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变相比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在这场皇位的争夺战中,朱棣成功以一藩之地夺得的皇位,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关于这场战斗,朱允炆犯下的错是非常之多的,其中最让让人觉得他愚蠢的是在明史中记载的一段。《明史·本纪·卷五》中记载:“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如果这段话记载为真的话,那么也就是说是朱允炆在这种皇位争夺的关键时刻,竟然犯了最不该犯的错误,竟然还顾及自己的名声,不想让自己背上杀叔的名声。那么历史上朱允炆真的有说过这段话吗,他的意思真的是让诸将不要伤害到朱棣吗?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危急时刻,谁还会在乎自己的名声,而且这还是朱棣先造反的,于情于理对朱允炆都没有任何损失。而且我们来看一下在靖难之战中,朱棣不仅没有不受伤,而且还有数次遭受过生命危险,如果不是运气好的话,现在坟头的草大概都换了好几茬了。
第一次受到生命危险就是在济南城的时候,当时城里的铁炫怕朱棣真的决黄河之堤,于是他派人假装向朱棣投降。结果在朱棣进城的时候,却是千斤铁闸直奔头顶而来,幸好当时控制机关的人时间预估错误,铁闸砸中了朱棣的马头,朱棣成功逃过一劫。
第二次是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被平安追的到处乱窜,幸好危急关头,平安坐下的战马马失前蹄,马蹄断了,让朱棣逃了一命。当后面朱棣问平安当时如果不是马失前蹄的话,是否会真的杀了他,平安的回答很干脆“杀之”。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当时的南军将士来说,并不是真的如明史记载那般,不敢对朱棣放一箭,该杀的时候绝不手软。
那难道是明史记载错误,朱允炆没说过这话?虽然明史是清朝人所编写的,但是作为正史,里面的一些东西却也不是胡编乱造的,多多少少都有些依据。
因此我认为朱允炆不一定说过和明史中一样的“毋使负杀叔父名”,但是应该也说过类似的不要让他背上杀害叔父的名声。不过话是这样的话,意思却不一定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那个皇位争夺的关键时刻,如果朱棣不死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朱允炆死了,朱允炆就算是再怎么书呆子也不至于不懂这个道理。因此在我的理解中,朱允炆说的不让他背上杀害叔父的名声,是告诉底下的将领们,你们在战场上能杀了朱棣就把他给杀了,千万不要俘虏后带到京城了,这样朱允炆就不好动手了。
而他的意思也被南军们贯彻得很到位,不管是铁炫还是平安,对于朱棣都是能杀就杀,绝不手软。唯一没想到的就是朱棣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连自己的马都因为中箭死了好几匹,就他一点事没有,这大概就是所说的天命所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