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揭开“大禹治水”的终极密码!
迪丽瓦拉
2025-07-18 23:03:09
0

引子

通过百年考古,夏代问题可以追溯到龙山时代晚期,似乎已成共识…

但是史载夏代“龙兴之君”是大禹,为什么《

夏商周断代表

》未提及此事?难道是秘而不宣?亦或是没有发现?那么夏代纪年(

前2070年

)又是如何确立的?难道刨除大禹还有别的标准?真是匪夷所思,让人不可思议…

一,质疑《史记》大禹治水

当然,有关大禹是否存在的问题,自战国时代即已有之…比如楚国大夫屈原在《天问》中就曾询问禹划九州道:“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

而近代著名疑古派学者

顾颉刚

,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也指出“

大禹是条虫”

:

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而现代疑古派学者

童书业

在《九州之戎与戎禹》和《鲧禹的传说》中也认为:

“大禹是主管山川田土的神话人物,不可能治水,更不可能划定九州…无论如何,遍治四方名山一事,在禹的时代决计不是人力所能的…,考证《禹贡》的山川地名,都是战国时代附会的…”

当然现代网友“

秦皇汉武

”也跟进说:

所谓大禹治水不过是治理一些小流域洪水而已,史载大禹根本不存在…传说中的‘四渎之地’应指淮济泗汶等河流,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大禹肯定治理不了庞大的水系…故大禹仅仅是一种“治水精神”,不存在其人,更不存在治理什么河…”

当然,最具权威的国家

《夏商周断代工程表》

更是如此…除了借用西方C14测年及天文观象之外,就剩下各种不明咎里的“盗墓笔记”,根本没有大禹一根羽毛,导致天下网友一片讥讽!

尤其他们对文献记载

“岁在鹑火”“五星聚圆”“天再旦”“仲康日食”

等天象,仅用计算机就算出夏代时间为:

前1953年/前2043年10月/2019年12月之间…

最后结合陈梦家二里岗C14时间(前1600年),加上《竹书纪年》471年夏史,就轻松搞定夏代起始年为前2071年,根本没有考古证据,

如图所示:

有网友质问,难道所谓

“岁在鹑火”和“五星聚圆”及“天再旦”

天象不存在会意和时间误差?尤其古籍中并没有商汤灭夏的天象,怎么断代?

这些专家就直接拿出《竹书纪年》

“汤灭夏以至于受,凡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与夏代积年(471年)相加(496+471=976年)…

而周朝也如法炮制,关于武王在位多少年,目前并不清楚,而学术界至少有六七种观点…而专家直接一切刀就用四年加至前1046年,原因也是符合天象时间范围…

编者案,这哪里是考古呀,简直是占星卜卦(望面算命),考验谁的脸皮厚,谁的智商低呀!

于是有网友又质问道:

既然夏代纪年为公元前2070年,与晚夏二里头(3750年)相差300多年,那么早夏到哪里去了?

专家“

轻车熟路

”指出,就在龙山晚期的登封王城岗和新砦遗址中…至于有没有大禹骨骸图腾及铭文,重要吗?反正时间越早越保险,你敢质疑龙山时间吗?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煮熟的鸭子→嘴硬…

也就是说,

这些专家们既不相信《史记》大禹记载,也不重视氏族图腾纪年方法。

仅仅依靠所谓碳14测年及天文观测法…忽略了测年误差(±50年)及天象误判的情况…尤其在大禹、夏启、夏桀,商汤、帝辛(纣王)及后稷等文武各王墓尚未落实之前,就匆忙断代,一定会造成排序混乱,信息错判等恶果…比如当今二里头/三星堆/殷墟/妇好墓/司母戊鼎鉴定相继“死车”…就是此种断代恶果!

而另一方面,

他们又过度依赖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把甲骨文解读成似是而非的汉字

…不知《山海经》乃夏史,甲骨文非汉字,仅以《史记》断代,仅以汉字解甲骨文,根本无法正确会意甲骨文本义,导致考史严重脱离考古实情…乃至出现

大禹是条虫”,“妇好是贵妃”“男人变女人”“孙子解爷爷

等本末倒置现象…

当然,

汉代距殷商时代已过去1000多年(前1300~前202年),经历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秦灭六国

金铭文,甲骨文,周鼎文

等多次变化,早使甲骨文本义发生变化…

加之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周王子朝奔楚等事件影响,也使先秦史册损失殆尽,导致《史记》先秦(前841年)没有明确纪年,司马迁奔波半生也无济于事(除非挖墓)…

至于华夏5000年信仰,其始作俑者并非国人司马迁,而是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

卫匡国

也…

他在

《中国上古史》

中认为

伏羲时代为公元前2952年,时间跨度约为5000年…”,

而清末维新党人

梁启超,孙中山

等人为了实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不惜利用卫匡国学说,不遗余力宣传华夏5000年及四大文明概念,故使此说渐入人心…

然而,

至今有关《史记》黄帝世系纪年,并没有得到考古的验证…

而清华简中提及的黄帝与蚩尤关系,目前鉴定仅是父子而非敌我关系…

至于大名鼎鼎的殷墟甲骨文至今也未发现炎黄蚩尤卜辞,甚至连

字也没有找到…

自然民间所谓的“

三皇五帝

”地望,大多是有陵无墓,有传说无文物的旅游产品…

当然,有关《史记》尧舜禹禅让问题及夏商周关系问题也彻底翻车了…

后人浑然不知《史记》仅是纪传体通史,与《竹书纪年》《左传》《春秋》等断代史完全不同…

司马迁仅把夏商周关系简单理解成王权更迭关系,不仅葬送了图腾纪年,也造成《夏商周断代表》彻底流产,这是最为遗憾的事情!

自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中美联合考古计划,即由张光直教授发起

旨在探索先商遗迹

的“

商丘计划

”也破产了,除了挖出

古宋城址

岳石文化

层外,根本没有找到先商遗址…

其实他们从未思考过,二里头已经没有甲骨文了,那么司马迁的《夏本纪》传承自哪里?

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商汤灭夏,到最后夏桀亡国

,既找不到遗址,时间也对不上,为什么?…

他们只认为《史记》夏商周是王权前后更迭,却不知氏族还有并存结盟关系…对于二里头·三星堆·殷墟·甲骨文是否与史料矛盾,他们根本就不在意,至于运用图腾解读历史更是别提…所以由这种专家执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能反映出正确历史应是十分渺茫的…

至于他们自己提出的所谓

龙山说,石刻说,骨刻说,结绳说

,饕餮说

,甚至搞出所谓“

记号笔

”乌龙案,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黔驴技穷把戏罢了…只要有钱赚,一切你说了算…至于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早已忘到

爪哇岛

去了

二,质疑殷墟甲骨文及妇好墓

那么,为什么不运用殷墟甲骨文和铭文去断代呢?难道甲骨文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吗?

其实这件事,早在史学家大张旗鼓考证夏代历史的时候,近代学者

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

等大师,就早已经苦心孤诣地在做了…

可惜的是,自晚清发现甲骨文以来,国际上流通的甲骨卜辞

真伪难辩,鱼龙混杂

…加之古文字专家破甲标准五花八门,与考古结论大相径庭,因而无法正确解读历史,争议很大…

尤其寄以厚望的殷墟妇好墓鉴定工作…郭老完全忽略了氏族图腾对墓葬的决定影响,一味用汉字会意甲骨文和铭文,导致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根本无法识读…彻底掉入许慎汉字陷阱!比如

:

一,为什么妇好墓出土于殷墟宫殿区,墓中却并无尸骨?且墓上有享堂基址(辛母宗),礼器铭文13大类,甲骨卜辞10000多片,是否说明是宗祠?

二,卜辞中大名鼎鼎的妇好,但在《史记》“武丁中兴”及先秦史料《尚书》《竹书纪年》中并无记载,甚至连宰相傅说/甘盘都有记载,为什么妇好却没有?

三,为什么妇好身为商代22王武丁贵妃,却可以和丈夫分葬于宫殿中?难道武丁和元妃不如贵妃尊贵?同时武丁墓/元妃墓又在何处?

四,妇好戎马/祭祀之余,还生育十三子(13铭主人),若按15岁始一年生一个,连生13年(不喘气),已近30年,那么她活40岁不到,家国两不误,时间生理允许吗?

五,妇好墓若是墓,每代子孙必须挖墓祭祀才行,时间持续几百年,难道商人有挖祖坟习俗?

六,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乱伦先祖?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商王贵妃?甚至连怀孕小羌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这种汉字解读简直漏洞百出,如同儿戏,怎么让人相信?所以时代迫切要求和呼唤全新的考证方法…

三,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

王国维

先生,就提出了“

考史与考古相结合

”之“

二重证据法

”令人耳目一新,并根据

秦公簋

叔夷钟

铭文深刻指出:

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当然,由于当时条件简陋,缺少考古证据,加之国家动荡,他个人也无力回天,遗憾地“出师未捷身先死”…好在后继者不乏其人!

比如有人根据《史记·六国年表》:“

禹兴于西羌

”,《水经注》:“

禹长于陇西大夏县

”,《太平御览》:“

伯禹夏后氏,娰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括地志》:“

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

认为大禹治水主战场在陕西渭水!至今关中农村老人把渭河叫禹河,在鄠邑区崂店镇还有

三过村

村名,相传韩城黄河禹门口即禹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三门峡形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又因其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其间,所以三门峡又称“崤函”…

还有网友根据《史记·夏本纪》: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认为尧舜禹集团应在浙江余杭钱塘一带生活…良渚就是舜帝的都城,大禹受命在此治水,最终于三官庙涂山会盟成功…

而最近正火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因断代属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131~1012年)而放弃考证

,尤其“

来了就砸,砸了就烧,烧了就埋,埋了就走…

”根本没有文字出土,更别说禹墓及铭文了!

更可气的是2002年北京保利专家发现青铜器“

遂公盨

”,其上虽有“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铭文,但终因缺少遗址证明而终了…

不过1998年,考古学家

唐际根

教授在殷墟发现了中商“洹北商城”轰动一时…

与此同时,周口张志清在鹿邑太清宫隐山上,发现一座俗称老子墓的“长子口”墓也轰动一时…

2000年冬,河南考古队在殷墟花园庄南地也发现了一座神秘莫测的亚长墓(M54号)又轰动一时…

此三大遗址的相继发现似乎证明某种关联…然而乐极生悲的是,该三大遗址很快以

缺乏史料证明

而全面搁浅,令人十分意外!因为

三大遗址同时缺乏史料证据

,太巧合了吧…

当然他们自己尚不清楚其实已经接近夏代真相了,只是因为断代标准不对而蒙在鼓里罢了…其实早在1959年真正的转机即已出现,就是由历史学家

徐旭生

先生在

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只不过当时考古人员并不清楚二里头的价值,甚至徐老本人也仅仅据

史记正义

偃师尸乡,汤西亳也

认为二里头极有可能是汤亳,而无它想…当然这一识别和认知,对于当时考古界已属惊人之论,甚至对当今专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只不过,他们对于二里头属性大大低估了…虽然徐老高度怀疑此地与夏人活动有涉,但根本没想过二里头即是夏都…

毕竟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商汤灭夏,到最后夏桀亡国,夏商之间还差几百年呢!

但二里头60多年的持续挖掘,近万件文物不断挺身而出,已经逐渐改变了这些保守认识…

因为目前二里头已经发现:

中国最早的宫城;中国最早的十字大路;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证据;中国最早的青铜爵、青铜鼎、青铜兵器;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爵…

如图所示:

并出土

大量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各种遗迹。并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成果十分辉煌,如图所示:

加之

二里岗

偃师商城的

相继发现,

夏鼐

邹衡

等人对二里头的属性判断逐渐发生了惊人变化,并开始由

早商汤亳

转向于晚夏

夏桀斟鄩

了!此种观点一出,瞬间使

千年黑暗的夏代纪年

出现了一丝曙光,也使二里头属性更加深刻

根据对

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

等商代早期城邑时间断代分析,基本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时间大体耦合…

有力证明

北方下七垣文化

辉卫文化

东方岳石文化

西方东下冯文化

等因素,已大量汇聚郑州二里岗和二里头…而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记载的夏商交际时间高度吻合,如图所示:

而支持文献有: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尤其《史记夏本纪》记载最为清楚: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如上考古材料及文献无疑表明,二里头确属于夏王朝范围内的某座都城…

表明二里头已由“满天星斗”的氏族并存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即由多元邦国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堪称“最早的中国”

(许宏语)

四,二里头“申夏”风波

当然,二里头没有自证性文字,尤其甲骨文或铭文,无法佐证其属性是致命的硬伤!故河南文物局申请“

夏都遗址博物馆

”遭国家文物局驳回了…

若按一般逻辑讲,某种成熟文字的出现,一定会有初级文字作基础…尤其史载“

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说明殷人先祖是有典册的…

当然换个思维讲,既然二里头没有文字就去相近的遗址找,比如去殷墟找甲骨文,若没有甲骨文就找铭文…对于“夏,商,周,尧,舜,禹,启”等字样进行图形对比解读…保不齐会真正发现其答案呢…

比如对二里头最著名的

青铜网格鼎

外形观察,是不是酷似金文“

”字?鼎上纹饰是不是酷似“

”字,音也近似,‘王网’谐音,既符合二里头网格鼎的王权含义,也符合甲骨文的祭祀卜辞之属性…如图所示:

而且安阳殷墟也发现了“

网纹手

”铜斝符号,经过与汉字禹启对比,就是禹启古写,会意为“

手抱鼎

”,汉字

又其

,史载为夏启王权传承之“

禹生启

”也,如图所示:

与此同时,夏桀都城

斟鄩

的铭文含义也解读出来,与“

禹生启

”完全一义,如图所示:

公式为:

启=其+手→手捧鼎

甚=其+手→手捧鼎(启)

斗=乙+手→手抱蛇(禹)

斟=甚+斗→禹生启!

也就是说,史载夏桀都城斟鄩,即为“禹生启”之城也…也就是大禹都城及禹生启的治水之地。

五,寻找伊阙“大禹治水”传说

首先根据《水经注》载“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

说明大禹治水之地即在伊阙…另据《史记·河渠书》记载:

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雒水,至于大邳,北过绛水,入于东海,嶓冢道瀁,东流为汉”

如图所示:

证明伊洛盆地正是黄淮洪水的策源地…

因为洪水主要来自盆地西部淆山的雪山融水,溢流盆地,定期泛滥黄淮(江淮河汉四渎),引发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水患…

而二里头一期(3800年)地层发现有明显洪水痕迹,说明当时已进入暖温代,雪山融水流入盆地形成偃塞湖,古称海或汭,

如图所示:

尚书·尧典

》载:“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也就是说,鲧禹治水是由

唐尧·虞舜·夏禹·殷契·周弃

五大氏族合力完成的,其中:

水正司空夏禹负责勘察水情,火正司徒殷契负责开山凿石,土正司马虞舜负责交通运输,木正司农周稷负责粮食供应,金正司母唐尧负责天文历法行政…

五大氏族结盟治水,分工合作,证据为大名鼎鼎

华夏龙

图腾:

“龙=唐日目+虞牛鼻+夏蛇身+殷鸟爪+商凤尾+周鹿角”,如图所示:

约公元前1660年左右,大禹与商契开凿龙门伊阙,根据《遂公盨》载:

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

”,

商契一用火烧,二用水浇,三用铜破,四用牛拉,五用船运…迅速勾通了伊洛二汭。

引伊水入洛水,大约13载,碑称禹破渊门,俗称一门峡,经传为“鱼跃龙门”…甲骨文“

”字即是当日盛况记录,

如图所示:

之后契指挥仆牛队把龙门碎石由伊阙运至伊洛交汇之宿谷堆,再用船运至邙山积石堆设置闸口(弇臿),引洛入黄,碑称“

北置弇臿,奠取汲溉

”,民传“

水漫金山

”,因弇为开,臿为封,故弇臿即开封古称,俗称二门峡,

如图所示:

《荀子·成相》载:“

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平陆砥石即今日三门峡,开砥柱山俗称

中流击水

,山海经传为“

愚公移山

”,碑称“

奠取汲溉

”,俗称三门峡…

如图所示:

目前在中条山已发现3700年前的古铜矿遗址…根据许宏老师判断:

至少从二里头二期(公元前1705年~公元前1635年)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国家标志是青铜器?良渚玉器/陶寺陶器不行吗?我说不行,因为没有青铜工具,不仅无法开山·凿石·通渠,也无法利用青铜导热性快特点,为大量民工快速提供饮食…无法快速开山凿渠,就只能象鲧治水一样靠垒坝导致失败了…那么夏代国家就建立不了!

最终由于大禹与商契结盟,实现了济水·黄河·汝水并流入海,即“三川并流”,即《孟子·滕文公下》曰: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即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彻底把伊洛二汭引入荷泽·荥泽及渤海·黄海中…并留下山东禹城,安徽三官庙及浙江会稽山等大禹治水传说,形成最早中国…何尊称为

“宅兹中国”

如图所示:

网友寇志勇说:

“偃师在夏之前,还是帝喾亳都的所在地。原洛东三县,偃师、巩义、登封,在早期,人口往来是非常密切的,文化是一体的。

大禹治水的重点,可以说大禹悟出的治水重中之重,就在于河洛盆地。河洛盆地是黄土高原像华北平原的过渡带,一旦这里发生大规模洪水,无疑会冲击盆地出口之处的黄河两岸河沿,致使黄河屡屡改道,洪水横扫华北平原。

而在三皇五帝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大地震,致使秦岭山脉多处崩塌,阻塞河道,黄河、洛河、伊河,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洛阳盆地西侧在此时期形成过规模面积非常之大的巨型堰塞湖,这些堰塞湖成为了洪荒时期水患的根本,遗害数百年之久,一旦堰塞湖溃口或者大量降雨形成漫流,所产生的洪水将漫过河洛盆地,直接冲击黄河河道,致使黄河改道,形成无法控制的华北平原大范围洪灾。

大禹选择在这里疏通河道,凿开伊阙,排空堰塞湖的积水。彻底解决了黄河频频改道的主因,水患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没有了水患,盆地中央沿河平原土地肥沃,无疑就成为了最宜居的地方…

而至太康时起,就将都城设在此地,因舒适的生活过久了,才有“太康怠政失国,后羿代夏”…”

六,发现大禹墓及图腾铭文

当然,大禹治水传说最终需要靠考古遗址来证明…果然河南偃师二里头不负众望,

2002年在3号宫殿基址发掘过程中,在南院发现了

禹墓

!石破天惊!

这是一座宫殿使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2002VM3号,如图所示:

据何驽介绍,该墓葬东南部被二里岗文化晚期灰坑打破,残余部分未经扰动。

墓口长2.24米、宽1.19米、残深0.72-0.79米。墓主为30-35岁之间的男性,仰身直肢,头朝北,面朝东,双脚并列。

该墓随葬了丰富的陶器、漆器,如图所示:

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郜向平/覃覃著《

二里头遗址三号建筑院内墓葬探讨

》报告认为:

从布局看,3号建筑的多进院落构成了封闭、神秘的纵深结构,从南院二期晚段的墓葬到中院二期早段的墓葬,在空间上似恰好形成巫鸿所谓“向遥远过去进行回溯的编年顺序”,表达了“不忘其初”、“反其所自生”的礼仪观念。虽然目前尚难以确切论定3号建筑的性质和功能,但

其有宗教性质,且其空间结构是特定礼仪程序的呈现应无疑问

…”

许宏教授则从文字角度认为,墓主抱龙入殓形式与许慎《

说文解字

》载禹字是一样的,即

“禹,虫也,从厹,象形。”

不过许慎错漏了手抱虫结构,就是手抓蛇。如图所示:

杜金鹏

蔡运章

教授认为,此人是能与禹沟通的祭祀伶官,或叫巫师大祭司…何驽教授进一步指出

此人地位不高但身份比较特殊,

因为他的陪葬品非常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并无其它陪葬品,仅有一些玉器圆陶和贝壳简单陪葬物,非常干净寒酸…

但他在3号宫殿中入殓,而不是墓区,说明身份比较特殊!这一点目前仅有安阳殷墟妇好墓与之匹配…

墓主头顶三件白陶斗笠形器,颈部缠绕货贝串饰,胸腹部摆放一件绿松石拼嵌龙形器,龙形器中部压一件带石铃舌的铜铃…怀抱绿松石龙形器入殓形式,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礼及铭文禹字抱虫式又巳结构一致,一时间,国内外考古界十分震动…所以专家们争论十分激烈,目前对此主要形成三种基本观点:

一是祭祀伶官,二是身份特殊祭祀伶官,三是大禹本人…

而我则支持第三种判断!

因为首先,二里头完全符合史载大禹治水的所有地望,

尤其龙门伊阙与二里头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根据根据《水经注》载“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说明大禹治水之地即在伊阙…

据《偃师县志》载,二里头古称尸乡,而尸为甲骨文“巳”之讹,巳尸同字,音也近似…而二里头绿松石龙就是“巳”形,通乙,讹为姒,如图所示:

根据《禹王碑》载“

承帝巳脉,魅痟濮御”

,史考此“龙”传自

濮阳西水坡龙虎墓,

即颛顼长子伯鲧和次子穷蝉图腾结盟象征,公式为:“

禹龙=鲧蛇+蚕蛾

”,俗称夔龙·魃龙·应龙…

如图所示:

其次,此墓出土文物斗笠,铜铃,星图(石龙)与传说中大禹治水工具相符合。而夏历根据颛顼北斗历而制定,此

石龙即指阳历夏至6月中旬的青龙星宿图

如图所示:

第三,

大禹铭文

在安阳殷墟亚长墓中的青铜圆斝上发现!即“

网纹手符号

”,

如图所示:

而铭文会意为“

抱龙

”,汉字解读为“

又巳

”或“

又乙

”,《尚书》载为

禹贡

,《左传》称为

司空

,《禹王碑》记为

率姒

如图所示

:

当然

汉字“

”即

蛇神

,公式为“

又手+巳龙=禹·申

”,

如图所示:

有网友认为三星堆的大立人是尧帝,以华丽的蚕丝织物做服,那么他手里的东西就应该是蚕宝宝了。

但是当你看到大立人抱蛇式及四川民间文物之后,就知是谁了,如图所示:

可惜大禹因破龙门风雨兼程,三过家门而不入,积劳成疾而拄拐,据《尸子·君治》曰:“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禹步《禹王碑》称“?”(类风湿/骨癌)!

故禹拄拐即

禹?

甲骨文称尹,拄拐人称伊,故禹即

伊尹

,而伊阙即是禹凿运河

,如图所示:

《法言·重黎》:“

巫步多禹。

”晋李轨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

禹步

古传,

禹步

是指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走步,故又称“

步罡踏斗

”。也有道教法师设坛建醮时,为求遣神召灵而礼拜星斗而行禹步。

《南史·巷四五·陈显达传》:

地黄村潘妪善禁,先以钉钉柱,妪禹步作气,钉即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之。

唐·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三首之一:

松间白发黄尊师,

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

忽闻鸡犬使人疑。

对于禹足之疾,碑载“?昶泉去,裹圣浮图,葬稽堂祈祥”,史载“大禹崩…葬会稽”,而“稽”为抱龙义,“会”为祠堂,故会稽为抱龙祠堂,反观二里头3号宫殿,应即大禹“祠墓合一”之抱龙祠堂,俗称度邑·卜邑·尸乡,如图所示:

而且,根据《竹书纪年》载

:“禹元年壬子继位于

,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戌”,

分析铭文

,公式为“

翼=羽+田+共→羽(禹)+田(周/二里头)+共(祭)

”,甲骨文“田周”就是二里头十字结构图,如图所示:

结合《邑周书》会意为“成周”指祭禹二里头义…而

音,文献指“

禹征三苗以文德施之,志与苗同俗同和,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来臣服!

”禹着苗装羽服为羽,“有苗”服饰之态,发式、服饰与禹同为一样。禹征三苗,不以干戈,以文德服之。称为“文命”!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

“大东之野,夏后氏在此舞九伐(代),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指夏启舞九韶,这不仅宣扬他的战斗实力与武功,更是歌颂大禹文德之功,如图所示:

当然何驽教授认为禹(二里头抱龙人)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有两件事可佐证:

一是

二里头绿松石龙正是鲧和穷蝉的蛇和蚕结盟之物。

故他入殓时怀抱此物以示传承,而夏代各王不会抱龙入殓…

二是大禹的身份,不仅是水正司空,还是颛顼太孙·鲧长子!

据屈原《离骚》载“

鲧幸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天问》:“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考史鲧治水顺利成功,却遭击杀,因

鲧是颛顼长子,威胁尧权而已,

自然

禹乃颛顼太孙鲧长子,父亡子危…故禹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因?而亡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位寒酸的“抱龙伶官”,就是大禹当年的真实状态…

根据西安

谢子展

破译《禹王碑》内容判断,情况正是此事…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

禹约公元前

1674年

左右出生于山东汶上县(大汶口后人)。15~17岁入洛阳盆地治水。13年后,即竹书称帝泄元年,公元前

1650年

(壬子年)治水成功继位,称帝二里头(冀/斟鄩)。禹征三苗11年(壬戌年)后,因脚疾(?)复发卒于二里头!终年

35

岁…

之后禹生启,受益,任之政,九州成…(待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侍... 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地位,在古代是最高的,除非有掌权的太上皇、太后或者大臣,否则没人能管得住他。既然是...
原创 如... 朝鲜与韩国,作为我们的共同邻居。 不仅有着一样的文化底蕴,更是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 朝鲜半岛曾是一个...
原创 明... 文|蕴藏冬夏 编辑|蕴藏冬夏 明朝是在元朝灭亡后的又一个汉人王朝,一些游牧民族仍然环顾在明朝边疆内外...
原创 前... 西晋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在河西担任西晋凉州刺史的张轨仍奉西晋为正统,然而在西晋建兴二年张轨死后,其...
《三国演义》被夸大的三个人,每... 第三国人物探索人性本质。 1. 今天要说的是《三国演义》中被夸大的三个人,也可说是被神话的三个人,且...
原创 “... 凄冷雨中加冕的查尔斯三世和分崩离析行将就木的老帝国 末代国王 1908年12月2日,北京奇冷无比。...
原创 李... 【李世民与朱棣极为相似,都“篡位成功”,都成为千古一帝】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与朱棣之所以能够成...
原创 清... 如今当我们提起清朝,脑海中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电视剧中那些华丽瑰艳的宫廷画面。 我们常常忽视了,除了那...
原创 他... 这个世上好像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是原来深受百姓爱戴的人也可能因为某些行为而被百姓怨恨。历史上有争议的历...
太史公自序:历史传承与自我反思... 太史公,即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其作品《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巅峰之作。在这部鸿篇巨制中,开...
原创 亚... 【翻一下最老的历史教科书,大概八几年,明确写着,文艺复兴受东方文化影响……】 疑点1:阿拉伯人得到了...
原创 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秦始皇嬴政,历来就是一个存在着巨大争议的...
原创 解... 相传北宋太祖时,有人在太祖面前诬陷郭进他将来要造反,太祖一怒之下就将此人绑起来交给郭进,并且告诉郭进...
王襄的甲骨情缘(了不起的甲骨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弋 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筚路蓝缕,已发现的甲骨文...
原创 五... 封狼居胥是武将建功立业的最高荣誉,历史上首次获得这个荣誉的就是汉朝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此后还有东...
原创 清...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的清宫剧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而清宫剧作为古装剧的一个类别,最大的特点就...
原创 朱... 刘基,字伯温,通晓天文经史,尤精于兵法,为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刘基因为廉洁正直,又才华横溢,被时人比...
原创 关... 清末云南乃至中国仍处在农耕社会的时期,而远在滇南偏僻蛮夷之地,却有这么一条像外星世界一样存在的,代表...
原创 落... 今天继续说唐朝的故事,内容全部来自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 看到隋唐演义的都知道,天下的英雄好汉都在瓦岗...
原创 1... 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载入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件大事。那么,作为彭德怀西北战场的爱将,王震参加会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