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第一冤案,导致司马家族统一三国延迟16年,一人决定三国命运。下面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如果曹魏一个名将不早早冤死,三国分立的局面,可能提前十六年结束。这个名将是谁呢?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了的名将邓艾。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诚不欺我等,邓艾蹉跎多年,终于当上了典民功曹,得到了去洛阳汇报情况的机会,并有机会见到了司马懿,其才能得到了赏识,先被征召为太尉府的掾属,之后又担任了尚书郎一职。不过他的进升之路,并没有就此中止——不久之后,司马懿派他去东南一带考察屯田一事,他回来之后,不但提出了兴修水利,以便于屯田的建议,还提出了大规模屯兵的设想,认为这样可以为伐吴做好充足的准备。他的两点提议都得到了司马懿的认可,并得以实施。《三国志》称:“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大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意思是说,曹魏在淮南一线,随时可以进入战争状态,兵源和粮草都充足,是邓艾的功劳。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蜀军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等前往阳安关口拒守。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二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斩蜀将傅佥,收降蒋舒,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长驱南下。
主将是钟会,邓艾的作用仅是牵制姜维而已。可是当姜维甩开他,前往剑阁阻挡钟会之后,他并没有追赶,反而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城下。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遇不可!”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刘禅又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
此战,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邓艾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抬棺至军营拜见。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邓艾约束部众,进城后,没有发生抢掠。他安抚投降的人员,使他们复任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
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冒险之举,竟然成功了,他一举成为了灭蜀最大的功臣。可是这个时候,钟会不乐意了,因为钟会本就怀有异志,想据蜀地而自立,于是他联合监军卫瓘等人,一起诬告邓艾谋反,从而导致邓艾被收押。后来钟会自己谋反失败被诛,卫瓘害怕邓艾回到洛阳之后被平反,从而让使自己受到牵连,就是命人追上囚车,杀死了邓艾。一代名将,一个灭蜀最大的功臣,就这样被诬告,含冤入囚车,然后不明不白的死亡了。
钟会叛乱失败,卫瓘就用私仇煽动田续去追杀邓艾【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如果只说邓艾的死,还可能是卫瓘专断独行,可是在洛阳的邓艾子嗣也惨遭杀戮,家人也被流放到西域!而能做到这点,除了司马昭没有其他人了,卫瓘不过是司马昭的枪而已。看到一代功臣落到如此下场,和他一起伐蜀的同僚杜预看不下去了,直接当着众军面指责卫瓘道“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望已高,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将何以堪其责乎?”毕竟和出身寒门没关系没后台的邓艾不同,杜预可是司马家的女婿,卫瓘自然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马上下马道歉。可是道歉又有什么用?人死不得复生。而杜预敢站出来指责卫瓘就已经很了不起,而对于幕后的司马昭,人们自然只能三缄其口,毕竟司马昭掌握着政权,而且还是敏感时期(魏晋交接之时),此刻为邓艾平反就等于在说司马昭冤杀功臣,这么大的风险自然没人敢于去冒。
众所周知,蜀汉公元263年灭亡,两年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以晋代魏,又过了十五年,东吴才灭亡,华夏大地才再一次大一统。或许邓艾不早死的话,司马家族的统一大业,不会拖延这么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邓艾早在司马懿时期,就已经开始为伐吴筹谋有关,还与他在灭蜀之后提出的建议有关。
《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后,他曾上书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意思是说,他认为灭蜀之后,立马伐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应该一边在蜀地煮盐炼铁,一边制作舟船,准备伐吴之事,与此同时还对东吴晓以利害,就可能不战而屈吴。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难得知,不管以邓艾之前的战功而论,还是就这一建议本身而论,他都能够迅速灭掉东吴,替司马家族提前完成统一大业。只可惜,他并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一事业,便含冤而死,而司马家族而又等了十余年,才成功灭吴。可以说,他的死是曹魏第一冤案,令人唏嘘,而司马家族失去他,也是一项不可挽回的损失。
邓艾通晓军事,是难得的将才,在灭蜀的过程中居功至伟目光远大,其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度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而且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末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同样,他不会自保,灭蜀后居功自傲,终招杀害钟会才华出众,屡有奇谋,独自支持司马昭灭蜀更是看出其的高瞻远瞩,是难得的谋士。但他借灭蜀之际打击邓艾,结交蜀汉名流想自立政权,则是典型的见利忘义的小人姜维思维缜密,文武双全,是难得的将才。一生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