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花溪区的黔陶乡骑龙村,有有一支曾经十分显赫的家族,那就是花溪周氏,也是贵州最有名的周氏家族。明朝洪武年间,其祖周可敬随傅友德南征,被封为正印长官,并且世代管理白纳长官司,清初推行“改土归流”之后,周氏权势随之削弱。但是周氏家族又很快在文化上走向了鼎盛。
贵州第一才子:周渔璜
在康熙年间,周氏家族出现了两位名人,一位叫周钟瑄,一位叫周渔璜。周渔璜,号周起渭,是是贵州历史上最有才的人之一了,他十四岁就写下《灯花诗》,在士林中传诵一时。康熙二十六年(1687),周起渭中乡试“解元”,七年后再试文场,考中进士。周渔璜进入仕途后,先后任翰林院检讨、侍读、侍讲学士、浙江乡试正考官、提督顺天学政和詹事府詹事,并受命为钦差大臣,奉旨祭祀过禹陵和明太祖陵、巡阅江浙两省驻军。
因其才华卓越、道德高尚,被时流推崇为“力持风雅,领导群彦”的文坛领袖。周渔璜的诗歌风格对清末贵州诗人郑珍、莫友芝及影响甚大。他们都视周渔璜为清初黔中诗界的先驱而尊崇。周渔璜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在京都翰林院时参与编纂的《康熙字典》和《贵州通志》。
周渔璜在北京居住时,十分想念贵州。康熙五十三年(1714),他病危时,便向老父留下遗愿:一是将自己在北京樱桃胡同的住宅捐献为“贵州会馆”,为来京的贵州人士提供憩息之所;二是献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嘱托家人重修桐埜书屋,让骑龙寨的农家子弟读书上进;三是要求父亲和弟弟修建一座骑龙到青岩马路之间的高车桥,以便利山乡与城镇的交通;四是希望家人在骑龙设立义仓,以便灾年时救济家乡父老。这种心系家乡体恤民困的高尚情怀,真令人感动不已。
桐埜(野)书屋如今门头上悬挂着贵州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戴明贤老先生用苍劲自然的行书题写的“桐埜书屋”四个大字匾额。走进大门,堂屋的正中央悬挂着这儿曾经的主人周起渭和夫人的画像,令人肃然起敬。书屋右边的山脚有一泉,名字叫“慧泉。”传说周起渭年幼的时候很顽劣,学习不认真,老师责备他,他一怒之下,投入井中。被救起后,就一改旧时之顽劣,勤奋读书,终成一代文宗。
贵州开台第一人:周钟瑄
在台湾嘉义市,有一处自创建以来就没有断过香火的三百年城隍古庙。古庙中不仅供奉着城隍、妈祖等诸多神像,其正殿一直供奉着一尊镇庙之宝——周钟瑄神像。不仅如此,2006年起,嘉义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周钟瑄纪念日”,每年举行秋祭大典、“周钟瑄论坛”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以缅怀这位来自贵州贵阳的清康熙年间诸罗县令。
台湾嘉义城隍庙
周钟瑄也是贵阳周氏家族人士,为周渔璜的族叔。康熙十年(1671)诞生于花溪骑龙寨中。早年丧母失父,就养于叔父,从堂兄读书,弱冠即有文名。贵州巡抚卫既齐、督学道华章志皆奇其文,于是拔置省城贵阳府学深造。康熙三十五年(1694),周钟瑄中举,次年北上京都,再试文场,结果会试败北。
周钟瑄
返乡后,周钟瑄闭门苦读,研习经史。为前途考虑,他北上谋生,先后入山西督学高其倬、江南督学张志尹与顺天督学周起渭幕府,从事校阅文稿工作。其才高学博,识见宏远,所交名儒硕学,无不为之赞赏。康熙五十一年(1712),周钟瑄补官出任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期间,他注重地方文物景观之建设,捐银购买民房与空地扩建文庙,修葺宋代名臣李纲的祠堂;废除旧弊陋规,颇受民众赞许。
台湾收复后,周钟瑄奉调台湾任诸罗知县。当时的嘉义一片荒凉,面对这种局面,他“建学宫,修城隍,筑木城”,建设除了一座新城。他教导民众耕作,发给其耕牛、农具、种子,带领他们“辟阡陌,广田畴,开沟渠,筑塘堰”。数年之后,昔日的荒地都成了良田沃土。农业发展了,民众的生活亦逐步改善,无人不对周钟瑄感恩戴德,颂其善政。他在乡间设立义学,延师课读,教高山族同胞学习官话,挑选俊秀之才入学就读。在他的关怀下,诸罗文教渐渐兴起。
(贵阳周氏祠堂)
周钟瑄对诸罗的建置沿革、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十分留意。为了替后人留下一部宝贵的地方历史文献,他政务之暇,纂修成《诸罗县志》十二卷。《中国地方志词典》对此书有如是言:“清代官修的台湾地方志,以《诸罗县志》最为学人推重。”
在其离任后,士民为其立祠塑像,每逢其生辰则演剧庆贺,盛赞“周公”恩德。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乱事又起,清朝赶紧派遣周钟瑄去台湾。他带头捐款,平抑粮价,修废革弊,安定民心。雍正六年(1728),周钟瑄改任荆州知府,革除当地陋规,捐输充实仓廪,平反冤女案,受到民众好评,然而遭到上官的嫉恨,最终不得不离开官场告老还乡。
周钟瑄文化交流中心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