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过,具体原因不在乎两点:第一,蜀汉当时的形势,除了以攻为守之外,别无他途,一旦停止进攻,只能灭亡得更快;第二点,就是诸葛亮本身是一个有抱负的人。
先说第一点,蜀汉从国力来讲,根本不是孙吴和曹魏的对手,这一点很明显。因为蜀汉是三国中人口最少,兵力最薄弱的。而三国中以曹魏最强,其人口总数超过了吴蜀两国之和。在蜀汉彻底失去荆州后,蜀汉的命运已经很明显,那就是只能被灭亡,因为诸葛亮当初的设想是“一旦天下有变,则两路出兵”。所谓两路出兵,就是从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一路攻宛洛,一路攻秦川。
也就是说,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此时,两路出兵已然不可能,即使天下有变,也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灭亡,不可避免。而诸葛亮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延缓蜀汉的灭亡,同时争取希望。
何出此言?
实际上,诸葛亮将蜀中治理得非常好,这足以使得社会为他北伐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他所要做的,是不能让曹魏有机会好好准备伐蜀,因此他需要主动出击,必要时联合孙吴一同行动,让曹魏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是比较自信的,所以他也一直在试着能不能在军事上取得质的进展,虽然灭魏国的可能性很小,但总归还是有一点希望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诸葛亮自己是一个政治家。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于,政治家怀有理想,而政客总是在计较自身利益。诸葛亮无疑是一个政治家。实际上,从他的一系列做法,以及作品上看,诸葛亮的理想很坚定,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他即使有一线希望也不会放弃。
第二个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很多人都怀着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不愿意去相信历史上真正存在为了理想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然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做法,只能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