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名家,更是西方眼中的伟人,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有其雕像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观念当中,西方人和以中方为代表的东方人完全就像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语言到文学,从社会制度到国家体制,从传统习俗到民众的思想开放程度,虽然说不上是在各方各面中国和西方都存在差距,但是差异却是十分大的,中国人对西方国家评价大部分都是先进自由,民主开放,而中国在西方人目前的眼中,更多的应该是文明古国和极具特色的文化习俗的形象。
但事实上,中国和西方对对方的印象是一直都在改变的,就比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主义社会,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方很多的国家,尤其是像英国和法国这样最后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也都处于封建主义社会,但是和这个时期的中国相比,倒真算得上是落后蛮夷,而此时的中国也是有自称为天朝上国的资本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各国人民,都还没有真正重视和探究科学技术,同样是在封建专制的制度氛围当中,西方民众的思想收到本国宗教的长期浸透教化,而中国民众在信奉道教的同时,也形成了鬼神迷信的思想,那么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中国拥有国土领域广,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都很丰富的优越条件,农业就成了民生经济的主流,也是由于这种小农经济很符合封建封建君主统治的需求,所以中国人在古代是集中于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实力打下了基础,而西方国家除了先天条件的恶劣,还有很多地区很晚才开化,甚至有的国家几乎没有太长远的历史,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形成了西方国家向中国朝廷进贡,向东方臣服和学习的状况。
再看一看近现代,两者对于互相的看法完全发生了改变,中国的朝代还是一直在更替运作,国家也依旧在正常发展,但是这也无异于是在封建主义的泥潭当中越陷越深,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虽然依旧有宗教存在,可由于它的封建帝制起步晚,根基又浅,也就致使它们这些国家更加容易脱离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再加上后来的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在着重于机械科技的发展时,中国的一如往常就成了腐朽落后,中国在西方国家眼里也就成了侵略和欺侮的对象,但不论怎样,有一个华夏人在西方国家眼里始终都是伟大的存在,他就是孔子。
孔子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描绘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就像人人相互敬爱,任何弱势群体都能得到保障那样,但之所以说这里的大同社会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无法在当时得以实现,是因为孔子的这种思想虽然有希望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但是也包含了对于自由平等,和谐有爱的追求,这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可这也恰好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开放与先见性,包括后来领导维新变法的康有为,都对孔子的这一思想无比赞同和崇拜。
这就说明,孔子的思想更加符合脱离封建社会之后的新型社会,这也就表示着在某些程度上,孔子的思想和西方近代思想达成了一致,就连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都刻有孔子的雕像,这也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