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在家里排第四,因在家族兄弟中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至正四年,濠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因官吏贪污,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这场灾难中先后去世,此时的家里已经没有足够的钱财能安葬他们了,好在好心的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便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又被迫与剩余的家人分开,各自逃生。
当朱元璋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是这么说的。
“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凤阳县志》
可以说朱元璋是深受早期灾荒生活的影响,所以他深知百姓的痛苦,便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予农民一定的救济资金、物资。
经过不懈的努力,社会生产力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洪武之治。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清楚打击受贪官污吏的重要性,又有元朝政治混乱的前车之鉴,故选择以猛治国。
朱元璋在登基后便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的运动,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绝不心慈手软。
就目前看来,明太祖朱元璋统治下的社会是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可就是这样一个爱民的皇帝,却被后人冠上“暴君”的名头,原因归咎到底是朱元璋杀掉了陪他打江山的30个人。
一、善始善终,一大幸事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一共有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的4人分别为:郭英、耿炳文、汤和、沐英,有人问了,他们为什么能善始善终?
其实朱元璋在登基后也曾在朝堂上谈及作为臣子的保全之道,即“保守之道,惟敬谨而已。不以功大而有骄心,不以爵隆而有怠心”,说的其实很简单明了,作为臣子一个要敬谨,一个是要戒骄戒躁。
洪武二十三年以前,凡是有僭越皇权之嫌的臣子,朱元璋绝不姑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因为这是他的底线。
对那些没有僭越乱权的臣子,朱元璋则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武定侯郭英,他虽因私养家奴被弹劾,但朱元璋并未计较,郭英一生保有爵位。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郭英是朱元璋的大舅子,郭英的妹妹郭宁莲是朱元璋的宁妃。自兄长跟随朱元璋后,她也被遣往侍奉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即位,封郭氏为宁妃,后又代行皇后职权。
历来都有妃嫔在皇帝耳边吹耳旁风的例子,如北齐后主高纬之妃冯小怜。但郭英的“善终”是否在宁妃的协助下得以实现,此事还有待考究。
其次是长兴候耿炳文。耿炳文的父亲曾随朱元璋渡长江,最后又战死沙场,在父亲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父亲的军队继续为朱元璋征战沙场。
在耿炳文任命的时间里,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使得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但耿炳文能活着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低调。
耿炳文功成名就后曾邀请翰林学士为自己撰写碑铭,这种碑铭通常是吹嘘自己的劳苦功高,但耿炳文恰恰相反,他再三叮嘱学士措辞一定要低调,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战功都归于明太祖朱元璋。
甚至借用了汉高祖刘邦的“功狗功人”论,把自己比做听朱元璋发号施令的猎犬,战功在人而不在狗,让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对下他黑手的理由和机会。
再来说说信国公汤和,他是朱元璋的发小兼革命事业的领路人。
因自小领略过朱元璋的领导魄力,故在军营时即使官居高位也非常尊敬朱元璋,两人并行时总走在后面。在朱元璋升官后,不仅率先承认他的领导地位,还坚持对他的“上级”称呼,始终留有上下级观念。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汤和并未封公而仅是侯位,此时的汤和与其他臣子相比,不仅没有怨言,还欣然接受。显然,朱元璋对汤和的表现是十分满意的,于是几年后又给他封公。
朱元璋统治后期,这些公侯们手上的土地兵权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汤和察觉到这一点后,选择了及时归隐,于是主动向朱元璋请求交兵权,告老还乡。
辞官回乡后的汤和每天游山玩水,不结交贵族,不谈国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彻底消除了朱元璋的疑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一直没对汤和下毒手,使得汤和得以善终。
最后是西平侯沐英,他是八岁时被朱元璋和孝慈皇后马氏收为义子,十二岁就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战功赫赫。
虽是养子,可沐英也不是靠关系混饭吃的,他自幼跟着朱元璋学习兵法,深得兵法精髓,一直征战在最前线,被朱元璋视为“中流砥柱”。
后来被朱元璋派去带领大军平定云南,平定云南后便驻守在云南。届时,沐英在云南大力发展生产,传播中原文化,镇守云南边疆,远离了权力中心,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虽然朱元璋没有杀沐英,但在义母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接连去世后,沐英遭受打击而病逝,实在可惜。
二、为身后计,情非得已
历朝历代,从秦始皇嬴政到汉高祖刘邦,真正系统化的滥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
同样是皇帝,汉高祖刘邦杀的类似于合伙人,刘邦杀这些人,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个是让自己的后人稳坐江山。且只打击异姓侯王,涉及面并不广泛。
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却是功臣,朱元璋杀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子孙当皇帝铺平道路。他在位期间,先后以“胡惟庸”“蓝玉”两大案大杀多位功臣,又论罪及其子孙,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对功臣的残忍程度,可以说得上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
可朱元璋如此残暴,为什么没人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没有被牵连的军官、大臣,过得太滋润了 ,甚至能把自己的职位往后传上一两百年。
显而易见,朱元璋一边诛杀开国功臣,一边给予离权力中心更远的中下层军官大臣各种恩惠,以此免除功臣对皇帝的威胁。这也是一种推恩令,只不过受益者只有朱元璋自己。
朱元璋对待功臣确实过于刻薄了,但他无愧于百姓,也无愧于子孙,因为他当过贫民深知百姓疾苦,因为他领略过朝堂之争所以为子孙铺好道路,虽然吃相不好,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到底是为百姓和子孙谋求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