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瞻基是怎样的一个人?功绩不输朱元璋和朱棣,却差点毁了明朝
迪丽瓦拉
2025-07-20 13:33:02
0

文|

面包飞满天

编辑|

面包飞满天

如果你问谁是明朝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一位皇帝?

那答案无疑是

朱瞻基

,集朱元璋英勇与朱棣智慧于一身的明成祖朝第六任皇帝。

朱瞻基自幼受尽宠爱,年纪轻轻便展现出惊人的智勇双全,甚至还被人预言将超越祖父成为一代名君,而他也没有令人失望,亲手建立了

仁宣之治

的盛世。

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全能型”的君王,却在38岁的壮志未酬时突然离世,这位明君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转折。

让我们来一起探寻这位传奇人物如何塑造了一个伟大时代并为何走向悲剧收场。

少年天才,未来明君

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是明朝第五代皇帝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

据说,朱瞻基刚出生的那一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皇帝朱元璋将代表皇权的大圭赐给了他。

第二天朱瞻基降生了,朱棣大喜过望,给朱瞻基取名“瞻基”,意思是基业长青。

朱棣见朱瞻基生得聪明俊俏,有帝王气度,对他寄予厚望,认为这正应验了梦中场景更加确信这孩子将来必将大有作为。

朱棣对朱瞻基极为宠爱,多次带他出征,锻炼他的才能,被他认定为日后太平天子。

他博览群书,见识广博,懂得处世之道,十三岁时,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确立了他为大明王朝的继承人,这打破了历史上的惯例,因为他的父亲朱高炽那时仍未被立为太子。

通过这一举动,朱棣明确表明了朱瞻基是他钦定的继承人,朱瞻基从小深受祖父喜爱,又勤奋好学,文武兼备,被认为是大明帝国的明日之星。

朱高炽和朱棣相继去世后,明朝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5岁的朱瞻基在祖父和父亲相继离世后,继承大统,成为了新一代的皇帝。

朱高炽在位期间,他的仁政和宽厚的性格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信任,同时也为朱瞻基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一批忠诚能干的大臣。

他继承了父亲的仁德与祖父的军事才能,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魄力。

“全能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睿智聪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为明朝带来了一个长期稳定和繁荣的“仁宣之治”时期。

朱瞻基继位后,他谦虚谨慎,暂不使用“宣宗”这个帝号,体现了谦逊谨慎的态度。

为了使国家走上正轨,他广泛听取谏言,务求寻找最佳治国之策。

朱瞻基登基后,深知朝廷需要稳定,便重用了一批贤能之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尤为突出,他们因才学出众且忠诚于国而被世人尊称为“三杨”。

这三位贤臣的辅佐,使得朝政得以有条不紊地运行,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但汉王朱高煦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在他看来,年轻的朱瞻基不过是靠父亲朱高炽的传位才得以登上皇位,自己才是更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人。

朱高煦决定利用朱瞻基初登大宝、根基未稳之际,发动叛乱夺取帝位。

朱瞻基得知叔父的谋反计划后,并未惊慌失措,反而沉着应对,他一方面加强京城防务,另一方面派遣得力将领前往平叛。

朱高煦虽然勇猛,但终究不是朱瞻基的对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激战,朱高煦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被围困于自己的封地乐安。

瞻基并没有因为叔父的背叛而失去理智,他亲自前往乐安接受朱高煦的投降,并赦免了他的死罪。

朱瞻基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宽容大度,也体现了他对家族亲情的珍视。

尽管朱高煦曾经试图谋夺他的皇位,但朱瞻基始终未曾忘记叔侄之间的亲情,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充分彰显了朱瞻基宽厚仁慈的性情。

明宣宗明白,要巩固统治,必须削弱藩王势力,在杨荣等臣的建议下,他削去两个叔父的封地,使削藩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在内政方面,他意识到明朝初年设立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家治理需求,因此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朱瞻基扩大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这些大学士原本只是帮助皇帝起草文书的官员,现在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决策权。

他将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提升到了六部尚书之上,使他们成为了自己最为倚重的谋士。

在选拔内阁成员时,朱瞻基注重选拔那些有才能、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认为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带来繁荣。

他经常亲自参与选拔过程,以确保所选之人都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同时他还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内阁成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以保证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于监察机构,朱瞻基加强了都察院的权力,使其成为监督政府各部门的重要工具,朱瞻基还设立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使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能受到有效的监督。

通过这些改革,朱瞻基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更加高效、更有力的政府机构。

内阁和监察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变得更加迅速和有效,这种高效的政府运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也为后来的皇帝提供了良好的治理模式。

在对外关系上,朱瞻基多次亲自率军征讨北方的蒙古族,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1431年,他派郑和下西洋,要求那些国家前来朝贡。通过这些军事和外交行动,他增强了大明的国力和国际声望。

朱瞻基也很关心百姓的生计与福祉,作为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宣德帝朱瞻基深知民生多艰,对于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解。

每当地方遭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或是战争、疫病等人祸时,他总是迅速做出反应,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的税赋,甚至免除全部税收,以确保百姓能够度过难关。

朱瞻基还设立了常平仓制度,用于储备粮食,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发放粮食给灾民,稳定民心。

朱瞻基不仅关注政策层面的救助,更亲身实践着对民众的关怀,他曾多次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亲自了解民情。

据史书记载,宣德三年,朱瞻基曾秘密前往北京城郊,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民的辛勤耕作和生活的艰辛。

这种亲力亲为的做法,让朱瞻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生活状况,从而制定出更为贴合民众需求的国策。

朱瞻基的这些亲民举措,使得他在民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位心系百姓安危冷暖的统治者。

正是由于他的这些努力,使得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朱瞻基得到了普通人民的广泛拥戴,成为了历史上一位深受爱戴的君王。

朱瞻基的政绩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突出贡献。

他对书画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其绘画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远,深受后人赞誉。

朱瞻基还热衷于收藏古代名画,他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在当时无人能及,在他的推动下,明朝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朱瞻基这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他的政绩足以与历史上的贤君相媲美。

他在位期间,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

仁宣之治

”。

朱瞻基的艺术才华和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

正是由于他的卓越领导,明朝进入了中期鼎盛时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朱瞻基的一生,是充满智慧与勇气的一生,他的政绩和艺术成就,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

“错误”的抉择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的确创造了明朝的经济文化高峰,但他的某些决策和政策也埋下了祸根,导致明朝走向衰亡。

朱瞻基生于永乐年间,是成祖朱棣的心腹,他继位后平定边疆叛乱,提出“自仁宗不勤远略”的主和主张,大幅收缩北方边防。

这减轻了百姓负担,暂时稳定了边关,却也让蒙古部落有机会崛起。

到后来,他们居然集结数十万大军,在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朱瞻基无法对此事负全部责任,但他的边防政策确为这场惨剧埋下了隐患。

除收缩边防外,朱瞻基还进行了军队改革,本意是遏制腐败,提高素质,但他处置问题军官时往往过于宽容,军屯制度也没能落实,导致军队士气低落、战力低下,不再如朱元璋和朱棣时期那样强悍。

这些都成为日后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并且朱瞻基还下令停止下西洋,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考量。

明朝初年,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大力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一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彰显了大明帝国的海上实力。

但随着国力消耗和内部矛盾的加剧,特别是靖难之役后对南方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冲击,使得朱瞻基即位时面临了财政紧张和社会不安定的双重压力。

为了稳固内政,朱瞻基采取了收缩海防、削减开支的策略,他决定暂时中止郑和的下西洋活动,减少对外的军事和经济投入,转而专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朱瞻基的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国内局势的作用,但他也忽视了海军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民间海上贸易受到严重限制,这不仅削弱了国家的海上力量,也为倭寇等海盗活动的兴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倭寇的猖獗不仅损害了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全,也对明朝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对外政策上,朱瞻基可谓失算,他的决策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解决国内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却使得明朝失去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和加强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未能有效遏制倭寇的威胁,最终导致了国防力量的削弱和国际地位的下降。

更关键的是,朱瞻基开启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大门,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朱瞻基却打破此例,让他们读书认字、参政议政。

这虽然巩固了皇权,却为日后宦官专权埋下隐患,及至明末,宦官刁难忠良,朝政腐败,王朝日益衰微,追本溯源,这一切都与朱瞻基的决定脱不了干系。

笔者说

尽管朱瞻基在其统治期间做出了一些决定导致了后来的问题,但他对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的"仁宣之治"。

对于他在某些方面的决策是否是明智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这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功是功,过是过,我们虽然站在未来的角度看他当时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但不可否认是谁也不能预知未来,没有谁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独善其身。

但朱瞻基在诸多历史帝王中,无疑是一位好的君王。

信息来源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杭...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大家对文物的认识可能还仅限于《甄嬛传》里的一些道具,里面的珍宝、器物的面貌都非常...
伪满皇宫博物院缅怀历史铭记九一... 9月18上午,伪满皇宫博物院联合社会各界举办了“缅怀历史 ,淬练初心”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铭记活动...
原创 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是“君权神授”,是百姓眼里的真龙天子,...
原创 为... 一是皇太极的运气太差,他的能力放眼清朝十二帝足以排进前三,在历朝历代的太宗之中,皇太极也是第一序列的...
铭记历史!“北国火种 抗联丰碑...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9月18日,由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员会、共青团哈尔滨学院委员会主办,哈...
令人自豪!唐青花的“故乡”在郑... “我可以骄傲地说,郑州是唐代青花瓷的故乡。时隔多年,每当想起发掘出这两件唐代青花塔式罐的情形,心中还...
年节聚会“AA制”百年前的会馆... ◎袁家方(北京城市学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馆也不例外。所有的会馆,从创始之初,就有管理规章的制定...
原创 历...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有的皇帝资质平庸,却能脚踏实地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相反,有的帝王明明天资聪...
原创 太... 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如果要没有宣武门那场政变,恐怕他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拱手把皇位让给李世民。 李渊...
原创 苏... 每当看到一些侵略战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受侵略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战火中而同情。看到他们流浪在破败的街头,...
【理论直播间】“简”述历史 “... “简”述历史 “牍”懂中华 ——我们为什么要策划《简牍探中华》 慎海雄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社会的...
原创 论... 论武艺,关羽怕庞德,黄忠惧张郃,张飞、赵云、马超又怕谁呢? 话说三国多少英雄,趁此东汉末年的乱世,...
原创 警... 1941年7月,刘震率队进入安徽蒙城县涡河边的龙亢镇后,这时他突然接到上级电报:“胡服同志前往苏北,...
原创 他... 223年,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后主刘禅继承皇位。与此同时,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总揽蜀汉所有的军国政务。...
原创 战... 多年以前,有一个战斗英雄,因为不幸受了重伤下落不明,国家苦苦寻找33年,最终发现他原来在四川,已经隐...
原创 她... 晚清时期,照相技术已经流入我国,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已经开始享受拍照,尤其是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照相,所...
原创 日... 中国的东三省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这里不仅面积辽阔,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
原创 罪... 古代犯人和现代犯人的区别 在古代,我国收押犯人相当随意,往犯人的脖子上套一个枷锁便直接丢入牢房。但到...
原创 大... 对于清朝这个朝代,相信我们很多人在本心的观念之中,还是有一定的排斥的,因为清朝是终结了明朝的一个朝代...
原创 项... 自古时势造英雄,在不同的朝代总有一些名声大噪的历史人物出现。在秦王朝没落之后,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