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历史,若没有奥地利人希特勒的参与,是否还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的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已给出了答案。一战结束之后为了惩罚战败国,巩固战胜国的利益并对战败国的殖民地,领土进行瓜分,于法国的凡尔赛召开会议,最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确定了一战之后欧洲大陆的秩序。福煦元帅听闻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出了一句经典的话: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此言可谓是一语成谶,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二十年,德国再一次令整个欧洲为之颤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倒不是福煦元帅真的有所谓的超能力,能“开天眼”预测到未来的事,而是根据一战后战败国和战胜国的关系,以及战争性质,战后的秩序等综合因素,做出了合乎历史逻辑的判断,可以说,福煦元帅的眼光是很犀利,很精准的。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战之后划定的世界秩序所带来的必然产物,至于希特勒,只不过是起到了历史代理人的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德国国内的矛盾,并果断出手,抓住了历史给予他的机会。即使没有希特勒,德国的社会状况,依旧会塑造类似希特勒的法西斯式的狂人,只不过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无论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那么,得出此结论的内在逻辑,究竟在于何处?
一战结束后,为了巩固战胜国的胜利,彻底消除同盟国成员,尤其是德国的战争能力,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压榨。以德国为例,《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制裁措施,包括:
承认波兰独立,将西里西亚,西普鲁士等地区割让给波兰;原属于德国的石勒苏益格北部经过公投,归属丹麦;但泽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共管;将普法战争中获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割让给法国;同时萨尔煤矿的十五年开采权交给法国,主权归属在十五年后由该地区公投决定。
根据统计,德国因为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丧失了13%的领土。同时,莱茵地区成为了非军事区。可见,这份和约对于自俾斯麦以来战无不胜,将铁血精神熔铸进血脉的民族而言是多么屈辱。更令德国人不可接受的是,这还不算完,除了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的侵害之外,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完毕,且陆军人数被限制在十万,禁止发展重机枪等武器,且须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尤其是最后一项,不仅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更令德国人不服:战争是大家一起发动的,凭什么只有我们要赔款?就因为我们战败了吗?
《凡尔赛和约》的一些列不平等,在德国人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渐萌芽,生长,最终爆发。
一战之后,德国在经历了一阵平稳期之后,不久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二十年代末,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成为了暴风雨的前兆,这场危机之中,所有的欧美国家都被卷入,受到巨大冲击。各国为缓解经济危机对于本国的影响,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设置高额关税,撤回海外资产。而德国战后的经济,极为以来英美的投资,经济危机一爆发,则德国的经济立刻受到影响,民怨再次沸腾。而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政府无力解决经济危机,共和制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抨击。
不仅普通百姓,即便是德国的垄断资本家,也对政府感到不满,他们希望出现一位极权领袖来恢复德国经济,带领德国走向强大。因此,当希特勒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走上竞选台之时,几乎德国所有的煤钢垄断资本家都明确表示了对希特勒的支持,希特勒的上台已经势在必行。在民族仇恨和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下,德意志,这座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发动。
德国在磨刀霍霍的同时,英法则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英国在一战之后,实力大为减弱,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再,因此国内政治家极力避免战争,幻想通过和平局面来维持大英帝国残余的统治力;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对一战之中巨大伤亡触目惊心的印象,英国国内普遍存在悲观,反战的情绪,政治家的政策,自然是顺应选民的要求,极力避战;而法国在一战结束之初,极力寻求制约甚至瓦解德国,但由于第三共和国政府的更迭,右翼保守势力掌权,其对外政策日趋保守,同时,法国的经济危机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因而其根本无法应对战争,只能谋求和平解决一切争端。
德国国内的民众情绪激昂,复仇之火熊熊燃烧;而外部环境宽松,欧洲大国普遍对德国的“过分举动”采取妥协政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
故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对于二战爆发的结果而言,影响极为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一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积累矛盾的集中爆发,从一战结束的一刻起,二战便注定要爆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