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明一代天子为科举而来,难道只为检验人才?
明朝洪武元年,南京应天府考棚内人声鼎沸,一场科举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千名士子从各地赶来,只为通过这一次大试,获得一官半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此时此刻,一位身着朝服龙袍、头戴金冠的知客出现在考场之外,手持三筐米粮而来,其中奥秘,又有何人晓得?
这知客,便是圣明天子——朱元璋。
一、亲临科场的天子,稻谷中的玄机
四月春风和畅,牡丹花开。南京城里沐浴在阳光与花香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外考棚里则是另一番天地——凝重肃穆的空气中,无数考生正奋笔疾书,争分夺秒。他们都是人中英杰,希望通过科举之路,为国尽忠报效。
这一年,科举的规模和难度都空前,因为多位重臣亲自监考,其中最高规格的,就是皇帝本人亲临现场。不仅如此,传闻皇上还将亲自为考生评分,以三筐稻谷表示高下。这让所有考生既紧张,又激动万分。
很快,一道金色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身着大红朝服与冠服的朱元璋,神色端然地来到考棚,亲手抬起三筐米粮。稻米洁白饱满,分量十足,足以喂养一个家庭一季。这代表着即将有三名天之骄子,通过此次科考,获得富贵和功名。
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眉头微锁——他就是明朝重臣,刘伯温。他作为监考官之一,理应检点考生,公正无私。此时此刻,他却隐隐感到忧虑。因为皇上在此时此地亲自抬来米谷评分,并非常情,恐怕别有用心。
二、刘伯温忧心忡忡,皇帝的举动蕴藏玄机
刘伯温生于元末明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是开国重臣之一。他深谙朝政国事,明锐睿智,为官数十载从不马虎。如今年近古稀,仍为群臣之首,声望无人能比。
此次皇帝抬谷兴师,刘公察言观色,即刻明白其中玄妙。因为多年前勾当国子监时,刘公曾与皇上共事,深知这位君王是一个沉稳内敛而又精明强干的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饱含深意。
按照科举规程,皇帝本不应亲自评卷分谷,这彰显不出公正高下。而明成祖向来严守法度,从不越矩。今日破例参与,想必是想借此科举一事,检验臣子们的才干与品行,打破已有的选拔模式,开创新局。
朝中众臣或许还未看清皇上的良苦用心,但刘公心思缜密,立时洞悉其中深意:此举势必会动摇旧有科举的根基,进而引发政治动荡。想到这里,老臣不禁忧心忡忡——他必须设法化解潜在的危机,稳固大明江山社稷。
三、考生品学兼优最后一关,朱元璋意欲锤炼人才
金冠加身的皇帝瞳孔澄明有神,目光如电,看得人心底一凛。他依次检查每位考生的试卷,然后取出一筐代表优等的米谷放于案头。
三位考生终于等来了皇上的最高褒奖,当场欣喜若狂。这意味着他们已顺利跨过最后一关,必将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拜相或为翰林,前途无量。
众考生见状更加用心,一个个埋头赶考,唯恐辜负天子的一片苦心。这让刘伯温也忍不住点头称许——皇上出此下策,果然用心良苦,所期望的也正是激励群臣齐心为国,以全新的视角检视人才。
很快,刘公注意到,皇帝略过了几位考生,没有给他们放置谷物。这引发了部分考生的质疑与不满。皇上不疾不徐开口道:“朕非但看重诸君的学识才干,也注重品行学问。要知成器的人不在多读书,而在自悟入圣、克己复礼。”
听闻此言,刘伯温恍然大悟——圣上意欲从根本上改造选士的机制,不再单单看重八股文章,而要寻求德才兼备之人,以辅佐大明江山。刘公佩服皇帝的远见,为他打开科举新局的胸怀折服。
四、科举新机,开创选士新局面
当日,皇帝的举动如同一颗投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赞许天子慧眼识才,有人则批评破坏了科举的公信力与法度。而刘伯温在震惊之余,越发确信圣上的深谋远虑。
多年前,刘公曾支持科举制度的实行,认为其可以广纳贤才、人尽其才。但时过境迁,他也渐感选拔人才机制日趋僵化,不能充分体现人的全面素质。如今见到皇帝欲打破陈规,改进弊病,刘公承认了自己的错漏,甘愿追随圣上开创新局。
良久,刘公方寸大定,退出考场。他坚信,皇上必将继续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开启选拔人才的新机制。届时,德才并重,刚正不阿之士必将英姿飒爽,辅佐大明江山。绘卷美好蓝图的刘伯温,心中充满了无比期待与希望。
结语
科举制度,曾为我国传统选择人才的主渠道,弊端亦由人皆知。今日之世,仍有多少陈规陋习值得我们反思?也许,正在某一隅启动的小小变革,终将奠定伟大基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