己比做听朱元璋发号施令的猎犬,战功在人而不在狗,让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对下他黑手的理由和机会。

再来说说信国公汤和,他是朱元璋的发小兼革命事业的领路人。

因自小领略过朱元璋的领导魄力,故在军营时即使官居高位也非常尊敬朱元璋,两人并行时总走在后面。在朱元璋升官后,不仅率先承认他的领导地位,还坚持对他的“上级”称呼,始终留有上下级观念。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汤和并未封公而仅是侯位,此时的汤和与其他臣子相比,不仅没有怨言,还欣然接受。显然,朱元璋对汤和的表现是十分满意的,于是几年后又给他封公。

朱元璋统治后期,这些公侯们手上的土地兵权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汤和察觉到这一点后,选择了及时归隐,于是主动向朱元璋请求交兵权,告老还乡。

辞官回乡后的汤和每天游山玩水,不结交贵族,不谈国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彻底消除了朱元璋的疑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一直没对汤和下毒手,使得汤和得以善终。

最后是西平侯沐英,他是八岁时被朱元璋和孝慈皇后马氏收为义子,十二岁就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战功赫赫。

虽是养子,可沐英也不是靠关系混饭吃的,他自幼跟着朱元璋学习兵法,深得兵法精髓,一直征战在最前线,被朱元璋视为“中流砥柱”。

后来被朱元璋派去带领大军平定云南,平定云南后便驻守在云南。届时,沐英在云南大力发展生产,传播中原文化,镇守云南边疆,远离了权力中心,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虽然朱元璋没有杀沐英,但在义母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接连去世后,沐英遭受打击而病逝,实在可惜。

二、为身后计,情非得已

历朝历代,从秦始皇嬴政到汉高祖刘邦,真正系统化的滥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

同样是皇帝,汉高祖刘邦杀的类似于合伙人,刘邦杀这些人,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个是让自己的后人稳坐江山。且只打击异姓侯王,涉及面并不广泛。

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却是功臣,朱元璋杀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子孙当皇帝铺平道路。他在位期间,先后以“胡惟庸”“蓝玉”两大案大杀多位功臣,又论罪及其子孙,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对功臣的残忍程度,可以说得上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

可朱元璋如此残暴,为什么没人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没有被牵连的军官、大臣,过得太滋润了 ,甚至能把自己的职位往后传上一两百年。

显而易见,朱元璋一边诛杀开国功臣,一边给予离权力中心更远的中下层军官大臣各种恩惠,以此免除功臣对皇帝的威胁。这也是一种推恩令,只不过受益者只有朱元璋自己。

朱元璋对待功臣确实过于刻薄了,但他无愧于百姓,也无愧于子孙,因为他当过贫民深知百姓疾苦,因为他领略过朝堂之争所以为子孙铺好道路,虽然吃相不好,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到底是为百姓和子孙谋求福利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隋... 隋朝只有两个正式皇帝,隋文帝杨坚更是出名专情,只立一后。难道杨广敢改这「旧例」吗?没错,隋朝也只有两...
原创 光... 1875年光绪元年,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爆发了旱灾,遍地赤地千里。光绪二年,爆发蝗虫灾害,满天地的...
原创 小... 东西方文化交流当中,拜占庭地位越加重要 罗马帝国走向分治之后,西罗马帝国实际上,对于东罗马帝国的影响...
原创 湖... 2014年7月,位于湖北荆州的一所中学正在扩建教学楼,然而施工队却在敲地基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地底下...
原创 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皇帝明明很优秀,却因为运气不好而遗臭万年。而这个皇帝就是被大家低估的唐高宗李治,...
从象征到神话:塑造中世纪历史的... 《城堡的兴亡:从战争到和平》,[法]让·梅斯基 著,赵念国 译,北京出版社2024年7月版。 地道是...
原创 光... 近代历史上,慈禧和光绪可以说是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对历史的走向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在常人的印象当中,光...
原创 乔... 引言中的《乔家大院》描绘了乔家独特的商业成就,成为晋商代表之一。在古代,我国实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但...
原创 除... 十八路讨董卓是三国前期的一次盛会,同时也是展现刘关张3人风采的重大舞台。当时董卓手下有2位猛将曾震住...
原创 此... 他走南闯北习的百家学派之长,九华山下顿悟开创八卦掌时代;他气纳百川义薄云天惩奸除恶,义杀贪官豪绅救民...
原创 荆...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荆州真的是刘备借的吗?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刘备很冤?那就让我们一起来...
原创 为... 秦始皇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王翦之所以在统一六国后选择用功成身退,而非销声匿迹,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
原创 朱... 故事中的情节发生在朱元璋剥橘子给朱棣吃的时候,却引发了一场家庭的危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我们...
原创 从... 天津九国租界分布图 总有一些外地的朋友问我,天津百年之前到底有多少个外国租界?当年的八国联军总共不就...
安徽一地挖出大量古代钱币,官方... 安徽霍邱农田中发现钱币窑藏 出土大量古钱币 // 前插...
原创 山... 朔风吹我上崔巍,羽客相邀茗一杯。 政讶袖中遗米石,忽从岩畔起冬雷。 千年侠气荒无主,百里洞天属不开。...
北京先农坛庆成宫重焕新生 将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从北京天坛西门再向西,在一片错落的居民楼中,隐藏着一座红色宫墙围绕着的宫...
原创 此... 如果称一个大臣为“三朝元老”就是说他已经辅佐了三代皇帝,德高望重。这个对一个大臣来说非常不容易,毕竟...
原创 古... 在古装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皇帝吃饭时,身边总是站着太监或宫女,手持银针一个一个地试毒。只有当所有饭菜检...
原创 曹...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中的谋臣名士,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璀璨繁多,其中最让人惋惜的谋士,就要说到曹操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