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最彪悍的家族:崛起于宁古塔,凭赫赫战功“挤进”满洲八旗
迪丽瓦拉
2025-07-18 22:33:29
0

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宁古塔”这个地方非常熟悉,

但凡触碰到皇上“逆鳞”的人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做苦工。

著名的“下饭神剧”《甄嬛传》中,甄嬛一家就被下放到苦寒无比的宁古塔里做苦工。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这谁都不愿意来的地方,竟然是一个家族的居住地。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祖居宁古塔·——?

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地区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今牡丹江市海林县,新城位于今牡丹江市宁安市。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地区是东北东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宁古塔最早设驻防始于天命十年,“兴佳,镶蓝旗人,天命十年,以佐领驻防”。

此时努尔哈赤为顺利收复东海三部而在宁古塔设驻防,由此宁古塔驻防是东北边疆地区设置驻防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满洲士兵聚集地区。为巩固东北边防、抵御沙俄入侵,

顺治十年(1653年)在原宁古塔驻防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宁古塔昂邦章京,并调八旗兵驻守宁古塔,宁古塔地区军队人数扩增。

康熙元年(1662年)为进一步巩固东北边疆稳定,设置宁古塔等处将军,提升了宁古塔地区级别。宁古塔将军的设立与边防危机有关,清初沙俄入侵东北边疆,作为东北北部的驻军,

宁古塔将军承担起抵抗沙俄的责任,宁古塔地区的驻军成为抵抗沙俄的主力军。

自此,宁古塔将军成为宁古塔地区的权力中心,中央更好地对地方有所控制,也为抗击沙俄的斗争提供政治支持

康熙五年(1666年),宁古塔将军迁入新城“宁古塔城旧在觉罗城北五十二里,康熙五年移驻于觉罗城西南八里,今梅勒章京所居者新城也”。

随着宁古塔地区位置重要性和宁古塔将军政治地位的提升,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管辖地域扩张

,涵盖地区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宁古塔将军所属,东至东海,东南至希喀塔山海界,北至飞牙喀海界,西至威远堡盛京界,南至土门江朝鲜界,北至发忒哈边”。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在清朝并不属于黑龙江管理范围之内,在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正式并入黑龙江管理。宁古塔地区官员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显示出清王朝对东北边疆地区控制的不断深入,也使东北边疆区得以开发。

据调查所知,当时萨布素家族前六代居住于宁古塔旧城,七代至十七代一部分居住于瑷珲地区,十八代后分散居住于卜奎、黑河。瑷珲、阿城等地区,宁古塔地区还存有富察哈拉家族后代。

据宁安地区家谱右上序言所记载:“丁卯年奉特旨移驻吉林宁古塔。后因防事戒严,奉旨钦加虽哈纳为宁古塔城守卫之职”由此可看出富察哈拉家祖居于宁古塔地区。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一部分家族成员随萨布素将军迁移至北部边疆地区,一部分留守于宁古塔地区。萨布素家族是宁古塔驻军的组成部分,家族中的成员在宁古塔地区担任佐领等职位。

抗俄名将萨布素就是宁古塔地区佐领出身,逐步成为黑龙江将军,其子常德则任宁古塔将军,萨布素家族为宁古塔地区和黑龙江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萨布素为抗俄名将,因军功显赫从而逐渐升迁,成为黑龙江地区的实际管辖者。萨布素最早在宁古塔地区担任职务,在军中逐步升迁,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驻地移驻吉林乌拉,萨布素承担起宁古塔地区的军政要务,第二年晋升为宁古塔副都统。

因萨布素家族并没有完全迁移宁古塔,因此留守部分继续承担宁古塔地区驻防责任,之后萨布素的儿子常德在雍正八年(1730年)任宁古塔将军

。经过社会历史与家族的不断变迁,形成了现在宁安地区的萨布素家族。

移驻黑龙江地区的萨布素家族分布状况由集中到分散,首先是移驻瑷珲城,大部分家族成员受到军事屯田政令及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在瑷珲形成聚集村落,自此定居,另有一部分家族成员跟随萨布素将军移驻卜奎(齐齐哈尔)。

在1900年受外部侵略势力的影响,举家搬迁至黑龙江中南部地区,家族分布呈现散落状态。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国侵略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沙俄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抢占了大量领土。

面对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清王朝采取妥协态度,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条约规定了“瑷珲对岸精奇里(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来的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划定了中俄双方的疆土范围,但沙俄仍不满足,窥视中国东北地区。1900年沙俄借义和团爆发、保护中东铁路的借口出兵中国。

在江东六十四屯与海兰泡制造惨案,使东北北部边防彻底崩溃。江东六十四屯与海兰泡的居民被驱逐。

惨案状况在《瑷珲县志》中记载“于二十一日午前十一时钟时,遥望彼岸,俄驱无数华侨,圈围江边,喧声震野,细瞥俄兵,各持刀斧,东砍西劈,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飘溢,毙满江津;有随浪力拥过者八十余名,赤身露体,昏迷不能作语。”

江东屯户四散逃往,死伤无数,江东地区失守。萨布素家族在海兰泡惨案发生前,从俄罗斯朋友那里得知消息,向南逃往四散于黑龙江地区,形成现在家族的分布情况。

?——·萨布素的家族结构·——?

清朝萨布素家族的家族结构经历受到王朝对满族管理措施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

女真部落阶段

,此时处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之前;

第二阶段为

满洲八旗阶段

,萨布素的先祖归顺努尔哈赤后将其编为满洲八旗;

第三阶段为

佐领下的旗民

。最后受到外部侵略势力的影响,家族组织松散,散落黑龙江各处。

三个阶段不同的家族结构,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变迁。

海西女真是生活在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女真部族,海西一词来源于

元朝设置的海西宣慰司

,在明朝时期将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称为海西女真。

经过考证,海西女真的生活范围在“系指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今依兰的松花江地区”,生活在此地的女真族经常受到野人女真(东海女真)与蒙古的侵扰,因此南迁至靠近开原地区的松花江沿岸及辉发河流域,在此形成扈伦四部。

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

,是由“不同语族的氏族部落组成”

,这些氏族部落包括女真族及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群的先祖。

野人女真居住地距中原地区较远,为古代东北地区的最北部,生产生活方式只依靠渔猎业,因此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相比更具有游猎民族的特点

随着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的南迁,东海女真中的一部分来到了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的故地。

萨布素家族的前身处于女真部落时期,由于萨布素先祖史料及相关记载较少,因此不能准确地判断萨布素家族属于女真部落分类的哪种。

但根据家谱右上序言部分所记载“夫傅氏始祖尔德依,原长白山發基满洲系我户之总礎也。”,本文推测在萨布素家族在未归顺清朝统治者时,处于海西女真生活地区,为海西女真氏族部落中的一部分。

?——·满洲八旗阶段·——?

八旗制度是后金与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清朝能够形成的基础。

八旗最早建立于努尔哈赤时期,“太祖高皇帝辛丑年初建初设四旗,曰黄旗、曰白旗、曰红旗、曰蓝旗,以纯色为辨。每旗下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辖以牛录额真一人”,后增设四旗:

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白旗,最终八旗制度形成。

八旗以牛录为单位,牛录最初是女真族狩猎的生产组织,女真族狩猎是集体活动,十为一组,各出一个箭头,选取一人为暂时的领导者,称为牛录额真。

后由于生产水平的提升,牛录从生产组织转变为军事组织。

努尔哈赤为管理建州女真、统一女真各部,在牛录的基础上创建八旗制度。

为进一步管理八旗,努尔哈赤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固山就是一旗。

后在顺治十七年(1644年)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扎蘭章京为参领,牛录章京为佐领。”经过清朝几代统治者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贯穿清朝统治的八旗制度。

除努尔哈赤管理的建州女真被编入八旗外,女真统一战争中归附的女真部落及俘虏女真人都被统一编入八旗中,后又设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

萨布素家族在“国初归附”[1]于王朝统治,被编于八旗内。

萨布素家族属于镶黄旗,镶黄旗设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也就是甲寅年“甲寅年定八旗之制,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结合后金建立的时间1616年,可推断萨布素家族是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归附于统治的。自此开始了家族八旗驻防的责任。

?——·佐领旗民阶段·——?

佐领的前身为牛录额真,在顺治年间改称为佐领“该牛录额真曰牛录章京,汉文则牛录曰佐领云”,是为管理八旗驻防而设立的,是八旗驻防最基础的管理组织。

佐领主要分为两类:

旗佐领和内佐领,

旗佐领是八旗驻防的主要构成单位,内佐领主要是指包衣佐领和旗鼓佐领。旗佐领是满洲八旗驻军最基本的单位,旗佐领的任职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袭佐领,一种是中公佐领。

佐领的职责为“

掌稽所治户口、田宅、兵籍,岁时颁其教戒;协理各官掌章奏文移、计会出纳”。萨布素家族主要是在佐领管理下的旗民旗兵。

萨布素家族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前生活在宁古塔地区,顺治十年(1653年)设宁古塔副都统,下设8名佐领,顺治十二年(1655年)增设4名,共12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增设3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增设1名,乾隆二十五年将打牲乌拉佐领2名迁入宁古塔。”

萨布素家族就是在宁古塔地区佐领下的旗民也是旗兵,其中萨布素曾任宁古塔副都统一职,

“顺治间萨布素由领催授骁骑校,康熙十六年累迁协领,皆在吉林。明年擢宁古塔副都统”

,在萨布素累迁的过程中,康熙七年(1668年)因抗击沙俄有功迁至佐领

,因此萨布素家族在宁古塔地区的家族组织形态处于佐领管理下的旗兵。

康熙十五(1676年),因抵御沙俄入侵的原因萨布素家族一部分成员跟随萨布素将军移驻于黑龙江地区。清朝萨布素家族在黑龙江主要驻守瑷珲地区,瑷珲城又称黑龙江城,

黑龙江城驻防设有“协领四人,满洲佐领十六人,索伦达呼尔佐领八人,汉军佐领二人,满洲防御八人……,官屯领催三人

?——·结语·——?

通过对萨布素家族结构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萨布素家族结构的变化与国家政治需求密切相关。

家族的组织结构随着王朝建立与巩固的需求发生转变,家族从氏族部落成为统一的军事组织,又发展成为生产组织,不断地变化也体现出家与国共生的现象,以及家族结构转变中透露出萨布素家族与清朝之间的家国情怀。家族迁移过程的背后,是国家政治的变迁史,也是家族发展的兴衰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1944年3月18日,山东临沂县的 小姜庄小学 ,下课铃声响了起来。 教师 刘元奎 站在讲台上,没有...
原创 淮... 推荐观看 视频加载中... 推荐观看 《大运河口述史:清代尚书李宗昉》 上学时他被认定将来“国士无双...
记者探访革命老区陕西甘泉:这里... 红色资源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结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
原创 中... 清朝的这个皇室很有意思,此前几个朝代的皇室成员寿命大差不差,平均寿命虽然高不到哪去,但都很平均 但唯...
原创 乌... 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原本同是苏联加盟的共和国,两国之间有着百年的历史渊源。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国...
原创 成... 成吉思汗发动对西域大国花剌子模的战争之前,开始考虑他百年之后,把班交给谁的问题 ? (成吉思汗画像...
原创 关... 诸葛亮冷冷地说了这十一个字“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就是这十一字让刘备毫不犹豫的要了长子刘封的性...
原创 澳... 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行贿中国澳门地区的一些地方官员,以租借的名义占据了澳门的部分土地。后来明...
原创 一... □记者吴拏云文/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将军在铜山(今东山岛)誓师,随后率军与郑克...
原创 南... 建军节的建立的直接依据就是南昌起义,可见此起义的重要性。 但是在1957年,国家为纪念起义30周年时...
原创 苏... 俄罗斯人和波兰人其实都属于斯拉夫人,不过波兰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却结怨很深。两个国家的仇恨主要...
原创 吴... #古籍里的历史# 白起是秦国人,是秦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将,靠军功从底层一步步成长为秦国左庶长,封武安...
原创 给... 张居正的集权变法是明政府对晚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积极回应。张居正能在短短10年间取得如此成就,正是...
原创 中... #头条创作挑战赛# 1.日本海不是日本的,地处中俄朝日韩五国,是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 唐朝称其为渤海...
原创 李... 中国历史上,从农民成长为皇帝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有朱元璋一人,但要是算上割据政权的话,人数就变多了。比...
原创 司... 司马昭不杀刘禅,只因刘禅门匾的3个字,倒着念你就全明白了。 每每回望三国历史,都会觉得十分滑稽。曹操...
原创 1... 1983年的一天,邓小平参加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严厉地批评了公安部长刘复之。 邓小平说,刘复之工作不力...
原创 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 文首是一篇著名的佛偈,道出了佛法无相...
原创 这... 中国史上存活世间最长的王朝是哪一个?这个问题一出,大家先想到的肯定是历史上那些较为繁荣的朝代了。是以...
原创 慈... 1898年,光绪帝向全国发诏:“ 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日驰送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