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京城门缓缓打开,李景隆面对朱棣大军,却选择了迎接。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成就了朱棣称帝的历史盛举。然而,李景隆这位历史中的关键角色,其结局又是如何的呢?这个令人好奇的问题,将我们带入了明代朝争之中的权谋、忠诚与背叛的风云时刻。
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李景隆的决策,揭示其在历史旋涡中的个人命运和对朱棣称帝事业的影响。这是一个关于权谋、选择和历史分岔口的故事,李景隆的一步之举,可能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格局。随着历史的细节逐渐揭晓,我们将见证这位关键角色在历史长河中的宿命交错。
虎父无犬子:李景隆的跌宕人生
“李景隆乃虎父无犬子,曾功勋赫赫、深得建文帝信任。奈何最后关头反倒联手谷王打开城门,助纣为虐?"
李景隆生于明初,其父李文忠乃明太祖麾下大将,曾追随朱元璋率领起义军转战各地,占领了中原、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李文忠在数十场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明太祖赏识。
一次出征,部下们见李文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伐果断,竟有若虎犹如其父,遂合称“虎父”。李景隆生而聪慧,又从小跟随左右,也被称作“虎子”。
建文初年,朱允炆即位,为防藩镇叛乱,大力削藩。周王朱橚、齐王朱樉率先举旗造反,建文帝派遣时任中央军帅的李景隆前去征讨。李景隆深谙父亲用兵守则,训练有素,很快平定了两次叛乱,斩杀僭号者,擒拿奸细内奸。建文帝见李景隆果决威武,深得民心,遂大加赞赏,更加信任倚重。
而当1400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引发靖难之变时,建文帝心腹重臣无人可使,第一时间便派遣李景隆率领500000大军前往征讨燕军。朝野众人无不看好老办公善战的李景隆,相信靖难之乱指日可解。
岂知兵马未交,李景隆连连败北,兵临城下方知燕军号称北方八万神骑的为胡骑莽牛重型锐利。初战丢失十之七八,不易再战。此时朝中早有借题发挥之辈,纷纷弹劾李景隆兵折太重,营帅失职害兵害将。
建文帝面对群臣这等舆论压力,一时间竟有“能疑必疑”之意,心中也起疑问李景隆是否蓄意而为?然自知此时更换中流砥柱之臣欠妥,只得挺将信将地继续实施李景隆北征功臣之任。
朱橞:宗室诸王之首谷王
“一位英明领袖,一位忠心耿耿的叔父辈大臣。本该上下同心,共济国难。奈何最终却成了害群之马,令我主失国闻遭厄!”谷王朱橞亦生于朱元璋麾下。其母马氏深宫佳丽,生得玉骨冰肌、国色天姿,深受明太祖宠爱。
马氏虽为后宫妃嫔,然性情淡泊寡欲,无实权较为得宠,这样生下的王子可免细作生母攀附权势之嫌。朱橞生而英俊聪慧,多谋善断,自幼便深谙军国大事,为父所器重。
朱棣起兵之初,谷王劝他三思。朱棣不听,部队打到靠近南京时,谷王前往北平迎接大军,设宴款待。作为兄弟中最有远见的,谷王再劝朱棣:(1)不要太狠,建文已经让人心去了大半,(2)留下一线生机于建文,以方便日后转圜。奈何红了眼的棣公子已然难收住锐气。最终谷王亲自赴金陵城下迎接大军。
明初诸叛乱平定后,朱橞镇守南京,与燕王朱棣情同骨肉。燕王每每遇到困境,都向朱橞求助。两人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
建文帝即位后,朱橞颇有作为。他曾劝建文帝不可过分削藩,免得推己及人,株连太甚。建文初年听从谷王计策,略施怀柔政策。然削藩如割肉般痛苦,建文帝能忍多时终究忍无可忍。再后谷王亦再三劝建文与朱棣离间渐远,奈何建文帝已无心与北方之王交好。
这时的建文帝正值壮年,雄心勃勃,大有一统江山、移风易俗之志,视燕王如眼中钉。此时谷王密谋北上劝阻,被建文帝拦阻,力劝勿去送死。尽管谷王与燕王情同兄弟,却也只得听从建文帝安排镇守南京。
金川门之变:谷王与李景隆的惊天背叛
“二位心腹大臣,一位宗室亲王。难道就因为私利,便肯背弃君主,踏上不归路?"1402年冬,燕军直逼南京。形势危急之时,建文帝军心涣散,仅余20余万守军。此时此刻,能否成功守城,全赖谷王与李景隆二人指挥有方。
可二人偏偏在这关键时刻,突然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建文帝仓皇出逃,最终下落不明。而燕王得以顺利入主金陵,历史轨迹遂发生巨变。究竟是什么促使二人做出此等惊天举动?权谋还是利益?抑或别的隐情?已无从稽考。
或许李景隆眼见大势已去,决定人生需要转折。亦或许谷王实在念及骨肉,不忍心弟最后关头栽跟头。更可能二人早在建文朝莫名其妙的猜忌中已然心寒,城门一开眼前一亮,这便是新生与出路。然一城陷,君亡国丧,二人此举必是引火烧身,害了自己害了他人。
果报:谷王与李景隆的悲惨下场
“投靠强敌,助纣为虐,罪该万死!朝野舆论,一边倒要求严惩二人以正国法。这下退无可退,投鼠忌器,只能自食其果。"
事后燕王登基为帝,是为永乐。永乐表面礼遇有加,却藏着剿杀二奸之心!此二人助自己取天下,却也助弑君篡位。若不早早除去,实为心腹大患、祸害无穷!
再加上朝野压力,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永乐最终削夺二人爵位、财产,软禁在家。又命人严密监视,生怕再生祸端。自此谷王与李景隆一蹶不振,无法翻身。
而后朝中权臣如申时行、华亲王等政敌,更是乐得其成。这可是扳倒朝中第一心腹大臣的绝好良机!遂一而再地向永乐进谗言,终于激得永乐命人连同亲属一起过问罪行,责令自裁。于是李景隆、谷王两族老少妇孺无一幸免,尽数被诛,妻离子散。
一场政治迫害,终其一生不能翻身,并株连全族。乃历史惨剧,实为哀伤!也可谓种瓜得瓜,锄禾得禾,人定胜天,终究逃不过自己留下的恶果。
结语:背叛者的昨日支离,今日囚徒
时至今日,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早已湮灭。建文帝失踪之谜永远难解;朱棣建立的王朝也早已灭亡。这场惨烈较量中的胜负存活者,早已命丧黄泉。
李景隆与谷王也已化为尘土。当年如果不为一时私利、权宜之计开放城门,或者建文朝运气稍好些,能挡下燕军猛攻,他们本可功成名就、位极人臣。
而今看来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不足挂齿的过客,他的荣辱成败,于事无补。后人如若还记得这场背叛,那也不过是口耳相传的谈资罢了。当年建文朝那些猜忌权臣的昏庸无能,如今可谓昨日支离,早已湮灭。至于谷王和李景隆,想来不过被后人奚落为无耻囚徒,在历史长河中飘零淹没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