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其地理位置独特,民族众多,据史料记载,古时羌、氐、戎等土著居民曾先后居于此地。隋唐时期,各民族逐鹿甘南,中央王朝、吐蕃、吐谷浑等均对该区域发展做出过贡献。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甘南地区的中央王朝与吐蕃、吐谷浑间的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变迁?
甘南地区概述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合作市,甘南恰好属于甘青川三省汇合交界的地方,甘南西部为广阔的草原,连接藏区,东边是丘陵地带,面积4.5万平方千米。据2019年人口统计显示,全州目前总人口有73万,其中藏族人口几乎占了48%。除了合作市是州府所在地之外,下面还有7个县,分别是碌曲、玛曲、舟曲、迭部、卓尼、临潭、夏河。
据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甘南本属西羌,最早在此生息的羌族部落建立起自己的部落联盟。随着历史的进程,氐、戎等居民移居于此,此后,从东北跋涉而来的吐谷浑,还有从西藏迁移而来的吐蕃先民使甘南各民族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汉代,甘南的东部和北部分属于陇西郡和金城郡。唐代,吐蕃东扩,到达该地。回族落居甘南则始自元、明。
甘南现有藏、回、汉、裕固、蒙古、维吾尔、撒拉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比重最大,几乎占总数的48%。
藏族是甘南的主体民族,但各县族源不一,当地人也有“安多哇”“藏巴哇”的分别。学界认为,“安多哇”多分布在夏河、碌曲和玛曲,他们的先民大多为古代羌人、吐蕃人和一部分鲜卑人。“藏巴哇”主要分布在迭部和舟曲一带,这些人有可能是古代氐人和羌人的后裔。除此之外,卓尼地区还有一部分藏族,他们主要是从西藏迁移而来。
隋唐时期甘南民族关系
历史沿革。
从历史沿革来看,甘南地区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纳入王朝统辖,部分隶属于陇西郡,部分隶属于临洮管辖。到了西汉时期,陇西郡辖属甘南东部,金城郡辖属甘南北部。隋朝时期,甘南的西北和东南地区分别归属于临洮郡、桴罕郡和宕昌郡。
唐朝时期,甘南部分地区属于河州管辖,曾为洮州和迭州的境地,吐谷浑和吐蕃统辖甘南西北部一带;到了元代,情况又有所变化,整个甘南境内都属于吐蕃宣慰司统辖。明代归陕西都司。清朝时期,甘南又属巩昌府管辖。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对甘南地区的经略。
隋朝初年在改革旧政权的过程中,对所辖郡县进行了调整,后周时期的今甘南卓尼地区地处弘州地界,由于地广人稀,隋开皇年间,隋文帝废去此地,将弘州改为归政县,同时设置临洮郡,临洮郡的郡址在今天临潭美相,下设九县,分别是和政、归政、临洮、洮阳、临潭、合川、叠川、当夷和洮源。临洮郡九个县基本囊括了如今甘南碌曲、卓尼、临潭、玛曲、夏河、迭部等大部分地区。
唐朝废弃郡县,改立设州,今天甘南的临潭、碌曲、迭部、舟曲和卓尼,在唐代基本对应为洮州、叠州、河州等地界,后又在叠州常芬设立芳州,唐中宗神龙元年,废芳州,以常芬县属叠州。
隋唐时期吐蕃在甘南的活动。
整个唐王朝时期,面对的最大外患来自于吐蕃,因此,唐朝与吐蕃的斗争也成为唐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7世纪开始长达100多年的战争中,双方时战时和,各有输赢,在旷日持久的争斗中,双方在河西、陇右、西域地带展开了拉锯战。
吐蕃本成长于西藏,隋唐之际登上甘南政治舞台。唐贞观十三年,吐蕃赞普发兵侵入吐谷浑及党项境内,当时烽火一直绵延到甘南西部。唐高宗龙朔三年,吐蕃灭掉吐谷浑国,其辖境与唐朝相接,吐蕃与唐朝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
唐高宗咸亨元年大非川之战,唐军大败,洮州、叠州以及设置时间较短的旭州、芳州首当其冲。天宝四年,陇右节度使皇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城,败绩。天宝八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右、河西、突厥等兵众6.3万人,与吐蕃在石堡城展开大战,最终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石堡城具体位置不可考,但大概位置就在今甘南境内。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而衰,无暇西顾,致使陇右道东部之洮州、叠州、河州、岷州、宕州、和兰州之保塞州相继为吐蕃占领。至唐宝应元年以后,包括现今甘南全境基本就归附于吐蕃王朝了。吐蕃改洮州为临潭城,先后建立修筑定秦堡、巩令城,二城均在今临潭县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唐王朝以河源九曲赐予吐蕃,作为公主“沐浴之地”,于是吐蕃在桥河筑城,设置独山、九曲二军,相距积石山200里。从此以后,吐蕃民族成为甘南地区的主人,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隋唐时期吐谷浑在甘南地区的活动。
隋唐王朝积极加强甘南地方建制和军事设施,主要是为了预防吐谷浑和党项羌的进攻。
吐谷浑既是人名,又是部落称号,也是政权称号,据史料记载,大约在西晋武帝年间,在今天东北辽宁东部境内的鲜卑族慕容氏首领涉归的庶子吐谷浑与嫡子慕容廆之间发生了纠纷,吐谷浑率领部落族人向西迁移,刚开始落居在广大阪,也就是今天甘南夏河县北面的白石山,后一直到达了今天临夏境内,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枹罕。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以祖父之名为政权名称,正式建立吐谷浑。同时,吐谷浑也成为部族称号。
从西晋末年到吐谷浑国灭亡,吐谷浑在甘南草原游牧约350年左右,他们的势力基本控制了今天的整个甘南、四川的松潘和青海的黄南、果洛地区。
吐谷浑与隋朝的争端也屡见史书,581年,也就是隋朝开皇元年,吐谷浑袭击隋朝凉州,凉州在今天的甘南临潭。隋朝击退了吐谷浑的进攻,隋文帝并未乘胜追击,此举一方面是由于隋朝对付北方突厥的形势所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隋文帝杨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较为稳妥和有节制的。两军随后在现青海湖东相遇,吐谷浑败走。当时,隋朝没有将投降的吐谷浑部众迁入内地,任意驱使,而是把这些降众安排在今天临夏黄河以南的地方,封吐谷浑高宁王移兹裒拜为大将军,号河南王,以统众人。
从隋初与吐谷浑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隋文帝对吐谷浑的政策,虽在本质上与过去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同,但多少还是有区别的,他把吐谷浑与国内汉族人民同等看待,加以抚育,当吐谷浑停止对隋地的侵扰,文帝则加强与吐谷浑的交往,这对加强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代中央王朝依然与吐谷浑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唐高祖武德元年,李轨自称凉王,唐高祖派遣使者与吐谷浑国可汗伏允联合,打击李轨,伏允起兵联唐攻打李轨,并数次派遣使者入贡归顺,唐朝施以礼慰。
300多年间,吐谷浑在创居之地甘南,为西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
研究甘南地区民族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因为甘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习俗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重视,以藏、回、汉3个主体民族所信奉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儒教等宗教文化体系长期以来浸透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其次,甘南和整个河湟地区是联为一体的,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地带的河湟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条民族走廊,丝绸之路经过这里,一直绵延到新疆,民族走廊文化自身的这种特殊性,使甘南多民族日益交流碰撞,文化精彩纷呈,而这种文化和经济上的互补性,与地理、政治、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甘南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处子之地,其自然和生态的特殊位置,使其“西控番戎,东敝湟陇”,军事战略位置十分突出,成为历代王朝、部族的必争之地。隋唐时期的甘南地区,各民族逐鹿于此,隋唐王朝、吐蕃、党项、吐谷浑等均对甘南地区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各民族有过战争,有过融合,而融合最终成为历史的主流。考察隋唐时期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不仅有学术意义,同时也为当前处理甘南地区各种复杂民族矛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隋书》
3、《我的甘南》,陈克仁,中国文史出版社
4、《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尹伟先、杨富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