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能登高位者,多半“谨小慎微”,更有甚者“疑心病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比如一代枭雄曹操,传闻曹操曾经逃难被吕伯奢收留,吕伯奢磨刀宰鸡准备款待他,操误以为吕伯奢是想杀他向董卓领赏。
于是情急之下将吕伯奢杀害,后操看见提着鸡进门的吕伯奢老婆,一不做二不休也将其杀害。
一同逃离的陈宫问他:“既然已经误杀吕伯奢,为何连他老婆都不放过。”
操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一:疑心成魔的开国帝王们
纵观历史,不论是满嘴仁义却丢下老婆儿子逃跑的刘备,还是逃跑时将儿子踢下车两次的刘邦,又或者是装病装了几十年一招觉醒就杀了数万人的司马懿。
凡得天下者,皆心思缜密且心狠手辣。
其中尤以“开国皇帝”为甚,乾隆朱祁镇等帝二代相较而言反而“大气”很多,毕竟没经历过刀口舔血日子的小皇孙怎么能明白那句:刁民都想害朕的至理名言。
这些开国皇帝可都是死人堆里逃出来的,要是不靠着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估计早在路上就给人砍死了。
就像现代职场的高管:
宁可不做事也不能做错事;
宁可众人填坑也不能自己试坑。
说起来好像挺没人情味,但实则又确实是最佳“保命手段”。
毕竟几千年前的大佬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屡试不爽的铁律直教人不得不信。
说到谨小慎微,除了曹操以外,乞丐皇帝朱元璋应该也算是“其中蛟龙”。
人曹操至少还是“误杀”,而他朱元璋是哪怕你“救驾有功”也照杀不误。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朱皇帝这里可谓是“入木三分”。
故事还得从朱元璋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的“史上最强太子”朱标说起。
二:太子朱标跳河啦
这个矗立在朱元璋26个能文能武的儿子里,却从未有过任何危机感的嫡长子朱标,虽说性格没有他爹这种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创一代皇帝这般豪横,但也不至于一言不合就跳河吧。
着实也是让吃瓜群众有些大跌眼镜了,这不是搞得跟个小姑娘似的,动不动要死要活的。
但如果你知道朱标跳河的真实原因,也许又会为这位“史上最豪横太子”的仁义所动容。
1380年胡惟庸案开启了朱元璋上位以来最大的流血事件,此次事件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连死去的滕国公顾时在世的子孙都处决了,最后直接被诛杀的官员就有3万余人。
而在胡惟庸案余孽的清扫过程中,宋濂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1377年就告老还乡不问世事多年的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也无故的被牵连其中被判了斩监候。
本就一直劝诫朱元璋少开杀戒,多行仁义的朱标对于所谓的“胡惟庸案”其实心知肚明,说白了就是老爹想要裁撤宰相一职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老爹一意孤行他本人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好巧不巧,宋濂却是朱元璋当年专程请来给好大儿朱标当老师的大文豪。
而且宋濂亲自教导朱标十余年,二人师生情谊十分深厚。在得知宋濂被株连后朱标第一时间找到了朱元璋,希望父亲看在自己的份上饶过70岁的老师。
但朱元璋却给了儿子一根带刺的藤条,并且告诉他:“我这是在为你日后登基拔刺,这事你最好别再插手,想要管你老子的事,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
朱标多次请求朱元璋放过宋濂皆被其怒斥,最后搬来马皇后都未能让朱元璋改变心意。
百般无奈的朱标认为自己眼看老师蒙难却无计可施心里十分难过,觉得自己枉为人徒。
一日下午他再次向朱元璋请求无果,眼看老师宋濂即将行刑的时候,他路过大殿前的小河边,一时间顿觉人生无常百无聊赖。
一个想不通纵身一跃扑通一声跳进了近在咫尺的小河里。
身边的随从一见这位朱元璋的心尖尖太子竟然掉进河里了,吓得简直是一脸懵逼,还不等反应过来几个平日里就拼死护主的侍卫一头便扎进了湍急的河水里,而另外几个反应稍慢的侍卫竟然先去解衣带,准备脱去衣服后再跳河救人。
此时的朱标命悬一线,幸亏被先跳下河的侍卫成功捞上岸,抢救过后并无大碍。
三:朱元璋怒斩侍卫
朱元璋得知后火急火燎赶到太子寝宫,一屋子的太医各种诊治,朱皇帝这次差点连心脏病都吓出来。
毕竟朱标可是他和心爱的马皇后的嫡长子,还是那种一出生就打定主意让他继承皇位且多年来此志不渝的那种。
在朱元璋心里,直到朱标死前,这个儿子都是他唯一钦定的继承人,只要大明还姓朱,朱标还活着,这件事就没有任何悬念。
虽说这次是虚惊一场,但戎马一生的朱元璋却不敢掉以轻心。
尤其是儿子身边贴身伺候的人更是马虎不得。
于是朱元璋将当时随行的十余个侍卫喊到身边开口问道:“太子落水时你们都在干嘛?”
其中几个全身湿漉漉还没来得及换衣服的侍卫立即回答道:“禀陛下,太子爷对奴才恩重如山,见太子爷不慎落水后奴才几个没来得及多想,赶紧跳下河将太子爷救了上来。”
“很好,你们对大明社稷有功,朕会重重的赏你们。”
此时朱元璋将凶狠的目光移到了另外几个衣服没有被水打湿穿戴整齐的侍卫身上,冷冷的问道:“你们几个身为太子爷的亲随,见他落水竟没有第一时间营救?”
几个奴才吓得脸色发白,只得死命磕头说道:“回禀皇上,奴才几个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时慌了手脚,想着下水得先脱衣服,所以奴才几个忙着脱衣服去了。”
本来就疑心病十分深沉的朱元璋看着几个目光闪烁的侍卫,甚至开始怀疑这几个奴才是不是潜伏在儿子身边的“奸细”,又或者就是故意“拖延时间”不愿舍身救自己儿子。
朱元璋看着病床上面色惨白的朱标,这可是他老朱家未来的希望。
而在这几个死奴才的说辞里,儿子的命竟没有他们身上的几件破衣服值钱,相信此时换任何一个“护犊心切”的爹都会想一棒子将这几人打死。
新仇旧恨让朱元璋彻底怒了:“像尔等这种心如毒蝎见死不救的黑心奴才,留在我儿身边就是祸害,迟早图谋不轨加害我儿。来人,拖出去全部给我斩咯。”
几个侍卫还在大喊冤枉的时候,朱元璋冷冷的说道:“幸亏我儿今天没事,否则就不是单单要你们一颗人头那么简单了。”瞬间一股寒意笼罩着整个宫殿,所谓天子一怒浮尸千里也莫过于此。
说罢他俯身看向儿子朱标虚弱的身体,满是慈爱的整理着盖在儿子身上的被子,生怕儿子再次受寒。
此时的朱标刚从鬼门关出来就眼看着父亲又处死了一波自己的侍从,不由的悲从中来。
清醒过来的朱标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宋濂,于是他带着哭腔再次向朱元璋提起希望赦免老师宋濂的事。
宝贝儿子都因为宋濂不惜以身犯险冒死谏言了,朱元璋纵使有一百个要杀宋濂的心,此时也不再敢轻举妄动伤了儿子的心。
于是他安抚朱标道:“为父知道我标儿一向仁义,是个尊师重道的好孩子。
但以后再不能拿自己的命任性而为了。感念你一片赤忱忠孝之心,免除宋濂死罪。”
于是1381年,71岁的宋濂被贬四川茂州。但因儿子孙子的接连病逝,古稀之年又千里流放,于是在流放途中病逝,享年71岁。
四:护犊心切还是嗜杀成性
有人说朱元璋大可以将几个没跳河救朱标的侍卫调离或者逐出皇宫,直接诛杀未免太不近人情。
也有人说光凭没有第一时间跳河就认为这几个侍卫对朱标不忠而就地斩杀,实在是有些荒谬。
先不说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到九五之尊这期间所经历的刀光剑影和背叛偷袭。
大明王朝的得来不易让朱元璋不惜大肆“虐杀功臣”来稳固权利。
那些和自己共同打下江山的人都能顷刻间抹杀,遑论几个无足轻重且差点害儿子没命的侍卫。
众所周知,朱标对朱元璋的意义就是整个朱家王朝的延续和传承。
朱标的生命安全可以说是朱元璋除了权利被夺以外最大的担忧。
为什么就地斩杀侍卫,我想除了朱标落水事件着实让朱元璋胆战心惊以外,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想要借此杀鸡儆猴。
对于“英勇救主”的侍卫我大肆封赏,对于“见死不救”的侍卫我杀一儆百。
以后万一再遇到此类事件,谁还敢不第一时间救我儿子?
虽然这个做法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不得不说却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人心隔肚皮,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怎样才能让一个人彻底诚服绝对效忠,恩威并重无疑是最佳手段。
但再大的“恩”到了后面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功臣变权臣”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但威慑可不一样,随时一把利剑悬在你头顶。
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比不上你的命重要。
什么样的人才能身居高位:
看破人性懂得驾驭人心的人,这类人大多有强大内心且不在乎世人眼光。
所谓“孤家寡人”也就是这类高处不胜寒的“高人们”的最后归宿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
那些让人羡慕的无上荣光背后,谁又不是整日的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帝王尚且如此何况现代的“高人们”。
上天总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有时世人眼中的高低贵贱,也许也不过是以一种牺牲换另一种自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