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官阶究竟有多大?换算成今天的话,又相当于是什么级别?
迪丽瓦拉
2025-07-20 14:33:27
0

包拯,这名字几乎是人尽皆知。

包拯,“包青天”,清官的代表。

相传他手握三口铡刀,走到哪,刀就跟到哪。

龙头铡专斩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治贪官污吏。

至于狗头铡嘛,地痞流氓们听了怕是得绕路走。

如此大义凛然,威风八面,确实叫人不免心头一震。

但若要问,这包大人的官职究竟有多高呢?放在今天,又相当于是什么级别?

青天大老爷

包拯,宋朝的清官之一,几乎在历史中竖起了一块招牌。

提起他,人们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那个黝黑面庞、额上月牙的人物形象。

他以断狱明决,刚正不阿,闻名于世。

任庐州知州时,他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哪怕是亲朋好友也难逃他的铁面无私,这样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了口耳相传的美谈。

演义中的包拯更是神乎其技,白天审阳世,夜里断阴间,能一刀斩掉王公贵族的头颅,威风凛凛,被世人尊称为“包青天”。

然而,事实往往比传说要朴素许多,包拯虽曾官至枢密副使,却从未做过丞相。

包拯的仕途,实在是与民间传说有些出入。

包拯早年中进士,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27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若放在今天,大概也不过是个相当于法院陪审员的小官。

接着,他被任命为建昌知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修),但包拯心系年迈的父母,遂以“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辞官归家,官位终究不如亲情来得重要。

之后,他又被委任到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理钱粮事务,去了没多久,还是那股牵挂亲情的心思,几个月后便打道回府。

直到父母辞世,包拯守孝期满,才真正踏上仕途。

此时的他带着一腔志气进京城,等待新职分发。

可他并不浪费这段等待的时光,每夜秉烛苦读,心中暗自立下誓言:做清官,做好官,不负青天,不负黎民。

景祐三年(1036年),他被派往天长县为官。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里,包拯以公正严明断了许多棘手的案件,很快博得了清廉的美名,才算是真正崭露头角。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端州的经历。

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因端砚闻名,而知州们往往趁此机会,把这些宝贵的端砚多倍上贡,顺便“意思”一下朝中权贵,以求升官发财。

可包拯偏偏不走这条“规矩”路。

升迁时,他的船行至羚羊峡口,遇上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

下仓查看时,包拯发现有百姓私自送给他的一块端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馈赠,他没有一声呵斥,也没有大张旗鼓,只是悄然无声地将那块端砚丢进了江中。

水花一溅,那块端砚也随即消失在波涛里,像是包拯那不为权贵低头的清廉风骨,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后人为纪念他的清廉,便将江边一座岛屿命名为砚洲岛。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接过了谏官的职务。

这谏官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尤其在那样一个“盛世”里,做得不好,脑袋和官位倒是分分钟都能没了。

包拯甫一上任,便以魏微为师,心无旁骛,敢于进谏,直言不讳。

他也确是那种敢“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的人,手中的笔简直像是锋利的刀,专削那些贪官昏君的“体面”。

在职期间,他提出了不少中肯建议,朝廷多有采纳施行,颇得民心。

同年九月,大涝之后忽然晴朗,宋仁宗看这天象转好,便忙不迭地祭祀天地,顺带一并大赦天下。

包拯听闻此事,心头的火便燃了起来,直言道:“天灾既过,大赦未必就能带来福泽。罪犯之刑,乃是对其罪行的惩戒,岂能随意减轻?官员之升迁,须看功绩,又怎能草率行事?”

言辞虽不中听,却言之有理,直击要害。

包拯历来是不畏权贵的,倘若畏了,那就不是包拯了。

张尧佐,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胸中空空如也,连个小官的事儿也做不明白,却因那亲戚关系,被硬生生推上了三司使的高位。

包拯怒火中烧,坚决反对。

宋仁宗呢?左耳进右耳出,依旧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

包拯更是气急,再次上书,痛心疾首,谏言未果。

次年,张尧佐又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

包拯按捺不住,一边执笔,一边在心中冷笑,写得痛快淋漓,词锋锐利如剑。

终至朝堂,他面对仁宗,直接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

仁宗自知理亏,终于罢免了张尧佐,包拯这才松了口气。

至于那王逵,简直就是酷吏的化身。

任地方官时,目无法纪,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横征暴敛,甚至随意杀害百姓。

说起来,这人赴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们闻风丧胆,竟纷纷逃进了深山老林中躲避。

包拯为民请命,前后七次参奏王逵,每次都言辞激烈。

在一次争辩中,竟激动得唾沫星子直溅到皇帝的龙袍上。

最终,皇帝不得不罢免王逵,可见包拯的铁骨和胆识。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更是以“铁面无私”之称闻名。

无论权贵如何显赫,连皇亲国戚也不敢轻易犯法,生怕撞在这位“青天大老爷”手中,头上保不住。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因劳累成疾,卒于枢密副使的任上。

朝廷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这礼部尚书相当于丞相,但也是在包拯死后才得此荣衔。

实际上,包拯从未做过丞相,他官至枢密副使,职权只相当于副宰相。

真正让百姓感念的,还是包拯一生清正廉明,为官刚正不阿,死后被追封为尚书,民间流传“包丞相”一说。

相当于如今什么级别?

宋朝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

官,是用来标榜位秩的,讲究个“禄秩分明,位次有序”。

职,则是给那些有文才的人留的一条出路,方便学而优则仕。

至于差遣呢,那便是要负责实打实的事务,处理内外杂务的具体职分。

宋朝的官场里,很多时候,官职与差遣的界限也未必分明,譬如监察御史,时而为实职,时而又是个虚衔,很难说清。

宋代官制里还有“阶”、“勋”、“爵”之类的头衔,听起来气派非凡,实则作用不大。

包拯的仕途,大可归纳为四个领域。

其一是守臣,先后在天长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和开封府出任知州。

其二是台谏官,做过监察御史、知谏院、权御史中丞,台谏官的职责无非是直言进谏,包拯倒也毫不客气,冒犯威严是常事。

其三是监司官,包拯在京东、陕西、河北先后任转运使,忙于地方财政与漕运,一桩桩实务,皆需拿捏得当,丝毫不能怠慢。

其四便是三司官,包拯先后做过户部判官、户部副使、权三司使,这些职位可谓权重一方,管理的是国家的钱袋子,稍有不慎,便会惹出滔天大祸。

除此之外,他还曾任河北高阳关路的都部署、安抚使。

包拯的升迁历程可谓步步为营,刚开始不过是个大理评事的小官,随着十三次迁转,官至给事中。

至他去世时,身后留下的诸多官衔如山一般压人,《包公墓志铭》记载得清清楚楚:“宋故枢密副使(差遣)、朝散大夫(散官)、给事中(官)、上轻车都尉(勋)、东海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八百户(食邑)、食实封四百户(食实封)、赐紫金鱼袋(赐)、赠礼部尚书(赠官)。”

包拯的官职若是放在今天,早已超越了省部级,妥妥的国家级领导干部。

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光是说他的一生清廉公正还不够,单拎出他的官衔来看,便已足够惊心动魄了。

不必拘泥于他历任的那些繁杂官职,单看他最后任上的“枢密副使”这一职,便能一窥其权力的分量。

宋朝的官制可不像如今这般简明,层层累积的头衔一套下来,长得仿佛给人裹了一层层官袍。

包拯的头衔便是一大段“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足足四十五个字。

这长串头衔看似冗长,实则每一个字都绝非多余。

开篇的“枢密副使”,那是包拯的顶峰,北宋军政要职,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副部长,权力不可小觑。

接着是“朝散大夫”,这标明了他的品级,在北宋的官员体系中,包拯此时处于十三品,虽非最高,却已是朝中重要人物。

再来看“给事中”,这是他的薪俸等级。

宋朝的工资制度极为复杂,这个“给事中”代表包拯每月可以领取四万五千文铜钱,按当时的物价,已是不错的收入了。

接下来的“上轻车都尉”显示了包拯的功劳等级。

宋朝的功劳制分为十二等,包拯居于第八等,虽不算最高,却足以显露他在军政事务中的贡献。

再往下,“东海郡开国侯”则是他所获的爵位,这表示包拯被封为侯爵,在宋朝,爵位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东海郡开国侯属于第九等,已是功臣之中不可忽视的一位。

“食邑一千八百户”,这听起来颇为威风。

可实际呢这一千八百户农民供他使唤?

他倒是想使唤,问题是,他连一户人家都动不了。

真正能带给包拯些许实际福利的,是“食实封四百户”,这意味着他每个月可以从四百户农民的赋税中领取相当于一万文的补贴。

至于“赐紫金鱼袋”,这是包拯荣升三品时的象征,表明他可以在上朝时佩戴一只紫色的小袋,袋上绣着金鱼,走在朝堂上倒是颇为显眼。

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能享有的,非三品以上官员不可。

而最后那个“赠礼部尚书”,更是一份特殊的追封之礼。

包拯生前虽未官至礼部尚书,但去世后,皇帝深感遗憾,便在他身后加封此职,聊表怀念。

流芳百世,当之无愧

宋朝的官衔在冗长之下也并非毫无道理。

官员上朝面圣,纵使皇帝再怎么不熟悉此人,只要报上完整的官衔,陛下立刻便能从中看出他的品级高低、荣誉大小、功劳深浅,甚至能知晓他目前在何处任职。

换句话说,官衔之长虽有烦扰,然而长也自有长的好处。

不过,话虽如此,这么一长串名号,甭说咱们今天的常人,怕是连宋朝的自家人也得绕得舌头打结。

宋人倒也懂得简便行事,于是,官衔再长,民间自然有了快捷的叫法。

譬如包拯,头衔一长串,谁也不会咬着牙喊全了,只好给他安个“包枢密”或“包龙图”的简称,前者来自他担任的枢密副使,后者则因他曾为龙图阁直学士。

再后来,他去世,朝廷赐谥号为“孝肃”,便又有了“包孝肃”这个称呼。

这和现代人省略称呼的习惯倒也没什么两样。

包拯,这位家喻户晓的清官,早已成了中国百姓心中的正义化身。

他的形象,不光是一位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执法者,更是老百姓心中对清明政治的一种美好期盼、一种遥远的希冀与呼唤。

百姓们渴望天下的官员都能像包拯一样,不偏不倚,公正严明,敢于断案,敢于为民请命,不屈服于权贵,也不护短徇私。

老百姓们所期盼的,是一个包拯般的社会,是能让他们安居乐业、免受压迫的太平世界。

包拯生于999年,一生为官清廉,寿终正寝。

纵观近千年的历史,只要官场出现黑暗腐败的现象,老百姓便会怀念起这位“青天大老爷”。

他的故事流传了千年,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传奇。

戏台上的“包青天”形象,黑脸上那抹冷冷的月牙,早已烙印在无数人的心中,成为清正不阿的象征。

若说有谁能够真正流芳百世,包拯恐怕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包拯仕履考略孔繁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国中,蜀汉12位猛将排名!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如果将蜀汉将领按照勇猛程度进行排名,究竟...
原创 河... 河南原阳:毛主席的千年根脉传奇 一提起毛主席,大家都知道他是咱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你们知道吗?这...
日本学者来华披露731部队罪证... 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之际,为联合开展日本细菌战研究,日本学者、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松野诚也向侵...
原创 唐... 以胖为美,并非胖子就是美人。 而是丰满的美女才称得上美女,这是由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民族交流密切的缘...
原创 清...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人物小传:朱载堙(庐江王) 朱载堙,明朝庐江王,是明朝郑简王朱祁锳元孙,属于颇为偏远的皇家分支,祖上可以追溯到明仁宗朱高炽次子朱...
原创 被... 陈应龙、陈应垣兄弟将军 从抗日名将到海南文西中学创办人 潭深村陈氏兄弟将军 民国时期,海南出了几...
侵华日军新罪证! “满洲农业移... 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之际,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首次展出1939年“满洲农业移民入植...
原创 一... “虽然你我身高有一个脑袋的距离,但你不听从我的命令,我将随时消灭这个差距!”这是拿破仑关于身高的著名...
原创 康... 康熙一生子女很多,个个儿子都很优秀,尤其是参与夺嫡的九个儿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康熙的那些颇有故事性的...
原创 顺...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
原创 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齐王李佑起兵搞事情牵出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李承乾怕李世民最终会...
原创 明... 文| 面包飞满天 编辑| 面包飞满天 南明隆武帝 朱聿键 ,这应该是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了。 原本身为...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召开纪念九一... 9·18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召开纪念九一八主题班会 鸣警钟勿忘国耻,悼先烈砥砺前行 为帮助学生回...
原创 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都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采。如果说秦朝是“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霸...
原创 日... 日本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信长几乎夺取了以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全境,而武田胜赖的势力也在这一年被织...
原创 霍... 在西汉的历史上,卫青和霍去病是两个传奇人物,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汉武帝才成就“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原创 李... 有人问,朱元璋为什么非要杀李善长,毕竟李善长都七十多了,而且已经回家养老去了。 网上有人回答,司马懿...
筑牢“红色堤坝”!松江各级党组... 狂风呼啸,暴雨倾盆。9月16日,台风“贝碧嘉”在浦东临港新城登陆,上海各区陆续遭受狂风和暴雨侵袭。 ...
老照片 1982年苏联莫斯科的... 1982年,夜色下的苏联首都莫斯科红场,恢弘的建筑。 1982年,莫斯科加里宁大道大幅的C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