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他被称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由此可以看出徐达对明朝的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战功卓越。
徐达所取得的显赫战绩离不开军事思想的指导,探究和总结普遍的军事规律,离不开对军事思想史的研究。
徐达这个人物距离现在时间久远,然而,他的军事思想仍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那么,徐达有着怎样精彩的一生,他的军事思想又来源于哪里呢?
自幼聪慧又得人指点
徐达自幼“不凡,厚重英发,知六韬、三略”,《六韬》与《三略》乃《武学七书》其中的两部,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徐达少年时便从书籍中接触过较为系统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并从中汲取了有关的军事智略。
徐达的一些军事理论指挥方略和治军原则有不少是和古代兵书中的军事思想是相吻合的。比如关于将帅的军事伦理思想,《六韬》提出了“勇、智、忠”等要求。
既然徐达“家世业农”,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腐败黑暗、高压的民族分化、民族歧视的元朝末年,出身于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入学受教的机会很少,他能靠自学熟读兵学吗?
但此种怀疑并不能排除徐达有机地继承了先秦以来到本朝的军事思想。
否则,徐达在与同时代人的谈话中的有关军事言论以及他取得的辉煌战绩中反映出来的杰出的军事思想,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了吗?
徐达的身边既有善于谋略,著有《百战奇略》这一集古代兵法大成的兵书的刘基,更有同样是农民出身的卓越军事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刘基是朱元璋的首席谋臣,朱元璋是徐达的最高指挥官。
徐达重大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有这两个人的军事战略、作战计划、军事原则在指导着。
徐达作为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大前锋,他在执行朱元璋制定的军事战略、作战计划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另外徐达本人谦虚好学,他在与学者的交流中也受益匪浅。
朱元璋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对徐达下达的命令和颁布旨意中大都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徐达彻底、成功地贯彻着朱元璋的命令。
换言之,假若徐达没有领会朱元璋的军事思想,他是难以不出纰漏,也很难达到朱元璋的军事思想的要求而执行朱元璋军事行动的计划的。
朱元璋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或是以身作则,或是在战前部署战略、战术,或是在战后及时告诫,在治军原则、战略和战术等方面向徐达传输他的军事思想和影响着徐达。
在实践中,徐达的言行与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大体上是相吻合的。
身为一名将军应该具有的品质
战争观是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的首要部分,战争观指导着和贯穿着整个军事思想。战争观是一个体系,其内容一般包括战争目的和性质;
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与政治、人民的关系;战争与人的主观指导。徐达的战争观既有唯心主义思想也有唯物主义思想。
如果说战争观贯穿着一个军事家的整个军事思想,那么军事思想中的军事伦理思想则贯穿军事家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军事伦理思想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军事伦理思想是徐达的治军思想、军事后勤保障思想和制定军事战略、战术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徐达军事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将忠、将廉、将让、将勇、将谋等五个方面。
封建阶级的军事伦理思想首要的是忠君。徐达作为一个封建阶级的将帅,他的军事伦理思想首要的也是忠君。
自加入红巾军后,徐达便“委心事太祖”,朱元璋有所委派徐达必定竭尽全力去完成,这是早期徐达的“忠君”思想的体现。
朱元璋被孙德崖部下扣留,为了营救朱元璋,徐达不顾自身安危毅然自告奋勇“请以身代”。自此以后,由于徐达的忠心耿耿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生性猜忌多疑的朱元璋之所以会放心大胆地派遣徐达频繁甚至长时间地统率重兵外出征战,便是徐达忠心耿耿的缘故。
将廉即指为将帅者廉洁、不贪财物。徐达的将廉思想可以说是明朝历代将帅者中的表率。
终徐达一生,廉洁清明,正如《明太祖实录》中所道:“徐达至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宝不以取,忠志无疵,非人所能同日语也。”
将让主要指的是将帅者不居功。史籍中有关徐达的不居功的事迹有很多。徐达战功卓越,但是他“功成而还后”,每每“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
吴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封赏征讨平江张士诚的功臣时,吴王朱元璋对徐达等的功绩大加称赞:“自古帝王多以征战,而有名世之将以佐辅之,尔等今日之功又何忝于古之名将乎?”
徐达于击败张士诚的战役居功至伟,但听了吴王朱元璋的这番话后却丝毫不居功,说自己只不过“叨承主上成算,幸获成功”而已。
事后,徐达还特地为其随征有功将士请赏,却没有提及自己。
将勇一般指为将帅者作战时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一往无前。徐达在多次战役中,都是身先士卒,或亲自督战,处于前线指挥军队作战。
洪武二年六月十九日,庆阳之战中徐达亲自督军攻打庆阳城四门,城上箭如雨下,但徐达豪不退缩,奋勇杀敌。
治军思想
严明军纪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徐达认为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徐达很清楚军事纪律对于指挥军队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大战小战,还是战前战后,或是战争的过程中他都严格地要求麾下将士遵守军事纪律。
吴元年,在与张士诚对决的平江之役总攻前,徐达专门召集将士申明军纪,加强对将士的军事纪律的教育并命令他们每个人都在胸前挂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掠民财者死,折民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
作战过程中遇有破坏军纪的将士,徐达都给以严厉的处罚。
洪武二年八月初三日,徐达部下骠骑卫从征降将宁文明暗中派人向元朝总制贺宗哲通报军情,被巡逻骑兵抓获后,徐达下令将宁文明及其信使-齐处斩,以明军纪。
善待俘虏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政策,对于争取战争的胜利有重要意义。
对待俘虏关系到军队纪律问题,也关系到安定占领区和利用俘虏补充我方兵员,变敌人的后备力量为我方后备力量的问题。
徐达不但没有乱杀俘虏,反而或是给他们安排去处,妥善安置他们或是资助他们需的物品。
如徐达攻克高邮后,俘获了张士诚官将1037人,士卒1175人,民1397户。徐达将他们全部遣辰州等地,每人“仍给衣粮,有妻子者赐夏布人五匹,无者半之”。
士气是军队的精神素质,士气的高低对战争胜负有着直接影响。
徐达很重视军心士气的作用。
他经常设法提高已方的军心,打击敌人的士气。
他往往以身作则,作战时身先士卒。他认为只有为将者处处表率,才能做到远近一心,众寡同力。
此外,徐达还用奖赏的方法激励士气。
在平江与张士诚进行决战的时候,徐达定赏格,出印贴,付获功者,从而鼓舞了士气。提高己方士气的同时,徐达还设法打击敌人的士气。
同时,徐达很重视人才,所以其时敌占区军民官绅等人“多乐附大将军(此指徐达)”。
为实现战争的目的,为将帅者必须研究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
战略是对战争的筹划和宏观决策的指导,战术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也是智谋的较量,因此古人很早就重视谋略。
徐达作战讲究战略、战术,既不拘泥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灵活多变:也注重结合客观实际,知已知彼;更有辨证思维,攻守合一,剿抚两手应用。
总结
虽然徐达是距离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人物,但是其军事成就在我国的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军事思想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之处,分析和评价徐达的军事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
作为著名的统帅,徐达不但具有“刚毅英武”的性格,而且“尤于长谋略”,善于分析问题,“言简虑精”,“料敌制胜与汉唐名将等”。
徐达善于用兵,临敌作战既灵活又讲究心理战术,故能百战百胜。如吴元年十月,徐达发兵益都之前,遣使招降元将俞胜。
他深得军心,与部下同甘共苦。因为平时士皆感恩,愿为之效死,所以他统帅的军队在战时能够奋勇杀敌,攻无不克。