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蜀后主刘禅没有像他爸刘备一样雄才大略,导致最后自缚投降,蜀国在他的手上灭亡,被人们称作“扶不起来的阿斗”,成为了著名的反面教材。那么,刘禅真的就是一个实在扶不起来的昏君吗?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存在过很多很多的王朝或者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终将被取代,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亡国之君。他们因为昏庸、暴虐、软弱、无能种种原因葬送了自己的国家。相比之下,同样属于这一群体的蜀后主刘禅,明显有着自己的亮点。
第一,在政治上的才干。古代最有美誉度的君主,无不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政治才能、文治武功是考量君主优劣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方面,刘禅显然不能与他爸刘备相比。但是,刘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他没有独裁专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选择了放权。这就体现出他自身可能水平不算高,但他并不昏庸。
在人们的印象里,昏君和奸臣从来都是手牵手的。当大家劈头盖脸地骂刘禅昏庸的时候,应该想想,他有没有重用奸臣到压制贤良的地步?并没有,是不是?他宠信宦官黄皓,但是黄皓造成的危害与他的同行相比,显然不配跟他们作比较。
历史上奸臣陷害忠良的冤案我们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然而黄皓虽然陷害姜维,姜维及时避开,没有受到实质上的损害。
相反,纵观整个刘禅时期,前期是诸葛亮大权独揽,后期是蒋琬费祎相互制衡,这二位去世之后,还有董允和姜维。
可以说那个时候蜀汉本来人才就有限,值得重用的基本都被刘禅授予要职,在任用人才这一点上刘禅反而堪比明君。而且刘禅虽然放权却并不是无脑托管,实际上也在思考问题。诸葛亮街亭之战失败后挥泪斩马谡,上表请求自降三级,改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
在朝堂上刘禅问蒋琬,诸葛亮虽然降级却不交出实权,他的地位在蜀国也无法替代,也没有想要追究他的责任,他为什么要这样多此一举呢?
蒋琬回答说丞相这是为了显示赏罚分明。于是刘禅下诏准许诸葛亮的请求。试想,历史上的昏君,能有如此清晰的逻辑并愿意听从良臣的主张吗?
第二,在投降后的表现。刘禅绝不是个懦弱的傻子,而是大智若愚。大势已去的时候,他还想要活命,并且最终成功实现这一目标,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新王朝的统治者都会把旧王朝赶尽杀绝。
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没有逃走也没有抵抗,直接就自缚投降了。到了北方,司马昭故意设置蜀地的歌舞来羞辱他,刘禅的回答相当精辟:“此间乐,不思蜀也!”蜀国大臣郤正私下跟他说,你要说自己很想念蜀国,并且做出很悲伤的样子,司马昭就会放你回去了。
刘禅按照他的话做,装得一点都不像,最后哭不出来只能闭上眼睛。司马昭说这怎么像是郤正的话啊,刘禅睁眼说:“你猜对了,就是他!”
很多人都觉得刘禅说出这样没心没肺的话真的是没救了。可是如果理性思考呢?处在刘禅的位置上,他想要的只是活命,毕竟那并不是个简单的任务。如果他对司马昭坦白我就是想回蜀国,会怎么样?
司马昭可能像郤正说的那样放他回去吗?绝不可能啊,司马昭又不是三岁小孩,肯定会下决心杀了他。而刘禅的回答看似令人不能忍,却成功除去了司马昭的戒心,被封为安乐公,享受荣华富贵直到去世。相比于南唐后主李煜作词演唱而被杀,刘禅的结局明显好得太多了。
探讨历史问题不能从主观情感出发,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蜀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后主的昏庸,而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劣势。相比于魏国疆土辽阔人才济济,吴国经济发达据守天险,蜀国交通不便矛盾重重。
虽然刘禅撤走悬崖驻军,导致邓艾凿险蹦极偷渡阴平,在魏军逼近成都时不战而降,自身也有一定的过错。但他自己也知道,即使他下令固守成都,结局也必然是失败,只会付出更多无谓的牺牲。
总而言之,刘禅不如他爸爸昭烈帝刘备那样雄才大略,也不如他儿子北地王刘谌那样刚直壮烈,但他并不昏庸无能。他不是“扶不起来”,而是大智若愚。
上一篇:今天,一起缅怀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