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三角洲,位于越南北部,与我国接壤,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这个地区的平原由红河及其支流太平江形成,总面积约为15,000平方公里,却能养活着2300万人口。这里的土地肥沃,是越南乃至世界著名的产粮区之一。越南以水稻为主要农产品,每年能够丰收三季。红河三角洲的水稻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求,还出口了数百万吨到国外。然而,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国的郡县,属于古代中国的疆域。
在历史上,红河三角洲与岭南一同构成了秦末大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的国土范围。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越南北部再次被归入中原王朝的统治,成为中国的郡县。然而,仅仅在20年后,这个机构就被废除。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最终放弃了这片富庶的红河三角洲?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粮食是百姓生存和士兵作战的基本生存物资。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正值“小冰河时期”,百姓吃不饱饭的情况普遍存在。如果能够占领红河三角洲这个富庶的水稻生产基地,将有助于解决国内粮食供应问题,缓解明朝国内的矛盾。但为什么最终选择放弃呢?
首先,红河三角洲地区并非像现在一样繁华。就如同今天的海南虽然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但在古代却是一个热带丛林聚集、瘴气疾病流行的夷蛮之地。古代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同样如此,在明朝时期,越南也被称为安南,充满了热带雨林和瘴气疾病。
其次,明朝在征服安南时,虽然军事力量雄厚,但并不缺少粮食。明朝在建国初期已经通过休养生息充盈了粮仓。然而,他们采用强硬手段对安南进行管理,导致地方反抗频繁。明朝的行政规章无法在这片土地上发挥作用,反叛活动层出不穷。
另外,安南的瘴气弥散使得明朝军队与民众大规模迁徙和居住在那里变得困难。当时,明朝大军虽然攻下安南,但反抗力量依然存在。这些本地反抗力量不仅勇猛,而且充分利用热带丛林的优势进行军事反叛。明朝中央王朝的行政规章无法在安南发挥作用,管理变得艰难。
最后,明朝在征服安南后,每年税收只有7万两,而军费支出高达数十万两,甚至在高峰期达到一百万两。加上明宣宗朱瞻基受到“德政”思想的影响,以及明太祖“不征之国”的祖训,他们看到征服安南只会是国库的负担。因此,最终明朝选择了让安南脱离成为藩属国。
结论:在现代看来,明朝放弃红河三角洲可能是一种可惜,但在古代却并非失算。由于这片土地的困难管理、居民反抗、高昂的军费开支等原因,最终放弃这一富庶之地,也是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