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1月,红顶商人胡雪岩感觉不久于人世,便将家人叫到跟前,留下三条遗嘱:
1、“后人不要经商;
2、后人不得从政;
3、胡姓子孙不与李姓通婚。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由此可见,胡雪岩对李鸿章,那是刻骨铭心的恨。那么,胡、李之间,究竟有过什么深仇大恨呢?
这来龙去脉,还得从胡雪岩走上经商之路说起。
一、
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安徽绩溪人,13岁移居浙江杭州,清朝末期人,一生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坐落于杭州元宝街的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出身清苦,年少失父,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胡雪岩历少年之苦,十分懂事,做事勤快踏实,后在钱庄当伙计,深得老板喜欢。
胡雪岩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做人通达,出手大方,善于施雪中送炭之援,而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让他结交了王有龄,在助王有龄步步登高的同时,自己得到了迅速而长足的发展。
王有龄,字英九,号雪轩,福建福州人,出身官宦之家,后随父官至杭州,在杭州读书长大。但不久,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每天流落于杭州茶楼酒肆,颇为潦倒。
王有龄没官、没钱、没地位,且性子倔强,脾气古怪,很多人因此视为异类,敬而远之。独胡雪岩慧眼识珠,认为王有龄非池中之物,多有亲近。
父亲在世时,曾给王有龄捐官“盐大使”,但由于父亲去世,家无积蓄,无钱疏通关系,故一直未能补到实缺。
有一次,二人喝酒聊天,王有龄告诉了胡雪岩此事,并说,如果有钱运作,他想改捐知县,因为盐大使虽大,无非捞几个钱罢了,知县虽小,却是一县的父母官,能杀人,亦能活人,是一个可以好好做一番事业的平台。
这番极有见地的话,让胡雪岩肃然起敬。
胡雪岩问运作要多少银钱。
王有龄说500两。
几天后,恰好钱庄有一笔呆帐被胡雪岩想方设法收到,他便打了个时间差,将这500两银子借给了王有龄,让王有龄感激得热泪盈眶。
有钱人借钱,那借的是钱;
像胡雪岩这种没钱的人借出如此巨款,那借的是命。
因为,如果王有龄还不上,胡雪岩不但工作不保,还将吃官司,甚至身败名裂。
让王有龄感激万分的,正是这一点。
王有龄拿到这沉甸甸的500两银子后,立刻赴京,经过一番运作,果然被吏部签发浙江,补了实缺,随后一路升迁,官至浙江巡抚。
王有龄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他成为封疆大吏之后,设法让胡雪岩离开原来的钱庄,自立门户,开设了自己的钱庄,王有龄将浙江府库交胡雪岩代为署理,所有银钱,皆经胡雪岩的钱庄进出,同时,胡雪岩又兼营药店、丝绸、茶叶等,太平军事起,王有龄还将军粮漕运交胡雪岩协理,胡雪岩因此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盆满钵满,短短数年间,就成为了浙江巨富。
随着太平天国势力的扩大,战争不断交织,王有龄以浙江巡抚身份镇守杭州,结果被太平军包围,孤城无援,陷入绝境,最后以身殉国。
二、
王有龄殉国后,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将自己的得力干将左宗棠推荐为新的浙江巡抚,太平军势如破竹之际,左宗棠走马上任,全力督促军务,抵抗太平军。
作为与浙江官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胡雪岩,在好友新逝、悲痛未平之时,不得不放下悲痛,开始结交新任巡抚,一来为己,做生意;二来为国,平叛乱。
左宗棠上任伊始,王有龄作为地方士绅,积极响应左宗棠的战略安排,主动为他排忧解难,特别是在他补给不足、银钱不够之际,胡雪岩慷慨解囊,筹集了大批粮草,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使他迅速在浙江官场站稳了脚跟,左宗棠大喜,对胡雪岩开始刮目相看。
杭州收复后,左宗棠给胡雪岩派了个总管的差事,让胡雪岩牵头负责战后重建诸多工作,并将战争中频繁来往的军饷、钱粮都让胡雪岩的钱庄打理。
所以,胡雪岩虽然没有了王有龄的支持,但左宗棠的到来,不仅没让他的生意受损,反而更多更大,利润更丰。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胡雪岩感激于左宗棠的提携和帮助,便在与外国商人交往经营的过程中,利用外国人先进的资源,帮助左宗棠训练了一支常捷军,这支规模不算很大的军队,却训练精良,装备先进,让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捷报频传,屡战屡胜。
此后,胡雪岩便成了左宗棠的钱袋子,倚为智囊,引为心腹。
胡雪岩在左宗棠的用心帮助下,生意越做越大,其经营门类不但涉及钱庄、药店、丝绸,还涉及漕运、军火,更兼及外贸,很快实现了从大老板到大富翁的华丽转身,胡雪岩的事业因此达到巅峰,他的商业帝国更是在部分行当垄断了浙江,遍布天下。
胡雪岩既是个商人,也是个君子,而且内心善良,懂得慈让。他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不是忙于数钱,而是做慈善事业,在战乱之际,江浙一带百姓受损最大、遭苦最重,胡雪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拿出专门的资金,在杭州等地广设粥厂、善堂、义垫等机构,对百姓施以援手。也正是因为这种范围广大的救济,让杭州周边之地的百姓没有因生活困苦而闹事,没有造成次生灾害,又一次为国家、为地方帮了大忙。
也就是在商业商业帝国立起之际,胡雪岩因为助左宗棠西征有功,受到了朝廷的表彰奖励,朝廷任命胡雪岩为布政使,并赏戴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
从此,胡雪岩成了真正的晚清首富,当时最著名的红顶商人。
三、
曾国藩曾氏门下有三位最得意的门生,一为左宗棠,二为李鸿章,三为沈葆桢。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之后,这三位在他的力荐下,得到了破格提升,左任浙江巡抚,李任江苏巡抚,沈任江西巡抚,皆为封疆大吏,一门三大吏,成就一时之盛。
不过,左宗棠与李鸿章虽然同出曾氏门下,但二人独当一面之后,却因各自的得益而开始交恶,最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累了胡雪岩。
其实,事情的起因很小很琐碎,就是在左宗棠收复浙江的过程中,李鸿章却带领他的淮军前来争夺战果,还顺便掳掠了大把钱财,惹得左宗棠大怒,以“纵兵越境劫掠”之罪弹劾李鸿章。当然,李亦一巡抚,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自然不了了之,但二人却从此交恶。
关键是,二人立朝,意见上分歧很大。
左宗棠主张要重“塞防”,认为新疆是国防要塞,保住了新疆,就保住京师。
李鸿章则主张“海防”,认为外敌将来自海上,应当把西征的军费,用做海防,确保京师无虞。
但朝廷听从了左宗棠的建议,派他为西征之帅,平定叛乱,结果还真让他成功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快成为了慈禧的红人,不仅受封二等恪靖侯,而且被重用为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等同宰相。
李鸿章进士出身,未能入军机处。他左宗棠不过一幕僚举人出身,却成了炙手可热的军机大臣。
左宗棠的走红,颇让李鸿章眼红。
更为关键的是,李鸿章仍然坚持“海防”第一。
为了让海防成为国策,必须扳倒左宗棠,而要扳倒左宗棠,就必须先搞垮胡雪岩,毁了左宗棠的“钱袋子”,如果“钱袋子”没了,他左宗棠纵是有三头六臂的“巧妇”,也只能望着“无米之炊”而干瞪眼了,必然前功尽弃。
为了扳倒胡雪岩,李鸿章可谓煞费苦心。
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胡雪岩因与洋人贸易多年,有着良好的互信和口碑,曾向洋人银钱借1800多万两助其西征。
当时,为了从洋人手里夺回生丝定价权,打击洋人对中国蚕农的剥削,胡雪岩斥资2000万,在上海开办了蚕丝厂,高价收购蚕农生丝,收丝百万担,让洋人无丝可收。
但就在他与洋人斗法即将胜利之时,爆发了中法战争,影响了生意,同时欧洲又传来生丝丰收的消息,两边夹击,造成生丝价格狂跌。
一看此行情,李鸿章果断对胡雪岩痛下杀手。
他首先利用自己的权力,迫使胡雪岩的蚕丝厂无法开工,胡雪岩只得贱卖生丝,造成亏空1000多万,致命资金周转困难;
接着,李鸿章得知胡雪岩有一笔80多万的银行贷款到期,这笔钱是左宗棠委托胡雪岩以个人名义贷的,由外国银行担保,朝廷每次在贷款到期前拨款给胡还贷。李鸿章又利用权力,扣留了这笔还贷拨款,胡雪岩得不到还款资金,外国银行受担保影响,又一再催促,胡雪岩只好贱卖实业,自己还上贷款。
胡雪岩还款后,李鸿章再下圈套,四处散布胡雪岩破产的消息,酿成挤兑风波,为了应对挤兑,胡雪岩又只好变卖家产。
自挤兑风波一发,仅仅3天时间,胡雪岩30年辛苦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三日之间便轰然倒塌。
随后,李鸿章又对胡雪岩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上书慈禧太后,状告胡雪岩为左宗棠西征向洋人贷款时,收了洋人的回扣,还贪污粮饷。
慈禧闻听震怒,立即下令将胡雪岩革职抄家。
1885年9月,左宗棠因病去世。2个月后,胡雪岩抑郁而终。
死前,胡雪岩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那个“胡李不通婚”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