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通过百年考古,夏代问题可以追溯到龙山时代晚期,似乎已成共识…
但是史载夏代“龙兴之君”是大禹,为什么《
夏商周断代表
》未提及此事?难道是秘而不宣?亦或是没有发现?那么夏代纪年(
前2070年
)又是如何确立的?难道刨除大禹还有别的标准?真是匪夷所思,让人不可思议…
一,质疑《史记》大禹治水
当然,有关大禹是否存在的问题,自战国时代即已有之…比如楚国大夫屈原在《天问》中就曾询问禹划九州道:“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
而近代著名疑古派学者
顾颉刚
,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也指出“
大禹是条虫”
:
“
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而现代疑古派学者
童书业
在《九州之戎与戎禹》和《鲧禹的传说》中也认为:
“大禹是主管山川田土的神话人物,不可能治水,更不可能划定九州…无论如何,遍治四方名山一事,在禹的时代决计不是人力所能的…,考证《禹贡》的山川地名,都是战国时代附会的…”
当然现代网友“
秦皇汉武
”也跟进说:
“
所谓大禹治水不过是治理一些小流域洪水而已,史载大禹根本不存在…传说中的‘四渎之地’应指淮济泗汶等河流,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大禹肯定治理不了庞大的水系…故大禹仅仅是一种“治水精神”,不存在其人,更不存在治理什么河…”
当然,最具权威的国家
《夏商周断代工程表》
更是如此…除了借用西方C14测年及天文观象之外,就剩下各种不明咎里的“盗墓笔记”,根本没有大禹一根羽毛,导致天下网友一片讥讽!
尤其他们对文献记载
“岁在鹑火”“五星聚圆”“天再旦”“仲康日食”
等天象,仅用计算机就算出夏代时间为:
前1953年/前2043年10月/2019年12月之间…
最后结合陈梦家二里岗C14时间(前1600年),加上《竹书纪年》471年夏史,就轻松搞定夏代起始年为前2071年,根本没有考古证据,
如图所示:
有网友质问,难道所谓
“岁在鹑火”和“五星聚圆”及“天再旦”
天象不存在会意和时间误差?尤其古籍中并没有商汤灭夏的天象,怎么断代?
这些专家就直接拿出《竹书纪年》
“汤灭夏以至于受,凡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与夏代积年(471年)相加(496+471=976年)…
而周朝也如法炮制,关于武王在位多少年,目前并不清楚,而学术界至少有六七种观点…而专家直接一切刀就用四年加至前1046年,原因也是符合天象时间范围…
编者案,这哪里是考古呀,简直是占星卜卦(望面算命),考验谁的脸皮厚,谁的智商低呀!
于是有网友又质问道:
既然夏代纪年为公元前2070年,与晚夏二里头(3750年)相差300多年,那么早夏到哪里去了?
专家“
轻车熟路
”指出,就在龙山晚期的登封王城岗和新砦遗址中…至于有没有大禹骨骸图腾及铭文,重要吗?反正时间越早越保险,你敢质疑龙山时间吗?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煮熟的鸭子→嘴硬…
也就是说,
这些专家们既不相信《史记》大禹记载,也不重视氏族图腾纪年方法。
仅仅依靠所谓碳14测年及天文观测法…忽略了测年误差(±50年)及天象误判的情况…尤其在大禹、夏启、夏桀,商汤、帝辛(纣王)及后稷等文武各王墓尚未落实之前,就匆忙断代,一定会造成排序混乱,信息错判等恶果…比如当今二里头/三星堆/殷墟/妇好墓/司母戊鼎鉴定相继“死车”…就是此种断代恶果!
而另一方面,
他们又过度依赖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把甲骨文解读成似是而非的汉字
…不知《山海经》乃夏史,甲骨文非汉字,仅以《史记》断代,仅以汉字解甲骨文,根本无法正确会意甲骨文本义,导致考史严重脱离考古实情…乃至出现
“
大禹是条虫”,“妇好是贵妃”“男人变女人”“孙子解爷爷
”
等本末倒置现象…
当然,
汉代距殷商时代已过去1000多年(前1300~前202年),经历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秦灭六国
及
金铭文,甲骨文,周鼎文
等多次变化,早使甲骨文本义发生变化…
加之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周王子朝奔楚等事件影响,也使先秦史册损失殆尽,导致《史记》先秦(前841年)没有明确纪年,司马迁奔波半生也无济于事(除非挖墓)…
至于华夏5000年信仰,其始作俑者并非国人司马迁,而是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
卫匡国
也…
他在
《中国上古史》
中认为
“
伏羲时代为公元前2952年,时间跨度约为5000年…”,
而清末维新党人
梁启超,孙中山
等人为了实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不惜利用卫匡国学说,不遗余力宣传华夏5000年及四大文明概念,故使此说渐入人心…
然而,
至今有关《史记》黄帝世系纪年,并没有得到考古的验证…
而清华简中提及的黄帝与蚩尤关系,目前鉴定仅是父子而非敌我关系…
至于大名鼎鼎的殷墟甲骨文至今也未发现炎黄蚩尤卜辞,甚至连
夏
字也没有找到…
自然民间所谓的“
三皇五帝
”地望,大多是有陵无墓,有传说无文物的旅游产品…
当然,有关《史记》尧舜禹禅让问题及夏商周关系问题也彻底翻车了…
后人浑然不知《史记》仅是纪传体通史,与《竹书纪年》《左传》《春秋》等断代史完全不同…
司马迁仅把夏商周关系简单理解成王权更迭关系,不仅葬送了图腾纪年,也造成《夏商周断代表》彻底流产,这是最为遗憾的事情!
自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中美联合考古计划,即由张光直教授发起
“
旨在探索先商遗迹
”
的“
商丘计划
”也破产了,除了挖出
古宋城址
和
岳石文化
层外,根本没有找到先商遗址…
其实他们从未思考过,二里头已经没有甲骨文了,那么司马迁的《夏本纪》传承自哪里?
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商汤灭夏,到最后夏桀亡国
,既找不到遗址,时间也对不上,为什么?…
他们只认为《史记》夏商周是王权前后更迭,却不知氏族还有并存结盟关系…对于二里头·三星堆·殷墟·甲骨文是否与史料矛盾,他们根本就不在意,至于运用图腾解读历史更是别提…所以由这种专家执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能反映出正确历史应是十分渺茫的…
至于他们自己提出的所谓
龙山说,石刻说,骨刻说,结绳说
,饕餮说
,甚至搞出所谓“
记号笔
”乌龙案,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黔驴技穷把戏罢了…只要有钱赚,一切你说了算…至于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早已忘到
爪哇岛
去了
…
二,质疑殷墟甲骨文及妇好墓
那么,为什么不运用殷墟甲骨文和铭文去断代呢?难道甲骨文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吗?
其实这件事,早在史学家大张旗鼓考证夏代历史的时候,近代学者
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
等大师,就早已经苦心孤诣地在做了…
可惜的是,自晚清发现甲骨文以来,国际上流通的甲骨卜辞
真伪难辩,鱼龙混杂
…加之古文字专家破甲标准五花八门,与考古结论大相径庭,因而无法正确解读历史,争议很大…
尤其寄以厚望的殷墟妇好墓鉴定工作…郭老完全忽略了氏族图腾对墓葬的决定影响,一味用汉字会意甲骨文和铭文,导致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根本无法识读…彻底掉入许慎汉字陷阱!比如
:
一,为什么妇好墓出土于殷墟宫殿区,墓中却并无尸骨?且墓上有享堂基址(辛母宗),礼器铭文13大类,甲骨卜辞10000多片,是否说明是宗祠?
二,卜辞中大名鼎鼎的妇好,但在《史记》“武丁中兴”及先秦史料《尚书》《竹书纪年》中并无记载,甚至连宰相傅说/甘盘都有记载,为什么妇好却没有?
三,为什么妇好身为商代22王武丁贵妃,却可以和丈夫分葬于宫殿中?难道武丁和元妃不如贵妃尊贵?同时武丁墓/元妃墓又在何处?
四,妇好戎马/祭祀之余,还生育十三子(13铭主人),若按15岁始一年生一个,连生13年(不喘气),已近30年,那么她活40岁不到,家国两不误,时间生理允许吗?
五,妇好墓若是墓,每代子孙必须挖墓祭祀才行,时间持续几百年,难道商人有挖祖坟习俗?
六,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乱伦先祖?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商王贵妃?甚至连怀孕小羌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这种汉字解读简直漏洞百出,如同儿戏,怎么让人相信?所以时代迫切要求和呼唤全新的考证方法…
三,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
王国维
先生,就提出了“
考史与考古相结合
”之“
二重证据法
”令人耳目一新,并根据
秦公簋
和
叔夷钟
铭文深刻指出:
“
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当然,由于当时条件简陋,缺少考古证据,加之国家动荡,他个人也无力回天,遗憾地“出师未捷身先死”…好在后继者不乏其人!
比如有人根据《史记·六国年表》:“
禹兴于西羌
”,《水经注》:“
禹长于陇西大夏县
”,《太平御览》:“
伯禹夏后氏,娰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括地志》:“
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
”
认为大禹治水主战场在陕西渭水!至今关中农村老人把渭河叫禹河,在鄠邑区崂店镇还有
三过村
村名,相传韩城黄河禹门口即禹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三门峡形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又因其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其间,所以三门峡又称“崤函”…
还有网友根据《史记·夏本纪》: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
认为尧舜禹集团应在浙江余杭钱塘一带生活…良渚就是舜帝的都城,大禹受命在此治水,最终于三官庙涂山会盟成功…
而最近正火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因断代属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131~1012年)而放弃考证
,尤其“
来了就砸,砸了就烧,烧了就埋,埋了就走…
”根本没有文字出土,更别说禹墓及铭文了!
更可气的是2002年北京保利专家发现青铜器“
遂公盨
”,其上虽有“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铭文,但终因缺少遗址证明而终了…
不过1998年,考古学家
唐际根
教授在殷墟发现了中商“洹北商城”轰动一时…
与此同时,周口张志清在鹿邑太清宫隐山上,发现一座俗称老子墓的“长子口”墓也轰动一时…
2000年冬,河南考古队在殷墟花园庄南地也发现了一座神秘莫测的亚长墓(M54号)又轰动一时…
此三大遗址的相继发现似乎证明某种关联…然而乐极生悲的是,该三大遗址很快以
缺乏史料证明
而全面搁浅,令人十分意外!因为
三大遗址同时缺乏史料证据
,太巧合了吧…
当然他们自己尚不清楚其实已经接近夏代真相了,只是因为断代标准不对而蒙在鼓里罢了…其实早在1959年真正的转机即已出现,就是由历史学家
徐旭生
先生在
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
只不过当时考古人员并不清楚二里头的价值,甚至徐老本人也仅仅据
《
史记正义
》
“
偃师尸乡,汤西亳也
”
认为二里头极有可能是汤亳,而无它想…当然这一识别和认知,对于当时考古界已属惊人之论,甚至对当今专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只不过,他们对于二里头属性大大低估了…虽然徐老高度怀疑此地与夏人活动有涉,但根本没想过二里头即是夏都…
毕竟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商汤灭夏,到最后夏桀亡国,夏商之间还差几百年呢!
但二里头60多年的持续挖掘,近万件文物不断挺身而出,已经逐渐改变了这些保守认识…
因为目前二里头已经发现:
中国最早的宫城;中国最早的十字大路;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证据;中国最早的青铜爵、青铜鼎、青铜兵器;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爵…
如图所示:
并出土
大量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各种遗迹。并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成果十分辉煌,如图所示:
加之
二里岗
及
偃师商城的
相继发现,
夏鼐
邹衡
等人对二里头的属性判断逐渐发生了惊人变化,并开始由
早商汤亳
转向于晚夏
夏桀斟鄩
了!此种观点一出,瞬间使
千年黑暗的夏代纪年
出现了一丝曙光,也使二里头属性更加深刻
!
根据对
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
等商代早期城邑时间断代分析,基本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时间大体耦合…
有力证明
北方下七垣文化
和
辉卫文化
、
东方岳石文化
、
西方东下冯文化
等因素,已大量汇聚郑州二里岗和二里头…而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记载的夏商交际时间高度吻合,如图所示:
而支持文献有: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尤其《史记夏本纪》记载最为清楚: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如上考古材料及文献无疑表明,二里头确属于夏王朝范围内的某座都城…
表明二里头已由“满天星斗”的氏族并存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即由多元邦国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堪称“最早的中国”
(许宏语)
…
四,二里头“申夏”风波
当然,二里头没有自证性文字,尤其甲骨文或铭文,无法佐证其属性是致命的硬伤!故河南文物局申请“
夏都遗址博物馆
”遭国家文物局驳回了…
若按一般逻辑讲,某种成熟文字的出现,一定会有初级文字作基础…尤其史载“
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说明殷人先祖是有典册的…
当然换个思维讲,既然二里头没有文字就去相近的遗址找,比如去殷墟找甲骨文,若没有甲骨文就找铭文…对于“夏,商,周,尧,舜,禹,启”等字样进行图形对比解读…保不齐会真正发现其答案呢…
比如对二里头最著名的
青铜网格鼎
外形观察,是不是酷似金文“
其
”字?鼎上纹饰是不是酷似“
网
”字,音也近似,‘王网’谐音,既符合二里头网格鼎的王权含义,也符合甲骨文的祭祀卜辞之属性…如图所示:
而且安阳殷墟也发现了“
网纹手
”铜斝符号,经过与汉字禹启对比,就是禹启古写,会意为“
手抱鼎
”,汉字
又其
,史载为夏启王权传承之“
禹生启
”也,如图所示:
与此同时,夏桀都城
斟鄩
的铭文含义也解读出来,与“
禹生启
”完全一义,如图所示:
公式为:
启=其+手→手捧鼎
甚=其+手→手捧鼎(启)
斗=乙+手→手抱蛇(禹)
斟=甚+斗→禹生启!
也就是说,史载夏桀都城斟鄩,即为“禹生启”之城也…也就是大禹都城及禹生启的治水之地。
五,寻找伊阙“大禹治水”传说
首先根据《水经注》载“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
说明大禹治水之地即在伊阙…另据《史记·河渠书》记载:
“
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雒水,至于大邳,北过绛水,入于东海,嶓冢道瀁,东流为汉”
…
如图所示:
证明伊洛盆地正是黄淮洪水的策源地…
因为洪水主要来自盆地西部淆山的雪山融水,溢流盆地,定期泛滥黄淮(江淮河汉四渎),引发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水患…
而二里头一期(3800年)地层发现有明显洪水痕迹,说明当时已进入暖温代,雪山融水流入盆地形成偃塞湖,古称海或汭,
如图所示:
据
《
尚书·尧典
》载:“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也就是说,鲧禹治水是由
唐尧·虞舜·夏禹·殷契·周弃
五大氏族合力完成的,其中:
水正司空夏禹负责勘察水情,火正司徒殷契负责开山凿石,土正司马虞舜负责交通运输,木正司农周稷负责粮食供应,金正司母唐尧负责天文历法行政…
五大氏族结盟治水,分工合作,证据为大名鼎鼎
华夏龙
图腾:
“龙=唐日目+虞牛鼻+夏蛇身+殷鸟爪+商凤尾+周鹿角”,如图所示:
约公元前1660年左右,大禹与商契开凿龙门伊阙,根据《遂公盨》载:
“
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
”,
商契一用火烧,二用水浇,三用铜破,四用牛拉,五用船运…迅速勾通了伊洛二汭。
引伊水入洛水,大约13载,碑称禹破渊门,俗称一门峡,经传为“鱼跃龙门”…甲骨文“
中
”字即是当日盛况记录,
如图所示:
之后契指挥仆牛队把龙门碎石由伊阙运至伊洛交汇之宿谷堆,再用船运至邙山积石堆设置闸口(弇臿),引洛入黄,碑称“
北置弇臿,奠取汲溉
”,民传“
水漫金山
”,因弇为开,臿为封,故弇臿即开封古称,俗称二门峡,
如图所示:
而
《荀子·成相》载:“
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平陆砥石即今日三门峡,开砥柱山俗称
中流击水
,山海经传为“
愚公移山
”,碑称“
奠取汲溉
”,俗称三门峡…
如图所示:
目前在中条山已发现3700年前的古铜矿遗址…根据许宏老师判断:
“
至少从二里头二期(公元前1705年~公元前1635年)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国家标志是青铜器?良渚玉器/陶寺陶器不行吗?我说不行,因为没有青铜工具,不仅无法开山·凿石·通渠,也无法利用青铜导热性快特点,为大量民工快速提供饮食…无法快速开山凿渠,就只能象鲧治水一样靠垒坝导致失败了…那么夏代国家就建立不了!
最终由于大禹与商契结盟,实现了济水·黄河·汝水并流入海,即“三川并流”,即《孟子·滕文公下》曰: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即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彻底把伊洛二汭引入荷泽·荥泽及渤海·黄海中…并留下山东禹城,安徽三官庙及浙江会稽山等大禹治水传说,形成最早中国…何尊称为
“宅兹中国”
…
如图所示:
网友寇志勇说:
“偃师在夏之前,还是帝喾亳都的所在地。原洛东三县,偃师、巩义、登封,在早期,人口往来是非常密切的,文化是一体的。
大禹治水的重点,可以说大禹悟出的治水重中之重,就在于河洛盆地。河洛盆地是黄土高原像华北平原的过渡带,一旦这里发生大规模洪水,无疑会冲击盆地出口之处的黄河两岸河沿,致使黄河屡屡改道,洪水横扫华北平原。
而在三皇五帝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大地震,致使秦岭山脉多处崩塌,阻塞河道,黄河、洛河、伊河,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洛阳盆地西侧在此时期形成过规模面积非常之大的巨型堰塞湖,这些堰塞湖成为了洪荒时期水患的根本,遗害数百年之久,一旦堰塞湖溃口或者大量降雨形成漫流,所产生的洪水将漫过河洛盆地,直接冲击黄河河道,致使黄河改道,形成无法控制的华北平原大范围洪灾。
大禹选择在这里疏通河道,凿开伊阙,排空堰塞湖的积水。彻底解决了黄河频频改道的主因,水患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没有了水患,盆地中央沿河平原土地肥沃,无疑就成为了最宜居的地方…
而至太康时起,就将都城设在此地,因舒适的生活过久了,才有“太康怠政失国,后羿代夏”…”
六,发现大禹墓及图腾铭文
当然,大禹治水传说最终需要靠考古遗址来证明…果然河南偃师二里头不负众望,
2002年在3号宫殿基址发掘过程中,在南院发现了
禹墓
!石破天惊!
这是一座宫殿使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2002VM3号,如图所示:
据何驽介绍,该墓葬东南部被二里岗文化晚期灰坑打破,残余部分未经扰动。
墓口长2.24米、宽1.19米、残深0.72-0.79米。墓主为30-35岁之间的男性,仰身直肢,头朝北,面朝东,双脚并列。
该墓随葬了丰富的陶器、漆器,如图所示:
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郜向平/覃覃著《
二里头遗址三号建筑院内墓葬探讨
》报告认为:
“
从布局看,3号建筑的多进院落构成了封闭、神秘的纵深结构,从南院二期晚段的墓葬到中院二期早段的墓葬,在空间上似恰好形成巫鸿所谓“向遥远过去进行回溯的编年顺序”,表达了“不忘其初”、“反其所自生”的礼仪观念。虽然目前尚难以确切论定3号建筑的性质和功能,但
其有宗教性质,且其空间结构是特定礼仪程序的呈现应无疑问
…”
许宏教授则从文字角度认为,墓主抱龙入殓形式与许慎《
说文解字
》载禹字是一样的,即
“禹,虫也,从厹,象形。”
不过许慎错漏了手抱虫结构,就是手抓蛇。如图所示:
杜金鹏
和
蔡运章
教授认为,此人是能与禹沟通的祭祀伶官,或叫巫师大祭司…何驽教授进一步指出
此人地位不高但身份比较特殊,
因为他的陪葬品非常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并无其它陪葬品,仅有一些玉器圆陶和贝壳简单陪葬物,非常干净寒酸…
但他在3号宫殿中入殓,而不是墓区,说明身份比较特殊!这一点目前仅有安阳殷墟妇好墓与之匹配…
墓主头顶三件白陶斗笠形器,颈部缠绕货贝串饰,胸腹部摆放一件绿松石拼嵌龙形器,龙形器中部压一件带石铃舌的铜铃…怀抱绿松石龙形器入殓形式,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礼及铭文禹字抱虫式又巳结构一致,一时间,国内外考古界十分震动…所以专家们争论十分激烈,目前对此主要形成三种基本观点:
一是祭祀伶官,二是身份特殊祭祀伶官,三是大禹本人…
而我则支持第三种判断!
因为首先,二里头完全符合史载大禹治水的所有地望,
尤其龙门伊阙与二里头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根据根据《水经注》载“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说明大禹治水之地即在伊阙…
据《偃师县志》载,二里头古称尸乡,而尸为甲骨文“巳”之讹,巳尸同字,音也近似…而二里头绿松石龙就是“巳”形,通乙,讹为姒,如图所示:
根据《禹王碑》载“
承帝巳脉,魅痟濮御”
,史考此“龙”传自
濮阳西水坡龙虎墓,
即颛顼长子伯鲧和次子穷蝉图腾结盟象征,公式为:“
禹龙=鲧蛇+蚕蛾
”,俗称夔龙·魃龙·应龙…
如图所示:
其次,此墓出土文物斗笠,铜铃,星图(石龙)与传说中大禹治水工具相符合。而夏历根据颛顼北斗历而制定,此
石龙即指阳历夏至6月中旬的青龙星宿图
,
如图所示:
第三,
大禹铭文
在安阳殷墟亚长墓中的青铜圆斝上发现!即“
网纹手符号
”,
如图所示:
而铭文会意为“
抱龙
”,汉字解读为“
又巳
”或“
又乙
”,《尚书》载为
禹贡
,《左传》称为
司空
,《禹王碑》记为
率姒
,
如图所示
:
当然
汉字“
申
”即
蛇神
,公式为“
又手+巳龙=禹·申
”,
如图所示:
有网友认为三星堆的大立人是尧帝,以华丽的蚕丝织物做服,那么他手里的东西就应该是蚕宝宝了。
但是当你看到大立人抱蛇式及四川民间文物之后,就知是谁了,如图所示:
可惜大禹因破龙门风雨兼程,三过家门而不入,积劳成疾而拄拐,据《尸子·君治》曰:“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禹步《禹王碑》称“?”(类风湿/骨癌)!
故禹拄拐即
禹?
,
甲骨文称尹,拄拐人称伊,故禹即
伊尹
,而伊阙即是禹凿运河
,如图所示:
《法言·重黎》:“
巫步多禹。
”晋李轨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
禹步
。
古传,
禹步
是指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走步,故又称“
步罡踏斗
”。也有道教法师设坛建醮时,为求遣神召灵而礼拜星斗而行禹步。
《南史·巷四五·陈显达传》:
地黄村潘妪善禁,先以钉钉柱,妪禹步作气,钉即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之。
唐·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三首之一:
松间白发黄尊师,
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
忽闻鸡犬使人疑。
对于禹足之疾,碑载“?昶泉去,裹圣浮图,葬稽堂祈祥”,史载“大禹崩…葬会稽”,而“稽”为抱龙义,“会”为祠堂,故会稽为抱龙祠堂,反观二里头3号宫殿,应即大禹“祠墓合一”之抱龙祠堂,俗称度邑·卜邑·尸乡,如图所示:
而且,根据《竹书纪年》载
:“禹元年壬子继位于
冀
,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戌”,
分析铭文
冀
通
翼
,公式为“
翼=羽+田+共→羽(禹)+田(周/二里头)+共(祭)
”,甲骨文“田周”就是二里头十字结构图,如图所示:
结合《邑周书》会意为“成周”指祭禹二里头义…而
羽
同
禹
音,文献指“
禹征三苗以文德施之,志与苗同俗同和,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来臣服!
”禹着苗装羽服为羽,“有苗”服饰之态,发式、服饰与禹同为一样。禹征三苗,不以干戈,以文德服之。称为“文命”!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
“大东之野,夏后氏在此舞九伐(代),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指夏启舞九韶,这不仅宣扬他的战斗实力与武功,更是歌颂大禹文德之功,如图所示:
当然何驽教授认为禹(二里头抱龙人)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有两件事可佐证:
一是
二里头绿松石龙正是鲧和穷蝉的蛇和蚕结盟之物。
故他入殓时怀抱此物以示传承,而夏代各王不会抱龙入殓…
二是大禹的身份,不仅是水正司空,还是颛顼太孙·鲧长子!
据屈原《离骚》载“
鲧幸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天问》:“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
考史鲧治水顺利成功,却遭击杀,因
鲧是颛顼长子,威胁尧权而已,
自然
禹乃颛顼太孙鲧长子,父亡子危…故禹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因?而亡
…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位寒酸的“抱龙伶官”,就是大禹当年的真实状态…
根据西安
谢子展
破译《禹王碑》内容判断,情况正是此事…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
禹约公元前
1674年
左右出生于山东汶上县(大汶口后人)。15~17岁入洛阳盆地治水。13年后,即竹书称帝泄元年,公元前
1650年
(壬子年)治水成功继位,称帝二里头(冀/斟鄩)。禹征三苗11年(壬戌年)后,因脚疾(?)复发卒于二里头!终年
35
岁…
之后禹生启,受益,任之政,九州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