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王翦之所以在统一六国后选择用功成身退,而非销声匿迹,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因果。在当时,秦国功臣中死得惨烈的例子不胜枚举,百分之九十九的将领都深陷于生死边缘。然而,王翦及其儿子王贲是其中极少数幸运者。
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即前代君主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在下一位君主时期通常会有不好的结局。商鞅在秦孝公时期立下卓越的功绩,但在秦王时期却被车裂而亡。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也遭到了赐死的命运。同样的命运降临在了吕不韦身上,他虽然是秦始皇的亲信好友,最终也被发配,只能著书立说。
然而,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在伐楚失败后,王翦多次以病重为由拒绝秦始皇的征召。尽管秦国内无人可比担此重任,但王翦依然固执地以自身的健康问题为由,拒绝参与战事。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许多困惑和疑问,但事实证明,王翦的智慧远超常人。
在王翦再度出山前,他甚至向秦始皇讨要田地,希望为儿孙留下一些产业。然而,秦始皇未将此事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琐碎小事。但王翦坚持不懈,派出五批使者讨要封赏。最终,秦始皇只好封赏给予他许多田宅。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到疑惑,认为王翦太过小家子气。然而,王翦解释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我们倾全国之力讨伐楚国,国内必然空虚。我向秦王讨要宅田,是为了向他表明我没有其他的野心。”这番话充分展现了王翦高超的为人处世能力,以及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虽然秦国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儿子王贲选择了用功成身退,但他们的智慧与胆识为他们赢得了圆满的晚年。而王翦的孙子王离,则在秦二世时代被委以重任,成为北方长城军团的新主帅。然而,命运轮回,王离在与项羽的巨鹿之战中战败,成为项羽的俘虏。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王翦一族的智慧和智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在政治斗争中保全了自己的晚年。王翦的激流勇退,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他们深谙时势,善于变通,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