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前,述说了自己所犯的“三罪”:不能杀黄皓,不能控制姜维,不能保国。 当时,魏大将邓艾取道阴平,出其不意地击败了蜀汉。 诸葛瞻率军守卫绵竹,不肯投降。
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直到46岁才生下儿子诸葛瞻。 但世事无常,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 虽然从小就被寄予过高的期望,但不得不说诸葛瞻的天赋“被夸大了”。
诸葛亮剧照
因为,继承诸葛亮衣钵的人,正是他的挚爱弟子姜维。 但他们应该一起共事,但他们不相容。 诸葛瞻死在绵竹之前,曾说过自己犯了三罪,其中就是恨姜维。
在诸葛瞻的心目中,有“三宗罪”。
第一种情况,不能杀黄皓。 这很容易理解。 黄皓原本是一个欺骗蜀汉乱局的臣子。 每个人都得到了它并处决了他。 作为蜀汉的重要官员,诸葛瞻未能铲除汉奸,帮助蜀汉。 当然,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种情况是国家得不到保护。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个人能力有限,不能保国保民,不能抵御外敌,骂自己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这第二个“控制不住姜维”的案例,有点离奇,让人无法理解。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奠基日夜奋战,直到油尽灯枯。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他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征的空档,亲自选拔、用心修炼,可以说是心碎。 在诸葛亮培养的四位接班人中,只有姜维最有军事天赋,也是最有前途的后起之秀。 但从诸葛战的三宗罪孽来看,他似乎对姜维有着很深的偏见。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可否认,诸葛瞻比姜维小七岁,年龄差距也不算太大。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们都不应该有太大的隔阂,但既然是同朝大臣,政见上难免会有偏差。
蜀汉颓废之势,自建国之初就已显现。 在经历了荆州和夷陵两场大败后,蜀汉是个残兵,元气大伤。 后来诸葛亮鼓吹五次北伐,使本已虚弱的局面雪上加霜,加剧了蜀汉国贫民匮乏的颓势。
所以,蒋琬、费祎、董允先后接手权杖后,便专注于养精蓄锐,给蜀汉暂时的喘息机会。 但对于姜维来说,他一生都在北伐,只是为了完成诸葛亮的遗愿,换来他的好意,他有他的理想和抱负。 所以姜维接手后,就改变了休养生息的策略。
诸葛瞻剧照
姜维出身武将。 由于缺乏政治经验,他被排除在朝廷之外。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试图通过北伐来化解内部矛盾。 诸葛瞻对姜维的提议不是很理解,两人带着自己的意见越走越远。 在姜维的带领下,蜀汉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尤其是公元256年的端谷之战,姜维被邓艾威风凛凛地殴打扫地,断羽归来。
这场惨败,让蜀汉士气低落,百姓怨声载道,不知所措。 朝廷上反对姜维的声音接连不断。 其中,声音最为响亮的当属总领卫和陆尚书臣诸葛瞻。 诸葛瞻认为,就蜀汉的实际情况而言,姜维使用武力只会浪费国家的力量,浪费人民的财富。
公元262年,多次劝说失败后,诸葛瞻不忍,联系董厥等重要官员集体上访,逼迫刘禅免去姜维将军之职,贬为 宜州知府。 战场败下阵来,朝堂里人头攒动。 姜维只好远离政治中心,到塔中练兵。
然而诸葛瞻最大的意见是,曹魏攻蜀时,姜维为了收窄前线,误放弃了汉中。
刘备攻占益州后,连年征战,不惜付出惨重代价,攻下汉中,可见此地的战略地位。 但姜维居然提出了“集兵入谷”的计划,主动放弃了汉中。 结果,盯上他的魏军直接将大本营搬到了蜀汉的门口。 由此看来,诸葛瞻对姜维的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理由在未战前拆掉他的“大门”!
263年冬,魏国西征将领邓艾突袭阴平。 尚书郎黄崇劝他赶紧抢险。 然而诸葛瞻犹豫了一下,错过了机会。 诸葛瞻只能退到绵竹。 邓艾派使者劝他投降。 诸葛瞻杀了使者,率军守卫绵竹,因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而拒不投降。 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
姜维剧照
“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诸葛瞻是一个忠臣,一个孝子,一个好人。 但他修炼的时间太短了,战场瞬息万变,一瞬间他就输了。 如果他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多向别人学习,如果诸葛亮没有死,并且亲自教导诸葛瞻,说不定诸葛瞻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
然而,世事无常,诸葛瞻的人生,也并非恰逢其时。 所以,身为忠臣,只能为国牺牲自己。 虽然他的能力不如诸葛亮,但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