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中的怀柔战役,在史上被称为“长城抗战的最后一战”,而这一仗的前敌总指挥,则是时任第35军210旅旅长的叶启杰将军。
今天,老丁叔就和大家说说叶启杰将军的故事。
叶启杰是福建建瓯人,1895年生,辛亥革命后参加学生军进入南京入伍生队,后入福建陆军小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傅作义部,从排长做起,到中原大战前已经升至晋绥军第2路军第10军29师师长。
1931年,自日军发起“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之后,又侵占热河,此时华北危机、北平危机,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已经摆在中华民族的面前。为了抵御日军进一步的侵略,1933年初我军官兵在长城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一线筑起了新的长城。
傅作义将军的第35军开赴长城抗战前线,是在1933年的2月,他们先是在驻守张家口、昌平。长城抗战3月打响后,宋哲元部29军在喜峰口与日军苦战;徐廷瑶军,关麟征、黄杰两师的中央军在古北口南天门一带十余里战线上与日军血战,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为阻止日军南下,傅作义部于5月份从他驻守的昌平调往怀柔西北高地经石厂、高各庄、齐家庄一线,修筑防御阵地并指定210旅叶启杰旅长为战役前敌总指挥,指挥210旅和218旅。
这场被称为“长城抗战的最后一战”,正式开打的时间是在1933年的5月23日,日军动用了铃木和川原两个旅团,以30余门重野炮、10余辆坦克和15架飞机作掩护,向我守军阵地发起猛攻。
我守军虽然武器没有日军先进,但在气势上并不输于日军。
当日军迫近时,官兵个个如猛虎下山,发挥三十五军传统的飞刺刀肉搏近战的威力,与日军短兵相接,使敌人的重武器失去了效用,只杀得日军争相逃窜,遗尸遍地。在这一天里,日军发动了十余次进攻,都被英勇的210旅官兵们击退。
当然,我军的损失也惨重。
5月23日这一天,我军将士们从凌晨4时至下午7时,连续与敌人血战了15个小时,仍然斗志不减,阵地固若金汤。
然而,正当叶启杰和战士们把凶猛的日军杀得哭爹喊娘、四处逃窜,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之时,就接到了军委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命令,给傅作义部下达了停战命令,要求他们立即撤出阵地。
此举,让参战的官兵感到非常气愤和无奈。然而,更令他们感到耻辱的是,正当他们在战场上与日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之时,何应钦他们竟已经与日军签下城下之盟:塘沽协定!
面对这样的结局,叶启杰气愤难耐,他在日记中记下当时的心情:“长城抗日,怀柔抗战,视死如归。塘沽协定,愤而请退。”
此后,气愤不已的叶启杰数次向傅作义请辞,然而傅将军没有答应,仍劝他到陆军大学学习。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傅作义担任新组建的第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而叶启杰也刚好从陆军大学毕业回到傅部,担任第二集团军参谋长,辅助傅作义指挥了南口、张家口战役、大同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守城、偏关战役、五原战役等战役。
抗战胜利后,叶启杰调南京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待编,在此期间他三次请辞,要求回原籍,这是为何呢?
原来是因为当时老蒋背弃了“双十协定”,叶启杰不愿意参加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战争,他的枪口只对准外敌,于是在数次请辞获准后,1947年回到了建瓯,并在建瓯中学谋了个老师的差事,教学生历史。
那么,这位抗日英雄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新中国成立后,叶启杰将军仍在建瓯中学教书,退休后不久,先是与长子在咸阳一起生活20年,晚年又被女儿接到兰州奉养,一年后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