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北面冒出一个战斗力强到爆表的新兴势力——契丹。
这个坐拥数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将北宋拖下战争的泥潭,从鼎盛直接打到灭亡。
那么,契丹是如何成为北宋头号劲敌,历经千年时光后的它,如今又演变成了哪个民族呢?
北方部落 独立建国
契丹最早还只是一个盘踞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其发源地在东北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传说数年以前,有位骑着青牛的仙女在木叶山(今内蒙古赤峰境内)遇到了一个身骑白马的男子。两人一见如故,坠入爱河后养育了八个孩子,这就是契丹民族八大部落的由来。
由于靠近水源,契丹人主要以农耕和渔猎维持生计,生活环境较为落后。契丹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生活的,各部落由共同推举的首领统辖,而八个部落的首领则由契丹可汗管理。契丹可汗虽然是契丹的最高统治者,实际却是个没实权的闲职,因为首领们没一个听他指挥的。
早期的契丹人口虽然庞大,但作战能力却让人一言难尽。由于各个部落的首领彼此离心,常年处于勾心斗角的状态中,契丹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皇帝高洋曾亲自讨伐南下入侵的契丹,最终将后者揍得丢兵弃甲,大胜而归。
可是,即便被北齐打得元气大伤,头铁的契丹部落还没有放弃反攻的决心。当杨广建立隋朝政权后,契丹又一次倾尽全力和隋军展开大战,妄想借助此战扳回契丹的颜面。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契丹非但没能干翻隋朝,反倒被后者直接打成了奄奄一息的残废。
经过这一战后,契丹部落再也豪横不起来,陷入漫长的停摆期。本就羸弱的战斗力倒退一大截不说,契丹的惨状也不允许它再卷进战争。因此,当李氏家族建立唐朝时,契丹可汗为了保全部落选择了臣服,并将上等的宝马、貂皮作为贡品献给王朝,从此成了唐朝的一部分。
可是,北方游牧民族骨子里多少带着点反骨,契丹更是如此。如果不是迫于形势,心高气傲的契丹哪可能会甘当唐朝统治者的仆从?于是在武则天执掌政权时期,不安分的契丹开始隔三差五的给唐朝制造骚乱,之后的几百年里,两边光打仗就前前后后打了不下数百次。
唐朝末期,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中原王朝的威慑力与日俱下,对扎根在东北地区的契丹也没那么大精力去管了。在和中原、突厥长达数百年的纠缠后,处在夹缝中的契丹终于随着一个传奇人物的降临而迎来新生,他便是来自迭次部落的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是个很有头脑的领导者,他当上契丹可汗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了各部落的反对势力,即著名的“盐池之变”。此事结束了契丹持续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以耶律阿保机为皇帝的辽国。
统一契丹后,目光长远的耶律阿保机又效仿中原,开始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他以礼贤下士的策略成功招揽大批忠心的汉人学士,在政治上实行“王权至上”,在农业和文化方面也不断出台政策。军事上,耶律阿保机奉行“弱肉强食”思想,依靠吞并小部落来扩充本国国土。宋辽大战 纠缠不清
在耶律阿保机的经营下,辽国在寥寥数年内便实力大增。虽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还不算最强,但较之前已有了很大改观。实现独立后,“好战分子”辽国开始将战争的火焰引向了它的邻居——北宋。宋辽两国持续数十年的旷世大战,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辽太宗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中拿到燕云十六州的同时,宋朝也刚结束中原混乱的政治局面,两者都处于萌芽期。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刚主政就宣布了一件大事——收回燕云十六州。只要拿回此地的统治权,中原王朝就能真正实现大一统了。
如果想要拿下燕云十六州,宋朝就必须除掉霸占那里的辽国。赵光义这个人算不上昏君,但综合实力和哥哥赵匡胤天差地别。他以执政见长,短板却恰好是赵匡胤擅长的行军打仗。硬要说是什么促使赵光义作出这个决定,大抵也许是因为他铲掉北汉这个割据政权的壮举吧。
从开战初期的宋朝和辽国两国实力对比看,宋朝拥有一支打过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将,军事上相对更占优势。而且,在赵光义的积极治理下,宋朝初期的经济发展也很迅速,人民也都能吃饱穿暖。抱着“优势在我”的心态,赵光义剑指辽国,这下辽国这边也沉不住气了。
眼看着赵光义的三十万宋军即将杀到燕云十六州,辽国内部意见不一,契丹贵族大多都建议退至草原拒守,然而,辽国皇帝可不是怕硬茬的主,当即就派出名将耶律休哥带着三万契丹骑兵迎战宋军精锐。
三十万对三万,数量上看宋军占上风,获胜的把握也最大。而从早期作战情况看,实际也确实如此。耶律休哥想通过夜袭削弱宋军力量,非但不见效,反被宋军堵在了城内进退两难。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已经做好了回归宋朝的准备,结果这个紧急关头,宋太宗又掉链子了。
当时,宋军已经一路达到了燕云十六州,只差一步之遥便能将地方收入囊中。结果宋太宗没把握住机会,错失了即将倒过来的胜利天平,害得那些准备逃难的燕云百姓无处可去。打了败仗的宋太宗刚不过敢玩命的耶律休哥,最后竟临阵怯战,乘坐老百姓的驴车提前开溜了。
宋太宗这个总指挥一跑路,本来就处于疲软状态的宋军更是落入下风,很快就被耶律休哥率领的契丹骑兵打得溃不成军。此战过后,辽国和宋朝的对峙局面发生质变,曾经占优势的宋朝成了被辽国按在地上打的败寇,再也没动过和后者开战的心思。
公元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眼见宋朝日渐甚微,曾考虑过带兵对中原进行大规模入侵,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此事过后,两方以“澶渊之盟”为约,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30万两岁币,而辽国则趁着这个机会到处搞扩张。两国相安无事,靠着盟约度过了相对和平的一百年。辽国覆灭 契丹何从
“澶渊之盟”虽然缓解了宋辽的领土矛盾,却也在无形中为两国埋下了另一重隐患——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了,宋朝和辽国的统治者都变得越活越倒退。百年之后,宋朝的统治者更迭为宋徽宗赵佶,辽国则换成了天祚帝耶律延禧掌权。两人在耽于享乐方面,可谓“不相上下”。
先说赵佶,此人是断送了宋朝百年基业的罪魁祸首,把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应对外患时更是怂得没骨头。割地赔款,对敌称臣,赵佶的窝囊是宋朝任一个先皇看到都要从坟里爬出来打他一顿的程度。他妄想靠一味妥协求得苟安,结果不仅没成功,自己还成了金国的俘虏。
另一边的耶律延禧也没比赵佶强到哪儿去,当女真人所统治的金国势力渐起时,他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虚幻美梦中。对辽国的战略定位毫无远见的耶律延禧,最终将大辽江山毁于一旦,而仅隔两年后,宋朝也宣告灭亡。
宋辽相继垮台后,天祚帝的一个宗亲耶律大石领着一批契丹人逃到了新疆,这便是历史上的西辽。可惜这是个比宋辽还倒霉的短命王朝,仅维系80多年就被蒙古人给灭掉了。后来,剩余的契丹人中有一些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汉化,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达斡尔族。
这个事实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文物鉴定,当时辽宁阜新有个姓叶的达斡尔族人拿着家传宝物去文物部门鉴定,结果却证实他和辽国的国姓耶律存在联系。
原来,当初辽国灭亡后,耶律一族的汉化姓氏正是叶姓。而该居民所属的达斡尔族,和契丹族也是存在血缘关系的。
达斡尔族的名字是在康熙年间才获得的,这个少数民族常年和蒙古族混居,清朝以前曾使用过契丹文字。2004年,通过专业学者的深入研究,达斡尔族人的宗教和生活习惯方面都和契丹族十分贴近。如今,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都能看到达斡尔族人的身影。
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契丹族从聚合到分化,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辽国灭亡后,大批契丹人为了生存加入了蒙古人的军队,自此纯血统契丹人越来越少。达斡尔族虽然和契丹族是亲戚,但也是被汉化后的契丹后裔,传统意义上的契丹已经在历史的烟云中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