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众多帝王将相留下了他们的传奇故事。而毛主席在评价古代帝王时,有着独特的标准,其中文治武功全能者极少,曹操便是其中之一。从一开始,毛主席就对曹操怀有特殊的喜爱之情。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曹操在很多人眼中被视为奸臣,然而毛主席对此极不认同。他常对身边人强调,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错案、冤案不论时隔多久都要翻案,哪怕是千年、两千年。那么,毛主席是如何为曹操翻案的呢?
毛主席酷爱文学,他读史、写诗词,其作品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充满了指点江山的热血与气概。而曹操的诗中也有着相似的风采。毛主席评价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虽相隔千年,但从诗歌中能感受到一种知己般的共鸣。毛主席尤其喜爱曹操的《观沧海》,曹操在平定乌桓后登临碣石山,以诗言志,展现出雄心壮志。1954 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期间,多次在秦皇岛附近散步,反复吟咏《观沧海》后,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表达对新中国建设新气象的信心。
毛主席对曹操的其他诗作也如数家珍,每次品读都有深刻体会,还会在别人评价曹操诗的画里写下自己认可的评注。青年时期,毛主席对曹操诗文的认同便已有所体现。1918 年,毛主席与好友前往北京落实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火车在河南许昌因大雨停留。他们前往许昌附近的魏都旧区凭吊,吟诵曹操的《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著名诗文,并创作了《过魏都》。在这首诗里,毛主席称赞《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一篇好文章,肯定了曹操的志向。
对于曹操一心希望国家统一、百姓安居的志向,毛主席始终认可。当读到近代学者卢弼对《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负面评价时,毛主席写下“言大而夸”的评语,认为卢弼对曹操的评价有污蔑之嫌,正如李白所言“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曹操统一北方、治理天下,不应被无端指责。
毛主席主张为曹操翻案,认为民间把曹操当做奸雄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1954 年在北戴河,毛主席指出曹操在戏里是白脸奸臣是封建文化垄断者为维护封建正统而制造的冤案。1957 年,毛主席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到曹操时,称曹操不坏;在莫斯科与郭沫若、胡乔木谈论三国史时,认为曹操很了不起。1958 年,毛主席在武汉召集会谈《三国志》时,再次提出为曹操翻案。
毛主席认可曹操的历史功绩。1952 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时谈到邺城故城,这里曾是曹魏政治中心之一。曹操在此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改革弊政,抑制豪强大族,发展生产,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北方迅速恢复,为魏晋统一创造了条件。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1959 年史学界掀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热潮。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纷纷写文证实。毛主席对曹操高度评价,还因为曹操懂得生活、会养生。曹操的《龟虽寿》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其中“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毛主席十分认同,并推荐给他人。毛主席自己也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自青年时代就坚持锻炼身体,磨练意志。
毛主席作为现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和革命家,给予曹操最完整的评价: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毛主席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公正的态度,为我们重新认识曹操这位历史英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