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知名人物,属于那个时代为数不多能够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女人,然而她的名声却极差,在她实际控制清朝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为近代的屈辱埋下祸根。
在坊间有很多关于慈禧的传言,但有不少都是添油加醋不可信的,比如有人说慈禧下令要将洪秀全分尸,而曾国藩却抗旨不尊,其实并没有。
相信大家对曾国藩都有所了解,这位被很多人吹捧的晚清名臣的确有着过人之处,尤其是对于为官之道更是醒目。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同时也需要机遇,而曾国藩成功的机遇就是洪秀全。
清朝末年,百姓忍受着日渐沉重的压迫,走投无路之下就揭竿而起,这是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典型特点,当百姓被逼无奈,横竖都是一死的时候,就是起义爆发的临界点。
洪秀全就是清末起义中的一个,并且他的号召力还是相当强悍的,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军很快以雷霆之势横扫大清半壁江山。眼看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慈禧接到的全部都是清军溃败的消息,在这样紧急用人之时,曾国藩迅速崛起。
曾国藩的湘军成为平定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由于曾国藩不断在前线取得胜利,慈禧自然也给予赏赐激励曾国藩以及将士们,因此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掌控着大清重要军事权力的大臣。
像曾国藩这样拥有兵权的人,往往是统治者需要非常小心的,毕竟大清正规军都无法消灭的太平军,遇到曾国藩的湘军后竟然能打得有来有回,慈禧虽然对曾国藩委以重任,但是从心底里也要防着点。
慈禧心中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曾国藩如此通达之人早就了然于胸,这是一场无声的斗争,彼此都在为自身利益寻找最大的平衡点。
话说洪秀全虽然前期盛世滔天,大有推翻清朝统治的趋势,结果后期出现乏力现象,其中重要原因是来自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外部遇到更加强悍的湘军,内部却因争权夺利、拉帮结派而削弱力量,因此太平天国的势头走下坡路是必然的历史规律,太平天国走向失败也体现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自从1853年攻占南京后,洪秀全就将这里改成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战场上的局势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偏转,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逐渐声弱。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洪秀全要比慈禧太后硬气得多。当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想要在清朝获取更大的权益,于是英国都督通过关系找到洪秀全,表示可以帮助太平军打败清朝军队,这么好的事自然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在事成之后洪秀全要与英国平分而治。洪秀全听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后,当即就拒绝了英国都督所谓的帮助。
再看慈禧太后这边,英国都督在洪秀全那里碰壁之后转向慈禧,同样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提供帮助,但是将来也有获取更多的权益,慈禧对此选择同意。
英国都督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对洪秀全提出的利益分成要求要高,而对慈禧提出的要低一些,因为洪秀全当时是处于起义者、弱势者,自然提出的价码要高很多,但是对慈禧却没有那么高。即使如此,慈禧这些清朝统治者也是没骨气的,为了自身一时的统治可以选择饮鸩止渴。
1862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率军围困天京,此时太平天国的都城已经陷入湘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此时曾国藩选择的策略是围城。在城中的洪秀全也错误判断形势,选择固守城池,并没有及时突围,这点也注定了洪秀全最终的命运。
在围困天京的两年时间里,基本已经注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此时的曾国藩早已离开前线大营,回到了安庆居住,毕竟当时的曾国藩不仅仅是湘军人,更重要的是朝廷重臣,有很多事情都等着他去处理协调,哪有时间和困在城中的洪秀全耗时间。
曾国荃通过挖地道的办法靠近并炸毁城墙,天京告破,当曾国荃冲进城中后才发现一件事:洪秀全早已去世。
原来在天京被围后,洪秀全已经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精神上焦躁不安,最后在宫殿中服毒自杀。当时太平军著名大将李秀成在城中,在他的建议下以秘不发丧的形式悄悄安葬洪秀全,同时将洪天富贵推上大位。
李秀成的做法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如果洪秀全去世的消息走漏风声,太平军守城的意志将会瞬间瓦解,后果可想而知。
在天京被攻破之后,李秀成率领精锐护送洪天幼主出城逃难,凭借着乔装打扮顺利躲过湘军的盘查,但是不幸的是李秀成与幼主走散了。
李秀成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最后还是被湘军抓到,扭送至曾国荃那里,曾国荃为了从李秀成口中获得情报消息,对他进行了一番酷刑。
在天京城破五天之后,曾国藩一路赶到天京,同时也见到了李秀成,当然也知道洪秀全已经去世的消息。在现场指认后真的挖出一具男尸,经过验证身份后确认就是洪秀全。
从时间线上来看,洪秀全死于天京城破之前一个月,当曾国藩知道洪秀全去世的消息时已经过去月余,因此就算慈禧下令要将洪秀全分尸,曾国藩也没办法执行,毕竟人已经死了。
此外,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慈禧要将洪秀全分尸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坊间根据慈禧对待太平军其他将领的仇恨态度,臆测慈禧会对洪秀全进行分尸,因此才有了曾国藩拒不执行的传言。
最后,从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来看,如果慈禧有明确命令要将洪秀全分尸,曾国藩断然不会拒绝执行,这是表明忠心的时候,违背慈禧意思的后果他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