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资治通鉴》中的名篇
《周纪三家分晋》,为智果关于立智氏继承人的论述所叹服。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最有势力的大夫智宣子(伯爵)想要立智瑶为智氏宗族的继承人。宗族之人智果提出不同意见,“若要挑选继承人,智瑶不如智宵。因为智瑶身上有五点出众之处,却有一点不足。他的出众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身材魁梧,英姿潇洒;第二,驾车有力,善于骑射;第三,能力出众,才艺超群;第四,能言善辩、文笔出众;第五,坚强勇敢、做事果决。虽然具备这些才能,但他没有君主所应该具备的仁德之心。如果他使用这五种出众之处操控他人,却唯独使用这不仁之心做事情,又有谁能承受得了呢?倘若一定要将智瑶立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招来灭门之祸。”
智宣子不听智果的话,智果便请求离开智族、另立辅姓。从此智果就成为辅果,与智氏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我们分析辅果的话,立宗族继承人是大事,首要条件是品德,要有仁爱之心,能够德才兼备最好,不能兼得也要以德为先。辅果认为智瑶品德不好,没有仁爱之心,反而特别有才,还不如无德无才之人。立无德而有才的智瑶为继承人,是最坏的选择,一定会招来灭族之祸。
辅果的预言成为了现实。智宣子死后,智瑶继位,就是智襄子。智襄子依仗自己有才,唯我独尊,根本不将晋国的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大夫放在眼里。他在宴饮之际,对奉命而来的韩康子百般戏弄,肆意侮辱。
智襄子已经拥有晋国最大的封地,还贪得无厌,竟然要求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大夫割让土地给智氏。韩康子和魏桓子虽然心有不甘,但不敢反抗,乖乖地割让了土地。
赵襄子却不畏权势,坚决拒绝了智瑶的无理要求。智瑶就带领韩康子和魏桓子攻打赵襄子,围攻晋阳城(太原),并将大水灌入城中。晋阳城中,兵民团结一心,誓死不屈。
赵襄子派人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他们共同对付智氏,灭智氏后,均分其地。韩康子和魏桓子本就对智瑶怀恨在心,自然答应了赵襄子,约定时间一起攻打智氏。
赵襄子派人将守堤官吏杀死,让大水灌入智瑶的大营。智瑶的军队为逃离洪水乱作一团,赵襄子率领军队从正面进攻,韩魏两军从两侧杀入,大败智瑶军队,并斩杀智瑶,然后将智氏灭罪。宣布脱离智氏的辅果一家得以幸免。
写在最后
智瑶肆意侮辱韩康子,贪得无厌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时,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只要有人带头,三家联合围攻智氏就是必然的。
一个国家,一个宗族选择继承人一定要吸取智氏的教训,坚持以德为先的标准。
智氏选择非常有才而贪婪的智瑶接班被灭族;商朝选择非常有才却残暴的殷受继位而亡国;隋朝选择非常有才但好大喜功的杨广接班而灭亡。
明成祖朱棣没有选择屡立战功的朱高煦做太子,选择宽厚肥胖的朱高炽做接班人的结果是成就了仁宣之治,明朝成为延续近三百年的王朝。
在朱棣时代,《资治通鉴》早已成书。看来朱棣是吸取了智氏灭族的教训,坚持以德为先选择继承人。
#以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