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被赋予了多种尊号,如皇帝、君王、陛下、万岁爷等。在广受欢迎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我们对这些称谓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然而,或许不为人熟知的是,皇帝曾被尊称为“官家”,这个称呼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官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前汉纪孝文皇帝中纪》中,当时它是指朝廷或政府,而非特指皇帝。直到后赵时期,《晋书》中记录了这样的一段话:“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这里的关键词是指皇帝石虎。虽然专家这一称呼在此时已有记载,但并不十分流行,因为当时对皇帝还有其他的称呼。直到宋朝时期,专家才逐渐成为皇帝专用的称呼,不仅在臣民百姓中广泛流传,就连皇帝自己也常被尊称为官家。
那么,“官家”究竟指代着何种含义?为什么人们对这一称谓情感热烈,甚至热衷于使用它呢?在《万机论》中,有如此的解释:“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这里的“官家”一词与古代的三皇五帝相联系,强调了尊号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其实,这与秦始皇“皇帝”一词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许多古代历史书籍中,对这样的记载有着更深入的解释,尽管所涉及的人物和时代有所不同,但解释基本一致。然而,直到民国时期,王国维对这一说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官家”这一说法来源于“王家公家”,其中“家”是指人的意义。在古代,贵族出任官职,而“官家”即是贵族之家,多指皇帝。此外,许多学者从黄泉路、中枢权力演变的角度,对“官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唐末五代的动荡使天子的神圣地位受到猛烈冲击,有人甚至认为“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宋朝建立后,重文轻武,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制约。在外交方面,尽管宋朝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但对外战争却基本以失败告终,国家长期未能实现统一,甚至不惜割地赔款,自降身份求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子”、“皇帝”等尊号的内涵显得不再切合时宜。为了寻找一个更合适的词汇来代替,人们开始使用“官家”来掩盖这一尴尬境地。
然而,宋朝的皇帝又不愿意放弃皇权,只得牵强附会,“官家”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甚至将三皇五帝也一并提及。实际上,还有一种更切实际的解释,即宋朝社会的繁荣导致了社会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宋朝社会分工更加细致,职业化程度更高,涌现出许多世俗化、职业化的称谓,如医家、诗家、酒家等。因此,宋朝的皇帝也被称为“曹家管理”,这是“官家”在宋朝广泛接受的实质原因。当然,这也是职业分工潮流的体现,最终“官家”成为了宋朝皇帝的专用称呼。
通过这番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朝皇帝被尊称为“官家”仅仅是一种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称呼,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与古代的三皇五帝、秦始皇的“皇帝”一样,这一称谓旨在彰显尊贵与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